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气体样品池条件下,测量了6P3/2→6S1/2共振荧光和6P1/2→6S1/2转移荧光的相对强度,研究了Cs(6P3/2) (He,N2)碰撞能量转移过程.对于6P3/2与He的碰撞,电子态能量仅能转移为He原子的平动能.在与N2的碰撞中,电子态能量除了转移为N2分子的平动能之外,还要向分子振转态转移.利用速率方程分析,可以得到精细结构碰撞转移速率系数.  相似文献   

2.
在2.5keV碰撞能量下,采用改进后的高能量角分辨的电子能量损失谱仪,我们测量了作为能量损失E和动量转移K函数的氮原子1s1s→1s2s,1s1s→1s2p电子激发跃迁的绝对广义振子强度(GOSs),GOS实验数据同Kim及Inokuti的基于第一玻恩近似的理论计算符合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3.
用二态密耦R矩阵方法,在入射电子能量约1-20eV内,我们计算了电子与Br^+碰撞的2s→2s,2p弹性和激发截面,中列出了计算的结果,对比电子与Li原子碰撞截面,详细讨论了各分波对截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以类氦铝离子1s~2(~1S~e)和1snp(~1P~o)(n=2-4)原子态的能级计算为例,研究了波函数的边界条件对稠密等离子体中原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子密度较低时,不同的边界条件所计算的能级是相等的;当电子密度较高时,不同边界条件所计算的能级差异较大;离子球外面的波函数应该逐渐衰减至零,而不应该总是等于零。  相似文献   

5.
李艳华 《科技资讯》2014,(30):41-42
文章探讨了电子与原子碰撞的研究现状,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电子与原子碰撞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电子与氧原子的碰撞研究的理论方法,并介绍了光学式理论方法。对于多电子原子系统着重建立数学模型,电子与多电子原子碰撞激发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碰撞体系需要改进理论方法,该文对于电子与氧原子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理想模型,根据理想模型推导出电子与所研究的原子的激发散射截面,分别讨论了入射电子为20电子伏特到50电子伏特时的相互作用的微分截面,分析了成功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了下一步理论方法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构造了一种简化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复合势原子模型,并结合势能独立性原理的思想,研究了中等能量电子对原子的散射,得出了电子受原子散射的各种截面的理论计算公式,探索性地将独立性原理方法应用于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截面的计算.应用复合势模型编程计算了电子被氦原子散射的总散射截面,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符合.  相似文献   

7.
NO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从微观上研究其脱除机理是提高NO脱除效率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发射光谱方法,分别对不同氧含量条件下NO负脉冲流光放电等离子体脱除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氧气参加反应的情况下,纯NO的脱除主要是快电子与NO的激发解离碰撞,即NO+e*→NO*+e→N*+O*+e,生成N原子和O原子,继而还原成N2和O2,从而达到NO脱除的目的;在富氧情况下,NO的脱除主要是在快电子参与下,NO与氧原子或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NO2,而不再是前者的还原脱除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Z标度类氢模型算法下,采用库仑-玻恩交换近似和改善的屏蔽常数定义,计算了类钠铜离子和类钠水窗两端的硒和锝离子的内外壳层电子的电子碰撞直接电离和非直接激发自电离的速率系数和截面.  相似文献   

9.
电子碰撞激发过程的相对论扭曲波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基于多组态Dirac-Fock理论方法基础上发展的研究电子-离子(原子)碰撞激发过程的全相对论扭曲波方法,给出了利用这种方法对氦原子和类氦离子、锂原子、类铍离子、类氖离子、类镍离子以及氙原子的电子碰撞激发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电子与Hg原子的弹性碰撞滕礼坚,侯氢(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我们在独立电子模型下,用相对论分波法计算了电子与Hg原子的弹性碰撞微分截面,与相应的实验数据比较,表明在入射电子能量E_0>50eV的能区内,该理论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由于Hg原子有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