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散文的思想意义,拙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已加以论析。在清初历史条件下,廖燕离经叛道,违俗异尚。不仅思想奇特,而且文风奇特。本文侧重于探讨其散文艺术风格的特色。(一)清康熙版、乾隆版、日本版及民国版《二十七松堂集》,共载廖燕散文373篇。按作品内容分类,属于彰善瘅恶的73篇,论文评艺的70篇,述己抒怀的68篇,论学议教的41篇,阐发孔学的33篇,名胜记游的29篇,知人论世的26篇,抨击科举的13篇,应酬之作只有20篇。可见,廖燕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基本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六年(1677)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和清军在韶州激战,廖燕携家避乱于外。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提到其避乱之地为南岸土围。据考证,其中的"南岸"并非泛称,而是一具体的村庄名。当时为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凤冲都属村,即今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凤田村委会南岸村,是以位于江湾河南侧而得名。《二十七松堂集》说到的廖燕避乱的横溪就是江湾河(又称龙归河),当时叫双下溪,为南水支流,流经今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位于韶关市区西南。  相似文献   

3.
廖燕(1644—1705),原名梦醒、字人也,后改字燕生、单名燕,号柴舟,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廖燕工诗善文,又能戏剧擅草书,是清朝初年享誉岭南的文学家。他终生不仕,厌弃科举八股、不满现实,“因屏去时文、筑室武水西,额曰‘二十七松堂’,闭户不出,日究心经史,疏食断烟澹如也。”(曾璟《廖燕传》)。廖燕著有《二十七松堂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刊行,并流传到日本。然因年  相似文献   

4.
一、廖燕诗的继承轨迹粤北文化,从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算起,中经余靖,直至廖燕,形成“三峰孤峙、遥接千载”局面,很象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而三人以各自的特色显示粤北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汉族文化的独特继承轨迹。其中廖燕诗文,自己编刻,“高奇自负”(朱渠《二十七松堂集序》),生受盛誉,死传日本,其继承更具创造性,更其硕果累累。与  相似文献   

5.
廖燕年谱     
廖燕,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清顺治元年(1644)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享年62岁。廖燕早年补邑弟子员,六、七年后,便摒去时文,鄙弃科举,专攻诗古文词,并多次出游,广交达官名流,欲以奇计取仕。几经挫折,晚年遂辞弃诸生,绝意仕进,埋头著述。他一生含辛茹苦,尽心竭力,终于写出一部传世之作——《二十七松堂集》,行  相似文献   

6.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7.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三藩之乱时有过一次短暂的从军,时间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据考证廖燕那次从军参加的是反清的军队,从军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驱逐异族的统治。过去一直认为廖燕从军参加的是清军。其从军所寓的横浦宝界寺,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城內,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位于广东省境内。横浦是对江西大余等县一带的称呼。  相似文献   

8.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韶关从三藩之乱平复下来之后。与一位李姓知府有过一段交往。经考证该李姓知府是李复修,而不是李煦。李复修,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十七年任韶州知府。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满清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一点与廖燕相同。由于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很快成为知己,李复修对廖燕十分赏识,廖燕对李复修也十分感激。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简介清初社会和文坛风气的基础上,以充分的论据,论析了廖燕的文艺批评观──“文即道”说、“愤气”说及“贫贱”说,是优秀传统的诗论文评的继承和发展,并分别论证其具有当时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借鉴意义。对廖燕在文艺批评史上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0.
清初广东曲江的廖燕,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十分薄弱。事实上,阅读廖燕的文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例如它可以校正其他作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与作品。  相似文献   

11.
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竹枝词活泼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貌,这对于了解清初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竹枝词的流传情况多有助益,通过对他的竹枝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揭示廖燕诗歌自觉向民歌学习、诗歌风格中质朴自然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2.
孙犁新时期以来一直勤于笔耕,1979年以后共计出版了《尺泽集》、《远道集》、《陋巷集》、《晚华集》、《芸斋小说》等不下十本创作集,这些创作集呈现了与其前期作品不同的风貌,显示了孙犁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秋水庵花影集》是晚明著名.散曲家施绍莘的作品集。作为一部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的明刻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秋水庵花影集》之所以以现在的面貌流传下来,正是施绍莘精心安排的结果,是与他的留名心态有着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许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在其婚恋过程中,都留下一些富有时代色彩和浪漫诗情的"情书",而真正将婚恋双方的情书汇编成集出版的却为数不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有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再就是徐志摩、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但庐隐、李唯建的《云鸥情书集》的问世时间还早于前两部情书集。《两地书》是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爱眉小札》是1936年由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出版,《云鸥情书集》则是1931年8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可见《云鸥情书集》是现代作家第一部情书集。这部情书集完整地摄录了庐隐与李唯建由相识、相知至相爱的全景,展示了他…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孙吴政权,自孙策平定江东,至孙皓亡于西晋,先后八十余年。在一般人看来,吴国文学既无曹魏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的灿烂群星,也无西蜀诸葛亮鞠躬尽瘁、情真意切的《出师表》般的名作。然而,吴国文学自有它的可观之处,忽视它是不恰当的。今就吴国文学成一引玉之论,以就教于方家。 吴国的文学人才如今很少为人称颂,其实在当时还是颇为不少的。《隋书·经籍志》著录吴人文集有《张温集》六卷、《骆统集》十卷、《暨艳集》二卷、《杨厚集》一卷、《陆凯集》五卷、《胡综集》二卷、《张俨集》一卷、《纪骘集》三卷,凡八家三十卷,尚不计梁时尚存的《土燮集》、《薛综集》、《姚信集》、《谢承集》、《华覈集》、《韦昭集》、  相似文献   

18.
顾学颉先生的《白居易集》和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笺校》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白居易集》的整理成果。朱氏《白居易集笺校》更是20世纪《白居易集》"整理校勘方面的最大成果",但其中仍不免有校勘方面的错误。《冷泉亭记》中"相里君"乃"相里尹"之讹,这可以从《临安志》所引用材料及唐时称谓习俗两个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在新诗发展史上,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人。他于1920年出版了《尝试集》。《尝试集》是本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大都是胡适1917年从美国回来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创作的。《尝试集》反对封建主义,表现了一种新思想和新精神。《尝试集》明白易懂,虽然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但却乐得了诗体的大解放,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多年来人们对胡适及《尝试集》褒贬不同,说法不一的事实,都说明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文学,为新诗的兴起鸣锣开遣,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曹贞吉是清代初期诗词名家,其《珂雪初集》、《珂雪二集》、《朝天集》、《鸿爪集》和《黄山纪游诗》诸集的创作与结集出版,与曹贞吉的生平遭际、创作兴趣关系密切,其诗歌又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对清初诗歌摆脱明诗余绪走上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词集《珂雪词》的出版给曹贞吉带来了词坛盛誉,《珂雪词》所倡导的宗“南宋”的雅正词风、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善以史入词的特点,既响应了清初词坛的尊体运动,又推动了清初词风的演变,与清初词坛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