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法律推理作为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审判中法官正确恰当地运用法律推理无疑能够增强司法判决的一致性和正当性。对法律推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法官加强法律推理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科学的司法裁判。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律推理,会对法官裁判案件大有帮助。但目前,我国的法律推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与法官裁判活动的结合不够紧密,未取得令人乐观的实质性进展,加强法律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等。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必须继续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必须进行民事裁判文书改革。民事裁判文书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高法官素质的要求。改革民事裁判文书应当从八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3.
裁判文书说理充分的制度保障--从河南种子案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裁判文书的说理充分不仅仅只是关涉法官素质的一个简单问题,应该还是涉及到司法改革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从2003年岁末河南种子案中法官为了将所援引的法条明确清楚的加以说明而“惹祸”的事件可反映出:力口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建立有限的司法审查制、适当采用先例指导制度、加大制作裁判文书的司法投入、说理不充分作为上诉的理由之一等。  相似文献   

4.
从民事诉讼裁判的视角对"法无明文规定"下的民事审判问题进行研究,说明"依法审判原则"的发展和法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修补法律漏洞的必要性。通过对修补漏洞的方法、意义和制约因素的阐述,找出我国民事审判中法官通过修补法律漏洞进行裁判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确立"法无明文规定时不得拒绝审判"的原则,全面提高法官的素质,充分支持法官修补法律漏洞从而进行判决的行为,尽力保证司法的独立性,着力提高司法的威信力。  相似文献   

5.
再审是针对生效裁判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纠正和补救程序再审程序的启动,虽是基于法院和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院对原裁判有“错”待纠的审查认定,但再审并不必然意味着原裁判变动的结果。透视浙江省高、中两级法院近年再审改判与发回重审案件的来由与审理,再审改判和发回重审的原因,包括原判确有错误、裁量权的行使、判后新情况及司法理念等方面因素、裁判的“错误”没有绝对的认定标准.再审的纠正与救济是有限的。但有当事人的申求,就有法官追求司法公正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法官是法律的守护神,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崇高使命,法官职业道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司法职能能否正常发挥.法官职业道德的实现,在法官自律的基础上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本文介绍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制度缺失的现状,着重提出了几点关于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制度的构想,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王婕 《科技信息》2009,(30):122-122
民事裁判文书是调解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重要的司法文书,是审判过程和裁判结果的书面反映,也是法官行使国家审判权公正性的体现。本文以James Martin提出的评价系统中的介入系统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层的角度探析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特点,总结其彰显法律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提供的是一种说明性理由,可以为法官释法说理提供指引,增强判决的合理性,提升裁判文书的可接受性与权威性,并进一步强化司法裁判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当前法官释法说理存在一定困境,同时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存在"模板化"、"碎片化"等缺陷.从司法实践出发,将核心价值观运...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20,(3):58-62
在民事诉讼关系中,司法实践可能对同一案件存在两种不同的认定标准,即存在"同案不同判"现象。由于法官找法、法律适用、法律解释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司法裁判的差异。尽管在民事裁判中采用"高度盖然性"的审判标准,但对该标准的适用应尽可能符合法理原理,应以法律价值、法律目的、人权保障、案件公平为指引。  相似文献   

10.
合议庭的评议是审判运行机制中的最核心部分,其合理运作直接决定着审判制度功能的发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议程序是实现司法裁判结果公正、合理的有效保障。我国有关评议制度的法律规定本身并不健全,合议庭评议规则存在漏洞。合议庭可将各法官对某案件态度的偏好汇集成群体偏好,然后做出优劣排序或从中选优而形成一个总的裁判决策。  相似文献   

11.
张申伟 《科技信息》2009,(29):272-273
人民法院的永恒主题是公正和效率。公正是效率的前提,公正就是正确裁判。如何达到正确裁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法律方法论问题。作者就此问题从审判制度与审判机制因素的影响,法院系统内部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因素的影响,法官个人综合素质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实现正确裁判。  相似文献   

12.
法官回避制度,是为了消除当事人对法官中立性抱有的怀疑而选择中立性法官,保证法官能不偏不倚地作出裁判,保障诉讼公正的制度。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回避对象、事由、程序操作等规定来看,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应重新界定法官范围,从适当扩大法官回避对象、细化明确回避事由、增设法院依职权裁定回避的方式等方面来保障法官回避制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司法改革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法院体制改革,针对目前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泛滥等现象,如何提高法官素质,改革法官遴选制度已成为法院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联系实际,对法官遴选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官司法能力是指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的本领。法官司法能力的内涵即是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时应该具有的能力类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法官司法能力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我国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目标应是精英化,即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官。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事实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法官人为剪裁的结果。法官的素质、证据规则乃至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都会影响到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裁量,并最终影响到判决结果。因此,提高法官的素质、完善证据规则体系、增强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科学性,引入判例制度,是规范法官剪裁法律事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6,(5):45-48
司法裁判活动越来越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围观,部分案件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方面极易引发公众猜测和质疑。构建诉讼案件社会答疑制度,可以及时和有效回应社会公众质疑,并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社会价值、提升司法公信、推进法治治理的重要作用。建议诉讼案件社会答疑限于在全国或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答疑主体以人民法院为主,将主审法官作为重要参与者纳入,并可以联合其他权威力量;答疑方式应积极借助司法公开平台,通过庭审直播、微博、微信、裁判文书上网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同时,从信息研判、案件筛选识别、工作协调、发布处置等方面建立系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司法信任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司法不信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民众对司法裁判结果、司法裁判人员以及司法裁判效力的普遍怀疑上.而造成司法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法活动的本体根源,即司法活动的稀缺性、专业性以及对决性;另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包括君主专制的政治考量、司法裁判专业能力不足、文化传承的负面记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虚假民事诉讼,是指双方当事人基于损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并以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恶意利用民事诉讼程序,采取捏造虚假证据、隐瞒事实、制造虚假债权债务、恶意串通等手段,欺骗法院作出错误的裁判。虚假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强有力的规制不仅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也极大的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如果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虚假民事诉讼进行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法官的品质影响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公信力要求法官必须信仰法律;法官的业务能力是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法官的神秘和亲民并重是构筑司法为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司法现状中,普遍奉行的是法律实证主义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假设前提是法律制度的绝对完美性.很显然,这一假设与现实不符.因此,有必要在指出其不当性的基础上,说明树立正确的法律适用观念对法律制度乃至法治的积极意义,当然,也须表明其必要的条件,特别是法官的伦理感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