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讼”思想源于先秦道家、法家、儒家的思想,明政府亦在徽州民间倡导“无讼”之理念;徽州地区大量“健讼”行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体现出明代国家存在着制度规范与实际运作不统一的弊病。  相似文献   

2.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爱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诉讼观念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及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对诉讼的普遍的看法、心态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贱讼”、“惧讼”、“健讼”等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多角度的形式。通过对不同诉讼观念的基本成因、报持该观念的群体及各观念的不同内涵的研究,对各种有关诉讼的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其中内在联系与表现,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制环境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封建统治者对于秩序和稳定的诉求制定了大量限制民众进行诉讼的措施。然而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对诉讼态度的转变使赵宋王朝不以诉讼为耻,反以诉讼为荣。"等贵贱"思想的出现也为宋代民众的"健讼"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调解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手段,在解决非讼纠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在非讼纠纷解决或多元化争议解决的各种模式中,解决争议的裁决者或协助者应满足相应的职业伦理要求,作为争议双方当事人也应该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调解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调解中伦理道德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诉讼观念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 ,及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对诉讼的普遍的看法、心态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贱讼”、“惧讼”、“健讼”等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多角度的形式。通过对不同诉讼观念的基本成因、报持该观念的群体及各观念的不同内涵的研究 ,对各种有关诉讼的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梳理其中内在联系与表现 ,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制环境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视法律作用和法律建设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任法而治的朝代。为了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宋代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民商事法律制度发展迅猛。北宋末年的统治者首先在民事诉讼方面大开越诉之禁,并且增立了越诉之法。民事法律制度的演进和诉讼规则的程序化,成为尚讼或健讼盛行不可或缺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最小移频健控信号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文 《贵州科学》2002,20(4):103-106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最小移频键控(MSK)的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最小移频健控信号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函数,并将它与常见的多进制移相键控(MPSK)信号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函数进行比较,得出了最小移频健控在功率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制度因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有着固有的优势而倍受推崇。但是,诉讼调解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即诉讼调解在实践中所发挥的功效也是差强人意的。我们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无论是从结果意义上还是行为意义上分析,诉讼调解在结案、化解当事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其他方面均存在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差异,而且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超讼诉求、个案性的诉讼调解、多主体的利益博弈以及"破窗效应"等均制约着诉讼调解功效的最大发挥。因此,我们应理性对待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无讼”的法文化传统始于儒家的社会理想,是所谓“以德去刑”之极端;随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法治精神的东渐与公民意识在中国的成长,特别是近两年不断曝光的民事大案,“无讼”传统受到了猛烈冲击;公民的诉讼权要求促使这一传统观念的内核发生裂变;而当前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为“无讼”传统的延续带来一线转机。  相似文献   

11.
在一类移动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过程中经过GSN和PCU两个节点,由于无线链路的不稳定,产生了延时和断健.文中根据传输协议和流控判决,建立了随机环境下的随机服务系统模型,对于减少延时和断健,提高控制效率建立了优化设置,对网络阻塞控制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徽州山场林木砍伐的过程中,为防止越界伐木行为,民众往往采取对所砍木材标用“斧号”来确定其权属。明代徽州山场经营中的“斧号”惯俗,是有效调节山林纠纷的一种重要现象。此外,徽州民众伪造山林契约主要表现在红契的印章造假、伪造契约内容和书证。这些伪契引起了频繁的山林产权纠纷,导致明清徽州社会失序,也是造成徽州“健讼”之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无讼”诉讼理念的形成机制在于国家与民间的互动:上层文化人士创造出一大批凝聚着儒家和谐政治理想的“无讼”文化产品,这批产品经过下层文化人士以戏剧演出、说书等方式将之推到普通群众的面前,使普通群众在心理上对之产生一种价值认同,再加上乡土士绅的努力,儒家“无讼”的诉讼理念终于在民间社会生根发芽,成为我国的传统诉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冯宁琼 《科技信息》2009,(4):139-140
笔者通过在高校担任班主任以及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师的教学活动,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出了利用“流行元素”与社会传播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实施诱导并发展为强势介入的观点。借助“传播学”理论与“信息控制理论”,笔者第一次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诱控式教育”。笔者首次定义了“诱控式教育”,并建立了一个闭合式的“行为模型”,以揭示“诱控式教育”的可行性。以拉丁舞为研究工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开展诱控式教育的教学工作”,笔者展开了一系列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从案例分析到介入式实验法,到问卷调查等,以给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无讼"与非讼解决争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法“无讼”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了调解、调判等司法传统,其对当代诸种非讼解决争议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审视历史并正视现实,应充分理解非讼解决纠纷的积极意义,加以借鉴、继承才是理性的态度。将诉讼方式与非讼解决纠纷机制结合起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存在着“无讼”法律传统,“无讼”法律传统的价值取向的产生原因不仅仅是传统中国有着追求和谐的哲学文化传统,其实西方法律也有着对和谐价值的追求,更为直接的原因来自当时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本身的因素。从技术层面来说,“无讼”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有着一定的契合,但从本质来说“无讼”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相悖的,只有真正解决了我们的法治问题,才能将“无讼”法律传统深厚的历史资源引入现代。  相似文献   

17.
证人的保护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维权思想的不断增强,已经由"耻讼"、"厌讼"转向了"好讼"甚至"滥讼"。然而,现实中很多"证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愿意出庭作证,这使得整个诉讼进程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公的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①因此,本为就通过分析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提高证人作证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热词“控”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词性已经虚化,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新词缀。“控”的词缀化主要是内部机制与外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控”的迅速走红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避讳心理。以“控”为代表的新词新语的流行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亦对语言规范化工作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二十一条”和济顺、高徐两铁路借款大有关系,办理这两次外交事务的具体当事人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也因此被认定为卖国贼。而他们后来在抗战时期的不光彩表现,也证明了被认定为卖国贼并非冤枉.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诉讼和解作为诉讼契约的一种方式已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它以当事人的合意来解决纠纷,体现了市场经济主体的"意思自治",能及时、彻底地解决纠纷,减少大量讼累。而实践中,由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影响,造成当事人自行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严重萎缩的局面,法院调解本身又受职权主义的影响,性质定位不妥,根本无法良性运行,并且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正是期望通过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来克服法院调解存在的尴尬,并为丰富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而做些许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