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重“工具”轻“人文”的状况,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具体论述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的途径及方法.中学语文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塑造完美人格,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热情,帮助他们勇敢担起民族未来的重任.正如中国传统教育最著名的教本之一——《大学》开篇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2.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大学》乃《礼记》中之一篇,是四子书之一。有人说是孔子大弟子之一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所谓大学,与现在之大学乃同一概念,即是国家之最高学府。大学之道,亦即大学设立最高之目的。其目的是什么呢?乃是做人之道。我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做人的文化,由此,  相似文献   

4.
虞翻易学“成既济定”是其全部理论的逻辑终结.通过该说,证明了宇宙大化的流行规律以及儒家治世的终极理想.从屯卦到《说卦》的虞翻易注具体地说明了这种体例.虞翻易数遵循河洛之数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这种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学术精神迥异。《儒林外史》地地道道是清学的,讲“经世至用”、“教养之事”、“礼乐兵农”,跟清初颜李学派一脉相承。《红楼梦》则是明代心学的,讲“明心见性”、“明明德”、“止于至善”,褒真贬假,特别与明代泰州学派中坚李卓吾学说相近。红学界公认《红楼梦》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揣冒昧认为主要是在李卓吾的思想影响下建构的。下面我们尝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理想与个性理想、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具体探讨曹雪芹与李卓吾的关系,以就教于红学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胡瑗在将儒家“内圣外王之学”升华为“实体达用之学”方面有卓越的表现,不仅首先自觉倡导“体用并重”的学风,并将之普及于社会,而且博通儒家五经,长于易学,继承了中唐以来的疑经惑古思潮,体现了宋学疑经、改经的学风。胡瑗在易学中表述了中庸之道与中庸之德的主张。将儒家的仁、礼与中庸对应起来,表达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河图》八卦关系论--兼与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易学课题组研定的《河图》中八卦数位,存在四卦有误,主要表现在《离》、《震》、《巽》、《坎》卦性之阴阳与《河图》中的白圈、黑点及其数的奇、偶不能相应、阴阳两仪中阴卦卦数之和与阳卦卦数之和不能相等四大方面,而根据太极生两仪至生成六十四卦的“生生”规律,可以得出并认定八卦在《河图》中数、位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大学的目的,在于明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割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科学、文化、经济高速发展,而推动这些发展的就是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一贯的只重视学习,不重视能力、心理、健康的培养模式.而辅导员工作身处学生管理一线任重而道远,我希望每一所高校都重视辅导员工作.在紧抓科研教学的同时,一定也要紧抓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稳定,校园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是北宋易学义理派的开创性的重要人物,《易义》是其易学专著。范仲淹《易义》解《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来解《易》;二,通过卦与卦的对比来解《易》;三,以爻位说来解《易》。其解《易》的宗旨是归结于人事。范仲淹《易义》解《易》所用的方法及其解《易》宗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创新民生理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民生的奋斗目标、细化民生的发展战略、完善民生的建设格局、扩大民生的保障范围,以此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使民生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船山把明德新民定位在君德、化民成俗的关系来阐发《大学》一书义理,即是说新民必本于"已明之君德",除此之外化民成俗还必须有齐治平功夫。因此船山对《大学》全书的诠释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3.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存本身就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虚无性,带有浓厚的原罪感,背负着许多重荷,如道德、理想、责任等等。对于人生本质,王国维认为人生从头到底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悲剧的缘由在于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困扰。对人生苦痛与欲望的解脱之途是审美,因为美和美在形式是关于实念的知识而不关于实用,能解脱处于现实困顿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在荀子的德性修养论中,"诚"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也从天道之诚来推证人道之诚,并且认为"诚"是养心的最好方法,通过具体的外在修养功夫以达"诚",使"诚"由个体扩充至群体,最终达致"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慎独"的体悟。  相似文献   

17.
纵观全球,畜牧业发展与劳动者收入、生态环境保护、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国际贸易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完善的国家,注重畜牧业的整体协调性发展,借鉴其先进经验,能够促进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财产权学说是洛克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克消极的政治哲学观倡导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财产,因而财产权就被赋予了政治哲学的意义,成为评判政治权力正当性的道德基础之一。文章研究的主题是洛克财产权学说中关于财产权的限制的问题,从分析这一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开始,进而探讨了洛克关于财产占有与享用的限制、财产积累的限制等问题,最后阐述了学界关于洛克财产让渡权的争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文化,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塑造居民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发展繁荣社区文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健全各种文化设施,考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建立稳定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20.
教育性质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高度重视教育性质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阶段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一百年来,党对教育性质的认识不断发展与丰富,构成了党的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教育性质的继承和创新,反映了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性质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一百年来,人民性在党的教育性质认识中占据核心位置,从教育要唤醒工农,到教育要向工农开门,再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人民性始终构成党的教育事业的价值轴心,坚如磐石。党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的其他性质的论述,最终是为了充分实现教育的人民性。这是党的教育事业,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