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红字》是霍桑最具浪漫主义色彩,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小说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不仅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赋予了作品以丰富的涵义。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齐灵渥斯进行深入的解读,尝试寻找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发。如果说齐灵渥斯的结局说明了个人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最终会导致人自身的毁灭,《红字》则是用它的“尾声”提醒人们,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海丝特主人公不同性格的分析,以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的一首名诗,也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一首诗.在众多译本之中,黄新渠的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体特点.因此,本文从韵律、节奏、文化因素及句子层面等分析一下黄新渠的译诗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清教主义时期,迪姆斯台尔与海斯特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同一个爱情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却因为性格迥异而命运截然不同。牧师迪姆斯台尔因怯懦而不敢承认与海斯特的情爱,终日饱受内心谴责和齐灵沃斯非人道的精神摧残,身心枯萎,最终辞世而去。然而,海斯特为保护爱人不受惩罚,勇敢面对屈辱,以自己的善良博得周围人的尊重,以行善结束一生。  相似文献   

5.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以深刻的社会寓意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而闻名于世。为了更好地理解红字“A”的象征意义,本文分析了海斯特·白兰,亚瑟·丁梅斯代尔,罗格·齐灵渥斯与珠儿等名字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料库     
报复与反报复在国际贸易中,当一国认为另一国对自己产品的市场开放程度比己方对对方产品的市场开放程度低,使得双方贸易不平衡,而谈判又无法使问题得以解决时,此国就会对对方实施报复来逼对方打开市场。报复手段包括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紧急停止进口等。被报复的一方认为报复一方的行为不公平时会针对对方的报复施以相应的反报复。这种报复与反报复往往导致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事实上当事双方常常在报复与反报复措施执行之前,再行谈判,最终达成妥协,避免贸易战的发生。目前的美日贸易争端即是国际贸易中报复与反报复的例子。日本对美贸易有近400亿美元的汽车贸易顺差,美国认为这是由于日本闭锁其市场所致,因此美  相似文献   

7.
报复与交叉报复是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是一种实力政策的反映。在现有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并未真正得到这种"公平机会"。本文着重分析了交叉报复中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报复”和“有限战争”几年来,美国的军事战略是以“大规模报复”理论为基础的。它实际上就是拿核武器作为所谓“大规模报复的威慑力量”来进行恐吓讹诈,也就是杜勒斯曾经一度吹嘘而遭到各方面抨击的所谓“战争边缘艺术”。这是一种露骨的危险赌博。这种全面核武器战争的赌博既吓不倒社会主义阵营,西方国家也谁都不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杜勒斯去作赌注。因此,恐吓讹诈的“战争边缘”手段不能轻易使用,用起来也不灵,还要引起内部的反对。这个战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而现实的弱点,就是很难不断拿“大规模报复”来向个别国家,在个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探索了"谁之罪"这样一个主题.罗格·齐林渥斯是<红字>中的反面人物,是小说所要追究的真正的罪人,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是围绕他的复仇的细节而写的,霍桑以多种文学技巧给读者展现了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霍桑笔下塑造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1934年许杰教授的工作为本区的笔石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顾宝荣等及南京大学一些同志也在本区作了不少工作,主要侧重在地质调查和沉积旋回的研究,对化石接触还不太多。本文所用笔石材料是笔者和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部份学生自1958年以来在安徽宁国、绩溪一带的谭家桥组和宁国组地层中采得的。由于所采化石较多,本文内容仅为其中一部份,并建立几个新种。文成后,蒙穆恩之教授指正,特致谢意。工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积金,陈旭等同志也多所帮助,并承借用拉普渥斯镜绘图,一并心感。  相似文献   

11.
张伶俐 《科技信息》2010,(25):176-177
身为加尔文教派一员的霍桑深受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并以祖先们对贵格会教徒的迫害为耻,这些经历通常使霍桑的作品中带有罪恶感的基调。《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就清晰的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作者虽然认为人生而有罪,但并不相信罪恶的不可饶恕性。他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解除自己的罪恶。霍桑深信善举不仅能弥补罪恶,更能净化心灵,甚至可以是堕落的罪者转变为令人敬仰的凡间天使。《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正是这样形象的一个很好例证。霍桑通过对《红字》中主人公心理矛盾产生及化解的刻画和他们形象转变的描述,成功的完成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复仇行为超越种族、性别,具有悲壮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正义目的。《水浒》与《聊斋》中的复仇因复仇者的身份、复仇对象、复仇方式、复仇风格不同,体现出弃家与守家、英雄主义与理性主义、美善对立与美善同归、写实与写意等方面的差异。二者的复仇行为都显示了封建社会体制变形下民间自发的正义诉求;另一方面从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秩序以及作家个人性别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复仇这一文化现象,就会发现隐藏在复仇背后的作家性别书写和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极具分量,“变形复仇”是其中的独特分支。蒲松龄通过将复仇主体变换形态,从传统的人类复仇,转化为鬼、狐、虎等其他异类形象。复仇力度之强、复仇方式之奇,使其区别于同类作品。通过对“变形复仇”故事类型、故事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了蒲松龄的创作主旨,表现了复仇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一个拓荒者的渐趋疯狂》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该诗的分析,试图展现阿特伍德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阿特伍德在诗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她还指出,人类藐视自然的行为必将导致破坏性结果,自然最终会用自己的话语向人类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上,人类的复仇意识与复仇文化相互影响并且催生了一大批复仇文学作品.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在伦理和社会价值尺度下,彰显的是复仇双方生命的对抗和力的冲突.而当代一批优秀的复仇主题文学纷纷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作者不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的复仇主题,而是借其躯壳,从更深的层面揭露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并同时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作品写的是复仇,却否定了复仇,消解了复仇,同时又蕴含了复仇之外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复仇剧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复仇到团圆的特别审美模式。这与西方复仇剧中,“俄底普斯式”、“哈姆莱特式”的悲剧结局有着内涵上的重要区别。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打上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烙印,传统的审美心理主张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直接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产生。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模式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红字》中,齐灵窝斯之所以由一个先前诚实、公正的人,变为毫无怜悯之心、疯狂折磨其仇人的恶魔,是有其复杂原因的。它不但与人之尊严被践踏有关,更与爱的匮乏有紧密联系,同时还与作家本人的宗教信仰及其思想局限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丽 《科技信息》2007,(8):118-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齐灵沃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恰好分别对应了这三重人格结构。过分放纵或压制本我都回导致自我主体的毁灭。只有三者互动配合,才能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