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埃德加.爱伦.坡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在其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主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坡如此热衷于死亡主题是他独特的文艺理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和个人身世的解构,以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为研究对象,对海明威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冲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式硬汉形象的个性色彩以及藐视死亡、超越死亡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换言之,生命与生物体不是一个东西。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定义更多是对生物体的定义,即把生命定义为生物,由此造成了对生命的本质研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生命的本质不是生物体,而是以生物体为载体的生物电循环系统,生物电循环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与死亡界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电循环的层次,死亡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体死亡,即当整体生物电循环终止,生命就终结,这个时期可以起死回生;第二阶段是器官细胞死亡,即器官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消失;第三阶段是分子死亡,即蛋白质的电荷被中和或消失,蛋白质就失去活性而死亡。随着生命生物电的发现,与结构相关的医学是生物医学,与生物电相关的医学才是生命医学,即生物电医学。  相似文献   

5.
张之薇 《科技信息》2008,(29):186-186
爱伦·坡的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审美观上都具有超前性,与后来兴起的象征主义诗歌多有相似,备受象征主义诗人的推崇,爱伦·坡也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追求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忧郁悲观的主题居多,远离现实,总是驰骋在遥远神秘的古典世界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主义美感。  相似文献   

6.
对死亡的高度关注贯穿了克里斯蒂娜的诗歌,通过对她诗歌的分析,说明了诗人对死亡的深刻感悟,以及诗人能够克服恐惧、坦然面对死亡并且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简析爱伦·坡作品中自我融入的叙述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伦·坡在《丽姬娅》和《危舍府的倒塌》中塑造了自我融入的叙述者形象。叙述者把注意的焦点很少放在想要说明的问题上 ,而是更多地放在不可名状的事件发生时 ,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上来。《反常之魔》使我们看到了语言在叙述者和读者身上产生的威力 ,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自我融入的叙述者的行为。《丽姬娅》中有个特别自觉叙述的叙述者 ,从中可以得知语言文字对叙述者所起的作用 ,同样作用于它的读者。《危舍府的倒塌》是由一封奇特的邀请叙述者的信引发的。这些叙述者都塑造得很成功 ,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自我融入。  相似文献   

9.
樊文军 《科技信息》2009,(20):I0109-I0109,I01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诗人的代表,文章阐述了曹植诗歌中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引用原文和详细解释文字意境这两种方式分析了曹植诗歌中所展现的其对生命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爱伦·坡诗歌《钟声》的主要创作特征,认为该诗作从四个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文体学成就:音韵重复和拟声词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语言美感,严谨的选词用句及对词汇深刻内涵的把握使诗歌更富有文化深度,灵活的句法形式合理体现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情境需要,和谐的语篇结构充分彰显了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生命本体拘囿于时间的范围,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本文以新时期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为例,从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两方面加以分析,意在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只有珍惜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既而超越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基于这一准则,美国19世纪诗人埃德加·爱伦·坡与中国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便具有了可比性,这也为诗歌鉴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其《随笔集》中,以研究自己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全人类,从研究死亡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消融了对于死亡的禁忌。  相似文献   

16.
赵琳 《科技咨询导报》2010,(19):142-142,144
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目前淡水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早在2003年12月举行的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2005年至2015年作为"生命之水"十年行动计划;并将每年3月22日作为"世界水日",然而就在今年的"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我国西南五省正面临着几十来最严重的旱灾。全社会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抗击严重的旱灾,在此期间,灾情严重的地区,一些儿童平均每天只能引用上不到0,1升清洁水。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细察毕淑敏的小说,深入挖掘其小说中死亡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切体悟到她的死亡观不仅是自身经历所促成,并且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死亡意识与西方存在主义的畏死观念、向死而生紧密相连,启示读者要正确地看待死亡,直面死亡。  相似文献   

18.
当以死捍卫自己信奉的价值观的行为已经离我们远去,生活让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妥协。大众文化主导的时代,人们追求娱乐性、逃避悲苦,使悲剧处于灰暗地带,但对于死亡等人类永恒的话题,谁也逃避不了。本文出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探讨死亡之悲剧,分析死亡之悲剧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死亡态度之研究-死亡的政治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力分配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的运作系统,中国数千数的历史展现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往往是皇朝的更迭,权力的争压,帝王将相的沉浮,国家的分合,权术的运用等等政治的现象。中国文化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文化,政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中心的位置,故而必不可免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死亡态度,从而形成死亡政治化的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有关死亡价值论的说教。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在现代中国仍有相当的影响,它在社会上泛化的结果是: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20.
面对灾难对人类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诗歌中蕴含的时空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例,探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