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唯物矛盾观的演化过程,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参照。马克思等人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中的矛盾观点,从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中,建构了唯物矛盾观的理论和体系。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使唯物矛盾观具有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气派,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唯物矛盾观的演进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的分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在总结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改革为核心的动力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在当代中国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3.
方素芬 《科技信息》2009,(36):I0154-I0155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经历了出现、传播、确立和创新四个阶级,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该文依据党的十六大关于“理论创新”的精神,运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内在根据、基本途径、鲜明特点,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等问题作了初步阐释,以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也非常广,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和"怎么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等。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政治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他们的理论原则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强调不断用新的答案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化以及阶段性等特点,致使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然而,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功不可没,总的来说,他们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阐释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总结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就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化水平以及在深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理论大众化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关注得并不够,研究上还相对薄弱。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学习和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为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人,他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各项政策普遍地传播开来。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一下,他们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的要求和表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要重视胡乔木同志论中共党史研究和撰写工作的意见。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要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外马克思主义等的综合研究。坚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关系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特色和重要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精品力作,在研究内容上全面系统,在研究思路上新颖独特,在研究方法上科学严谨,在资料把握上丰富翔实等显著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科学概括。该著作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内容,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水准,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和建设中,朱德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要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分析中国国情,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贯彻实事求是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落实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秉持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突破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突破,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自身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突破,要求人们思想上大解放,学术上能进行深入研究,政治环境良好宽松,领导人进行带头突破,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指导和解决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的现实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立场的当代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遵循思维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的认识过程,邓小平理论深刻地蕴涵着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创新思维,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科研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要在世纪之交全民族创新特别是科研创新中走在前面,编辑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而且要自觉掌握邓小平研究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特别是注意结合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提高学报水平的迫切要求,切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实施创新手段,这样高校学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质量,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历程,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和世界形势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有:国内形势变化论与国际社会深刻变革论;为民负责论与共担责任论;"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论与积极参与论;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发展论;和谐社会论与和谐世界论。  相似文献   

18.
1918至1919年初李大钊先后发表的四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我国在1840年以后有着救亡图存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是中国先进分子最直接的选择。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第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具体相结合的客观要求。第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适应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形式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整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富分配问题是我国当下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小平同志晚年就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和处理分配问题。生产决定分配,是我们把握分配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当前两极分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是消除两极分化,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