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景勇 《科技资讯》2014,(8):115+117-115,117
中央凸起是辽河坳陷二级构造单元,为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其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油气成藏有利条件:多洼夹持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条件;多种岩性受多期断裂改造形成裂缝性储层,纵向似层状叠置分布的多套储-隔层;早期断裂提供了基岩内幕油气运移通道,晚期区域性断裂提供了大幅度的断面式供油窗口;优越的烃源岩-储层配置关系,由此决定了该区具有基岩内幕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因此基岩内幕油藏是勘探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该研究区,运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后认为,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源条件、沉积与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均较好,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藏类型以复合油气藏为主,岩性与断层油气藏次之,背斜油气藏较少,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的两翼,岩性和断层油气藏全区都有分布,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顶部附近;生油凹陷、储层岩性、断层是该区扶余油层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的成藏模式有单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双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与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3种。  相似文献   

3.
彭光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772-5780
西江南半地堑一直以上构造层渐新统的珠海组和中新统下段的珠江组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已获重大油气储量发现。近年来在"复式油气藏、立体勘探"思维指导下,加大了珠江组之上的浅层(中新统中段的韩江组、中新统上段的粤海组)的油气勘探,并探明有规模性的商业油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2051万m3。浅层油藏具有以边水油藏为主、油藏数量多、储量规模大、充满度高和储层物性好等特征。通过对浅层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的研究,建立了西江南半地堑三类浅层油气运聚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和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断裂在主成藏期时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远离供烃半地堑,为控圈断裂在主成藏期后的再次活动对早期油藏进行再次调整和分配的结果。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明显受成藏期时优势构造脊控制,油气靠断面、不整合面和横向疏导的砂体空间有效配置进行阶梯式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基底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探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基底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储盖组合,发育潜山断块油藏、潜山内幕裂缝油藏、披覆背斜砂岩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等8种基底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基底层系和成熟烃源岩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充注方式;基底裂缝发育程度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富集和贫化的差异;库兰组砂岩、风化壳组合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储层。油气成藏模式有近源侧向对接、远源复合输导2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白家海凸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在该区侏罗系地层中已发现多个油藏。通过对侏罗系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油气藏特征、油气来源进行了总结;综合本区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过程,运用盆地模拟等手段,建立了侏罗系"两期充注、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认为构造脊线上低幅度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以及斜坡区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依据隐蔽油气藏成藏机制,在总结油气富集特征的基础上对东营凹陷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具有严重不均一性,油气主要集中在断裂带以及沉积砂体较厚的坝主体和坝边缘相带;主要存在断层-岩性(物性)复合型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4种油气藏样式;在油源及构造背景相似的前提下,储层物性与非均质程度成为控制该区滩坝砂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油气运移基本通道为储层连通孔隙、微层理面与层间界面,存在基本通道侧向输导、基本通道复合微裂隙输导和基本通道复合断裂阶梯状输导3种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砂体展布、构造轮廓以及断裂体系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区域输导指向和油气可能富集的空间位置;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的配置对于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在研究沉积相、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4-6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有源储压差控制油气藏规模、构造作用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异、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分布三种因素;油气成藏存在断裂侧向输导斜坡高位断块油气聚集成藏、砂体侧向输导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断裂侧向封闭垂向输导岩性圈闭油气聚集成藏三种模式。该项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垦东高凸起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垦东高凸起本身没有生烃能力 ,油气来源于周围的凹陷区 ,具有油源多、距离远 (5~ 4 5km)的特点 ,在对垦东地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对油气成藏的机制 ,包括生排烃过程、二次运移过程、有效运聚成藏系统进行了分析解剖 .指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是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的相对低部位 ,具有储层厚度大、近油源、圈闭发育、油藏规模较大、丰度较高的特点 .并将垦东高凸起的成藏模式概括归纳为 :多凹陷—它源—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式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 ,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 ,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 ,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 ,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 ,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 ,富含油气 ,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 ;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 ;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0.
荣兴屯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兴屯地区古近系剩余资源潜力需要进一步激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楚成为制约对其深化勘探的重要因素。通过地震、钻测井与测试等资料,并结合构造格局、沉积体系发育特征以及已探明油气藏的产出情况等的分析,总结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探讨其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阐明了其油气成藏条件总体良好,油气聚集复杂多变,油气藏受烃源、断裂及储集层等主要因素控制,而各控制因素在油气分布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有效烃源岩及局部正向构造控制了油气分布范围,储集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油气形成和聚集与断裂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主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次级断裂调整了油气分布格局,复杂断裂体系与不同类型的储盖组合综合控制了油气纵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测地层压力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总结了超压油气藏的分布模式。超压传递(包括超压接触传递和超压连通传递)、欠压实、原油裂解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超压接触传递能够使与烃源岩接触的储层形成强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周缘以及洼陷中央的沙三、沙四段和孔店组;超压连通传递使深层超压流体进入浅层,形成中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沙一、沙二段和南部缓坡带的沙三、沙四段;欠压实发生在沙四段、孔店组的膏盐岩层段,不利于油气成藏;原油裂解发生在埋深超过4000m的地层,与油气成藏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构造单元划分,结合油气来源分析,对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单元进行划分,进而分析成藏要素,明确源-藏体系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可划分为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类7个多元供烃成藏单元。东营组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熟,形成洼陷内部单源岩性油藏和缓坡带的单源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各段烃源岩均进入大量排烃期,油气在陡坡-凸起带和中央低凸起上形成大规模的混源油藏。不同供烃成藏单元输导体系与储盖组合的耦合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平面上油气呈发散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在缓坡带、陡坡带、低凸起和潜山等有利的圈闭聚集成藏;在剖面上沙四段、沙三段形成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新近系的油气分布于馆陶组厚层河流相储层形成披覆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3.
对荣兴屯地区古近系油气藏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总结以揭示其潜在的增储目标。利用地震、钻测井与测试等资料,通过制作已有油气藏分布的平面图、剖面图,明确了油气藏类型多为断层有关的构造型及复合型油气藏,平面上多呈点状与带状主要依附于荣兴屯等主断裂及其伴生构造上,其富集程度表现为南优北差、西富东贫;油气纵向贫富差异大,主要发育层位依次为东三段、沙一段及东二段,其中以东三段最优;复杂断裂体系与不同类型的储盖组合对油气纵向展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之具有"线运点聚"纵向叠置成片的复式聚集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认为荣兴屯斜坡带是有利的潜在增储目标区,目标类型是与断裂相关的构造型及复合型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试油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中高孔低渗特低渗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压实作用中等,碳酸盐胶结为主,硅质胶结较发育,长石溶蚀最为常见。储层含油性与物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是受埋深、地层压力和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平面上油层围绕生烃中心和油源断层呈环带式分布,地层压力高值区与油源断层发育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油气富集受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和烃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演化时间上的配置决定,不同埋深浅部储层不含油,深部储层易含油;相同埋深低物性储层不含油,高物性储层易含油;断层和地层超压发育区储层易含油。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奥陶系,油气储量丰富,对其油气藏的研究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油源区为南东方向的满加尔寒武—奥陶系生油坳陷,其生成的多期次油气通过断裂、储层、不整合面持续向北部凸起之上的奥陶系储层运移聚集.同时多期次的运聚与成藏造成了油气在平面上分布具有北东密度大、南西密度小的特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孔、洞、缝3种储集空间组合构成裂缝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生物礁(滩)相孔隙型储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海西期的构造活动使得裂缝发育,同时为岩溶发育提供通道,并进一步改善了早期缝洞的连通性.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及巴楚组泥岩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以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开展研究,并对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储层、圈闭及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研究区断裂可划分为三级及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东营组沉积期是断裂活动高峰期;高活动速率主要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凹陷北侧不同类型断层边界决定了多种类型砂体发育模式,断裂作用控制了构造及岩性圈闭的形成,断裂及断裂砂体耦合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发育凹陷内部中央隆起区南北两侧“断控”双通道近源成藏、凹陷北侧陡坡带“断-砂耦合”阶梯状网毯输导远源成藏、凹陷斜坡下部“断控”前缘砂体源内成藏三种断裂控藏模式;凹陷北侧深层岩性圈闭、凹陷北侧陡坡带中浅部构造圈闭是后续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and domina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and new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ed by shallow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shale of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could migrate from sag to Qionghai uplift distantly;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have developed in the 1st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dip-sag faults and regional good marine sandstone layers of the 1st and the 2nd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have constituted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in Qionghai uplift; the late fault system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Dongsha tectonic movement construc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wer hydrocarbon and upper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Therefore, the pool-forming pattern with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econdary structure-lithology-dominated"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enlightenment of explorating new finding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烃源岩、储集层及天然气展布规律的研究,探讨其天然气成藏规律。奥陶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上统乌拉力克组和拉什仲组,以海相泥岩为主;储层主要发育在中统克里摩里组和桌子山组,依据岩石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岩溶孔洞型储层和白云岩晶间溶孔型储层;天然气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储层和圈闭的"三元"主控,具有有效烃源岩控制天然气区域分布、优质储层控制天然气聚集带展布、有效圈闭控制气藏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西侧气藏主要为油型气,东侧主要为煤型气,均为上生下储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到4大主控元素的控制,分别为岩性油藏输导通道因素、流体动力因素、储层临界物性因素、砂体封闭性因素.经研究在牛庄洼陷发现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具有“三元主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