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5,(18):52
有一类神奇的植物,撕开它的茎和叶之后,伤口处会"鲜血"直流.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鲜血"中竟然含有大量石油成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将和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共同开展"能源植物"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6,(21):28
植物“箭”非洲中部的森林中,有一种长着坚硬、锐利的刺的树木,当地居民称之为“箭树”。箭树的叶刺中含有剧毒,人、兽如被它刺中,便会立即伤命致死。有趣的是,当地的黑人常用这种箭树做成箭头和飞镖,用来猎获野兽、抗击敌人!植物“枪”植物“枪”中威力最大的要数美洲的沙箱树了。它的果实成熟爆裂时,能发出巨响,竟会把种子弹出十几米之外。所以,只要沙箱树结好果实后,人们便不敢轻易地接近这种植物“枪”了。植物“炮”喷瓜号称植物“炮”,它生长在非洲北部。由于它的果实成熟以后,里边充满了浆液,所以喷瓜一旦脱落,浆液和种子就“嘭”的…  相似文献   

3.
听到“吸血鬼”,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苍白的肤色、吸血的獠牙以及嘴边的鲜血等恐怖场景。然而,这种貌似惊悚的美容方法目前成为一种新潮。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新潮”的美容疗法正式名称为“S3疗法”,是“刺激自身血清皮肤疗法”的简称。它由法国美容医生西斯特首创。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1):70-71
“中国火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它改变了现代世界格局,还体现在它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如是评价,“以此看,明末清初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十字路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最早发明火药的中国,在军用火器的道路上被西方远远甩在了身后,但却在民用烟火之路上一承前朝的绚烂,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5.
一株植物,除非有人移动,否则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定居,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确实有一些能够“行走”的植物。生物学家们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发现了一种名叫苏醒树的植物。这种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生长,非常茂盛。一旦干旱缺水时,它的树根就会从土中“抽”出来,卷成一个球体,一起风便把它吹走。只要吹到有水的地方,苏醒树就将卷曲的树根伸展并插入土中,开始新的生活。在南美洲秘鲁的沙漠地区,生长着另一种会“走”的植物——步行仙人掌。这种仙人掌的根是由一些带刺的嫩枝构成的,它能够靠着风的吹动,向前移动很大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6.
草木也多情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也是多情种。含羞草不仅羞见暮色,就是用手轻轻抚摸一下它的叶片,也会“不好意思”地自动合拢。这种“含羞”姿态是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动物的神经传递十分相似,只不过速度很慢,每秒钟仅上下传递1厘米。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神经系统”,“智力”已不属动物脑细胞独有。有人让番茄、玉米、土豆等作物欣赏音乐,它们能“心情舒畅”,闻歌猛长,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的植物对音乐也有偏爱,黄瓜、南瓜爱听箫声,番茄对浪漫音乐感兴趣,橡胶树喜欢风琴声。使人吃惊的是,植物还有明显的“爱”…  相似文献   

7.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海洋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织资深专家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作为“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成果之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包括《海底探索之路》、《海底景观之奇》、《海洋矿产之源》、《海陆沧桑之变》和《海洋世界之窗》共计五册,由中科院秦蕴珊院士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研究员亲自执笔作序,是我国海洋地学领域首套高级科普丛书。  相似文献   

8.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既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积极探索的科学之谜。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而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就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花生也是一种爱“犯困”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以上所举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事实上,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不…  相似文献   

9.
宋明以来,许多植物被冠以“火草”之名,它们有引火和纺织两种用途。伴随着国家治理活动、植物科学命名工作、新引火技术的出现等因素影响,“火草”用于引火的观念被淡化,用于纺织的观念被强化,呈现从引火到纺织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同力量对纺织火草赋义的结果:明代云南官员用汉名“火草”,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用拉丁名让它具名;清代和当下的国家治理活动用“火草”让它闻名,强调了西南少数民族火草纺织技术的历史;当代中国植物学家解决了俗名“火草”植物的同名异物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名的同时接纳了汉名“火草”。宋明以来“火草”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命名的科学传统、地方传统和历史传统的碰撞与调整,是纺织火草、火草纺织技术和使用人群被外界认识的历史。目前纺织火草的中文名存在不同观点,但在科学化浪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火草”这个名称无形中扮演了普通名的角色,成为学名和民族名的桥梁,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1.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植物修复技术获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主持的国家"863"计划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课题通过对植物修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集成与植物修复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植物栽培、生物技术、营养施肥、植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2):39-39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应BMC Evolutionary Biology邀请,从2009年1月起担任该刊编委会Associate Editor,任期3年。  相似文献   

12.
“经20多位专家研究初步确认,5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已经具有两方血统。”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穆西南近日披露了这个秘密。他说,南京猿人是在古代长江冰期,从北方来到南方,与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猿人化石不同,“南京人”的鼻梁高耸,估计和西方人有过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6日至8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以“科学合理性与科技伦理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3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家石声汉教授在世时,在讲授“植物抗旱生理”时,曾提出:“根系”和“苗系”两个名词。他说,“根系”指植物生长的地下部分总称;“苗系”指植物的生长的地上部分总称。因此“shoot”译“苗系”较妥。他包括茎、枝、叶“shoot”称“苗?..  相似文献   

15.
此次“蛟龙号”发起5000米海试,由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组织。 “向阳红9号”共搭载来自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13家研制参试单位的96名队员。临行前,“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激动地说:我们信心百倍。这是一次中国载人深潜“创纪录之旅”。  相似文献   

16.
香港自然处     
在从罗湖往铜锣湾的地铁上,第一次看到了它的介绍:“多种湿地生境”、“芦苇床”、“红树林”、“多样化淡水植物”、“雀鸟栖息地”等关键词黏住了我们的目光,于是当机立断在紧凑的行程里拨出一天时问,探访香港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7.
一、项目概述 丰益菌剂是由北京中农汉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专家从植物根际分离出的一株放线菌,经中科院微生物所鉴定为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as micflacas).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禁忌避免了人类的大部分近亲通婚行为。然而,植物却依靠一种复杂的内部警报系统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终于搞清了这种植物“贞操带”到底是如何运作的。由于大量经济类植物已经丧失了预防同系繁殖的能力,这一发现有望帮助植物种植者避免同系繁殖,从而培育出更加健康的植物。科学家在20世纪初期便知道,许多植物不接受它们自己的花粉以及来自亲缘植物的花粉。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在雌蕊或植物的雌株中发现了一类酶,它能够破坏“无法共存”的花粉。如果互不排斥的花粉进入到花蕊中,那么根据推理,这些名为S-…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禁忌避免了人类的大部分近亲通婚行为,然而植物却依靠一种复杂的内部警报系统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终于搞清了这种植物“贞操带”到底是如何运作的。由于大量经济类植物已经丧失了预防同系繁殖的能力,这一发现有望帮助植物种植者避免同系繁殖,从而培育出更加健康的植物。科学家们在20世纪初期便已知道,许多植物不接受它们自己的花粉以及来自亲缘植物的花粉。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在雌蕊或植物的雌株中发现了一类酶,它能够破坏“无法共存”的花粉。如果互不排斥的花粉进入到花蕊中,那么根据推理,这些名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3,(3):20-21
<正>水稻“小薇”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带它多次上太空呢?在太空环境种粮种菜不是一件易事。飞行器在行星轨道飞行时重力变得十分微小,称为“微重力”。重力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了解微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的原理乃至加以控制,正是郑慧琼的研究方向。这次上天,科学家送上去两种水稻,一种是常规稻,一种是名叫“小薇”的矮秆水稻。太空之旅,对“小薇”来说并不是首次。早在2016年9月1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