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艺论是马一浮先生的一项重要思想和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和基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继承性和批判性,不仅突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西学融于此理论之内,从而具有了普遍和博大的特征。本文将主要根据马先生的治学经历,以此为契机来把握其六艺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六艺论,核心议题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及“六艺统摄于一心”。笔者认为,前者的理据即在后者。所谓六艺统摄于一心,蕴含三层意义:六艺之道出于一心,六艺之教归本于一心,以及六艺之间兼赅互摄。由此再进一步,乃谓:六艺之本原为一切学术的价值之源。所有学术无不归宗于人心本然之善、性德之真,以成就其终极价值者,此即所谓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马氏据此引导世人观照六艺之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文章指出此乃马氏在人文学思惟上最为精当的洞见,值得关心人文教育的人士据以省思。  相似文献   

4.
对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是马一浮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试从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马先生思想的内在理路出发,分析"会通"或"调停"之说以及"心学"一派的得失及其根源,进而从心性论、工夫论、书院四学规和天命之性几个方面,对马先生"学宗程朱"进行论证,以从总体上把握马先生的学术脉络和全貌。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摆在马一浮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如何求其统合的问题;二是经学如何从近三百年的疑古一考古一复古一疑古的循环变奏和受西学冲击后的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的问题。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可以说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六艺一心论”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依其“同本异迹”的统类方法,将全部学术汇归于六艺;二是依其“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将六艺摄归于一心。前者解决的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经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学宗程朱,融通陆王和佛教,将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在这一架构下,他探讨了心与物、性、德、理的关系,并且在理气不离不杂的基础上建构理气心物融突和合的“六艺一心论”的逻辑思维体系,从而达到了心体学与理气论的圆融.  相似文献   

7.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 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言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全面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中,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儒学价值的著名人物.二人虽相知甚深,却又和而不同.二人都以六经为依归,都以阐发六经大义为本分,但他们的六艺论,既有大纲大要上之异同,又有许多具体观点之分歧.  相似文献   

9.
经浙江大学郑云山先生介绍 ,2 0 0 1年 10月 10日、2 4日和 2 0 0 1年 11月 12日 ,笔者三次对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 (马一浮先生的岳父 )之孙———汤彦森先生进行了登门采访。在三次采访、录写中 ,笔者基本上弄清楚了所关心的马一浮与汤家的关系。汤彦森先生所回忆的关于汤家长期接济马一浮先生的生活的事 ,在马一浮给汤彦森父亲汤孝佶的信以及马的作品《玄亭记》中可得到证实。而采访中所得关于浙江兴业银行与光华火柴厂的创设的关系的材料 ,则与已出版了的史实记载有些出入 ,录此供学界参考。另外 ,关于鲁迅与马老以及鲁迅与汤家的关系的史料 ,也弥足珍贵。82岁高寿的汤彦森先生 (1919-)身材较高 ,身体硬朗 ,脸庞清瘦 ,目光慈善 ,气质高雅 ,见面后他听说我想了解汤家与马一浮先生的关系 ,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文捷 《中州大学学报》2011,28(1):13-15,58
以往经济学理论在人性问题上的立足点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可以确立大乘佛教"无相利他"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下经济学研究是以"消退人的欲望以适应有限的资源分配"为出发点的,而评价经济水平的标准相应修正为与"稀缺感"相对的"幸福感"。重建经济学理论体系要侧重于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加以修正,而不是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  相似文献   

12.
况周颐癖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其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为其成就更高的词论所掩,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可与《蕙风词话》正续编及其他词学文献相互发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诗人孟郊与佛僧的交游赠答诗较多,这类作品渗透了一些禅宗、华严宗以及《维摩诘经》、《小品般若》的佛教哲学思想,反映出佛教哲学对孟郊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继文 《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42-44,61
作为儒、道两家重要典籍的《周易》传入西方已300余年,其间经历了四次译介高潮。宗教附会一宗教比较与融合一文化传播一文化汲取这一译介理念发展脉络,反映了西方对《周易》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体现了西方多角度阐释《周易》义理、全方位汲取《周易》智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同次是一个独立于主、宾、正、偏四次,仿照拉丁文中的同位语,通过变换分析,针对语义指向而设立的一个术语。其目的不在于分析句法成分,而在于指明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易》认为世界“变动不居”,君子需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素质塑造有诸多启示:自强不息是现代管理必需的精神素质;与时偕行是其必需的能力素质;定位协人是其必需的行为素质。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结构监测中传感器受环境噪声影响的问题,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实现减小所测得信号中噪声.采用证据理论(D-S)算法对多个传感器于同一点得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融合.首先构造出结构地震响应的"真值",并通过掺杂不同的噪声模拟多个传感器的传感信号.通过对多个案例的相关系数、峰值出现点以及误差值的分析比较表明,融合后的信号比融合前更加接近"真值".其分析比较还可表明,采用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所获得的信号优于其它方法如卡尔曼滤波处理后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