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军事立法中客观普遍地存在着大量的道德法律化现象.在充分肯定军事立法中道德法律化现象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其可能产生的消极效应并努力克服之.  相似文献   

2.
将适当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阶段推进道德法律化应当在立法环节中弘扬社会主义法的时代精神,加大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强化道德法律化执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是依据客观实际的需要,把一定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并最终实现法律化的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内在共性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应按照社会主义法治要求,推进我国道德法律化进程,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历史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文章最后指出道德法律化本身有一个限度问题 ,且它与法律的道德化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道德可以转化为法律,但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转化为法律,道德转化为法律应该有个度的限制。提倡将所有的道德通过立法转化为法律,提倡本来可以由道德约束的事情转变为法律的强制,以法律方式解决任何社会纠纷,这就是道德的泛法律化。道德的泛法律化有其原因及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是中外思想家们倍受关注的问题,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两者的辩证关系,将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法治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本针对当前理论与实务界出现的一些误区,着重对道德的法律强制论,立法价值导向和司法实践中的道德评价等问题予以较深刻的反思与检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伦理是约定俗成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律性规则;法律也是以人的行为为调整对象,其实质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政权保障实施的强制性规则.伦理与法律关系极其密切,伦理是法律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法律建立的基础.但是,其“软法性”又决定了单靠伦理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故法律又是伦理实施的切实保障,因此“法律伦理化,伦理法律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社会的堕落以及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并不是源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化的遗弃。相反,铸就中国历史悲剧的,正是中国历史上专制政治为儒学确立的高贵的历史命运。千百年来,儒学作为道德的规范获得了以暴力为后盾的法律地位并成为维护专政的工具,最终年致了反人性后果——中国人格的奴性化,中国要想获得光荣的历史命运,造就高贵的人格,只有让儒学退回到人们考古的范围,而不应当让它成为人们的精神圣火。  相似文献   

11.
立法公开的范围是指立法机关公开信息内容的范围。确立我国立法公开的范围是建构我国立法公开制度的关键内容,应遵循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利益均衡和公正与效率相结合三项原则,采取三种规则并行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从国外引进来的时间很短,通过政府绩效管理的法治化,能真正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为持续推动政府自身改革提供必要的动力。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需要法治化的途径加以保障,因此政府绩效管理法治化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人们需要“安乐死”,而“安乐死”没有合法化已成为实现人们愿望的障碍。现有的理论、实践及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将有利于推进“安乐死”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德育课是学校环境中实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唯知识论,小学德育课遵循知识的逻辑,无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内容比较抽象空洞,方法单向单一,偏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由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儿童去沐浴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健康快乐的道德生活,实现德性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法时机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时机的决策是当前提高立法质量,改进立法工作的必要一环。立法时机是指立法者做出是否立法以及何时立法的决策时所应考虑的各项主客观条件。从立法时机的构成而言,立法时机包含了制定法律的时机、修改法律的时机以及废除法律的时机。在进行立法时机的决策时,立法者至少需要考虑立法需求和立法可能两个要素。前者包括社会关系的广度、深度等三个层面,后者则涵盖了立法能力等三个层面。同时,立法者可以采取预测立法需求、编制立法规划和采取“短期立法”模式等作为立法时机选择的方略。  相似文献   

16.
立法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立法和谐的判断标准体现在立法内容的民主化、立法程序的正当化和立法技术的科学化3个方面。结合对阻碍我国立法和谐的现存因素的分析,指出我国应从理念、法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立法和谐。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养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与法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因此劳动教养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从劳动教养正当化的角度对劳动教养制度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并从程序上进行司法设置,以求得劳动教养问题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