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言语交际中呈现的语言经济性原则是人类的天然特点所驱,在此基础上考察语言的认知思维模式,发现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范畴化原型观、隐喻联想思维模式具有经济性特点,并用语言的表现形式,即词汇形态学、句法的构式,来阐述人们使用这种简约的原则来衍生语言,扩大语言。从语言的经济性特征来看人类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能更明晰地认识语言认知与发展特点,这对语言的习得、外语教学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其它文化的载体和传递手段.因此,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必然在其语言中保留下来;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对彝族历史文化中的血亲文化与姻亲文化进行分析,以提供彝语与彝族历史文化交叉研究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3.
杨萍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8):77-78,89
在我国,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也是一门文化课,因为它牵涉到英语语言所负载的与本国文化相异的另一种文化。文化哲学直接以文化为其研究对象,是一种人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文化哲学视野下,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直面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现实,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英语阅读过程中理解错误的非语言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语言因素在阅读过程中起着语言因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正确理解语篇的隐性障碍.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剖析发生阅读理解错误的原因,论证思维方式、文化因素和移情对正确理解语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言载储着文化。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载储着两种迥异的文化信息;语言又给人类带来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必然内化在其所操的不同语言中,因而饱受中国文化熏陶且已形成汉语思维定势的中国读者在学习英语时,必定面临上述两方面的深层障碍。  相似文献   

6.
英汉颜色词"yellow"和"黄色"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比英汉语中具有相同物理属性和不同文化内涵的"yellow"和"黄色"以体现两种语言文化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由于受到民族的语言习惯,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yellow"和"黄色"都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外语学习者应该深刻领会语言,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及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方式与结果的再现,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思维方式构成不同的民族文化。这是由语言与思维方式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决定的。汉英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单就话语交际来讲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美国梦"是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美国语言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是美国人思维和梦想的源泉,具有诗性和隐喻的特征.借助隐喻思维,人们不仅能够从美国语言中透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重新审视语言在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语言意识,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主权.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转型或变异在深层次上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话语的形态,以虚假个人声音为内容的衍生个人话语在中国现代小说的“撕破”策略中拓展了人物话语的叙事功能。衍生个人话语所具有的可以导致在语言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指与能指错位的掩饰、代偿、命名和康复等功能,揭示了无意识文化模式的某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要使中日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的语言规范,注重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理解蕴含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那种独特的思维心理和语言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往往能够反映其文化价值观。了解文化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本文从打招呼用语、称呼用语、禁忌语、谦语和敬语四方面阐述交际语言对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语用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含广义的非语言,如体态语等)的应用。通过从问候语、敬语、祝福语、道歉语等方面,对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进行分析对比,说明语言本身就是化的产物和载体,要想娴熟地运用一门外事,应该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化背景及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李莹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0-132
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异同点。透过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来研究、揭示其潜在的深层含义,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惯用表现是漫长历史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语言的惯用表现中有关“眼”的用法非常多。表面上看,这些用法只是“眼”的惯用表现,但实质上在其背后却潜藏着中日两国人民在“自他意识”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翻译工作的实质是不同语言、文字的文化转换,其最高境界就是“通、达、顺”。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入手,探讨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与突破文化障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颖 《科技信息》2012,(5):279-280
衣食住行,食为天。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根源于文化的不同,同时也是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中国饮食体现了等级与和谐并重的伦理文化,而西方饮食则体现着独立竞争、平等理性的社会理念。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相似文献   

17.
植物名称及其习语的文化喻义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族差异、语言与思维模式差异,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喻义也不同。通过讨论英语中这类植物名称与习语的文化喻义与汉译,可以揭示其中文化喻义存在的渊源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8.
本首先提出语言具有化意义,然后进一步指出思维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就存在差异,然后指出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问题。本文借助一些实例,从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政治文化差异、地域和习俗文化差异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中必须遵循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并就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尝试办法。结论认为在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适应的灵活和稳妥的办法处理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静 《科技信息》2009,(11):177-177,169
From a cross-cuhural pragmat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ways of address, and finds that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languages differ in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address strategies and modifications, which leads to varied interactional styles, and thus holds that there exist distinctiv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actional styles of verbal behaviors, which challenges the universality of pragmatic rules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