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著名美国科学哲学家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他的《事实、虚构和预测》([1])中提出“新归纳之谜”,即如何区分可投射假设(projectable hypotheses)和不可投射假设(unprojectable hypotheses)的问题,亦即如何区分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和不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的问题。新归纳之谜在西方哲学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其程度或许可以同休谟提出的“旧归纳之谜”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相比。这两个归纳之谜都是历久不衰的,并且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古德曼提出的新归纳之谜的若干例证中,最令人感兴趣同时也最令人困惑的是他的“绿蓝悖论”。本文将介绍并评价历史上围绕绿蓝悖论所进行的一些  相似文献   

2.
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本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诺顿近年来系统地发展了一种新确证理论,反对将归纳推理形式化,并且认为诸如简单性这样的理论评价标准也不是普遍有效的;相反,一切归纳推理都是局部性的,并且归纳推理只能通过局部有效的事实性证据得到辩护。以实质归纳理论为基础,诺顿给出了两个解决绿蓝悖论的方案。在他的第一个解决方案中,他认为可以从经验证据的角度打破绿蓝悖论的困境;但是在他的第二个方案中,他认为在想象的时空膨胀情况下,没有任何经验证据能够对相互矛盾的假说进行区分。绿蓝悖论成为经验证据效力消失的边界。但是,在诺顿的实质归纳理论中,实际上也需要预设某种普遍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绿蓝问题与简单性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蓝问题是假说选择问题的一种范型.科学假说精确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假说适用的情景和敏感因子.简单性标准是广为接受的一种假说选择标准,在运用到解决绿蓝问题时,提出了简单性的句法理论和语义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遭遇了对表达系统和概念框架的相对性,不能处理某些绿蓝型问题,甚至会陷入反直观境地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应用伦理学的哲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伦理是伦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以对话与共识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伦理冲突.它体现出从未来到现在的时间之矢,带有平面化、结构性与历史性相结合,以及突出目的论色彩为本质特征.因此,它是一种新的价值生产方式的体现,即在神圣性、超越性之后产生的凸显性.这种价值生产类似于围棋规则与棋势的形成,平权的棋子相互运作凸显出契合当下状态的价值.探索中国现阶段实施应用伦理学的条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诉诸自然齐一性反驳休谟关于归纳问题的怀疑论立场,需要自然类理论研究的支持。蒯因提出一种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他潜在地接受一个无需诉诸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立场。然而,蒯因的立场依赖投射性概念,不可能避开自然齐一性;类本质主义可以反驳"消去主义",为自然齐一性提供一定的辩护。康布里特基于"自我平衡性质说"回应归纳问题,他接受一种弱的自然齐一性,但是他的方案难以摆脱关于归纳的解释循环。类本质主义和"自我平衡性质簇说"都采用描述自然对象性质的方法解释自然类,而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它们都存在解释划分或使用自然类的实际的问题。关注关于自然类的新解释,有可能为研究归纳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科学辩护是科学假说转化成科学原理的必经阶段,归纳法是科学辩护的基本模型。旧归纳之谜引出了科学辩护的合理性问题。溯因推理作为一种广义归纳法,同样遭到旧归纳之谜的质疑。除了科学发现功能,溯因推理还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辩护模型。人工智能中的溯因推理的辩护特征,充分表明归纳推理在方法论上的固有缺陷,尤其是科学确证中的证成问题。对科学辩护进行方法论上的保证,为科学辩护而辩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新归纳之谜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介绍古德曼的理论,后一部分阐述我们自己的见解。一、古德曼的理论 1.新归纳之谜的提出当代著名美国科学哲学家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他的《事实、虚构和预测》([1]、[2])中提出“新归纳之谜”。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是相对于休谟的旧归纳之谜而言的。古德曼和休谟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种最基本的归纳推理即简单枚举法上。这种推理的形式是:S_1是P,S_2是P,……S_n是P,所以,所有S都是P。或者:S_1是P,S_2是P,  相似文献   

9.
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的生成象似性理据,从而揭示概念隐喻的词义和认知发展的一致性。隐喻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概念喻化的过程,即把一个语义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语义域,用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进行比拟阐述。隐喻的语义表征基于不同范畴意义的整合,是以原所指的某一特征来理解所指的某些属性相近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个新的语义建构表达,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认知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任何形式的隐喻都存在其生成的理据。隐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人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认知而加工形成的。隐喻很大程度显示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结果,其生成理据表现在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可论证的象似性理据关系。换言之,存在一种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认知共性。这里讨论的“概念隐喻”并不是对隐喻表达形式的概括或总结,而是词汇化隐喻,即通过喻化给事物命名的词汇或术语,表现一种重新概念化的知识内容。隐喻式认知过程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过程。就语言的个体或语系发展而言,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可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对某一隐喻表达式的认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隐喻化的差别并不会造成跨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即一个人的隐喻表达式可以为其他人所理解,而且当这种语言被操另一种语言的人所习得时,也能为该人所理解。因为人们都可以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象似性产生联想。既然人类的认知机制是相同的,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有相同的喻化过程,就是说,尽管不同的语言的语符可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汉语方块字与英语拼写字母之间的差异),由于泛人类的共性因素,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映现过程中,有独立于语符的极其相像的心理过程,即投射映现的特征是一样的[1]。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的基础是一个涉足各种相关认知域里背景知识的复杂结构,这些认知域包括反映在心智中的物理世界的各个方面领域,如时空领域、实体领域、容器领域等。由实体到非实体、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是所有不同语言的人们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过程和手段。英语在事物的喻化上存在个性差异,因为两种语言所认知与表达的是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环境。共性与个性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共性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个性则标志着事物之间的区别。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可以说,语言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跨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正反映了人类隐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2]。根据上述原理,以英语语料结合汉语语料,对隐喻性术语进行分类归纳,可以揭示英汉双语概念隐喻生成的象似性理据问题。一、空间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方位隐喻而生成。表示空间的概念指事物所处的状态、程度、方位等,其中可划分为三个类型:静态空间概念、动态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空间化。无论哪种空间概念隐喻,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普遍隐喻现象。由于泛人类经验和对于物的共性认知能力,中西方对概念隐喻产生了象似性的表达形式。概念的喻化形成,一般由本体(被喻化的对象)和喻体(用来比拟的对象)组成。1.静态空间概念隐喻superhighway(高速公路) visual cafe(网上聊天室,虚拟咖啡厅) firewall(防火墙) supermarket(超级市场) air-to-ground guided missile(空对地导弹) publishing house(出版社) No-fly zone (禁飞区) picturesque scene(艺术意境) 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2.动态空间概念隐喻soft landing(软着陆) multi-level marketing(传销,多级销售) cyber-wandering(网上浏览) barrier carash(障碍实验) milk round(大学毕业生招聘活动) go flatline(死亡,脑电图成水平线) train-and-bus coordinated transport(水陆联运) bring a polarization(两极分化)3.时间概念隐喻空间化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在人们心理认知表达上是成系统的,时间表示之所以能空间概念化,就是信息组合可以通过隐喻映射来实现。时间作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特质是无限性和不可逆转性(时间是永远向前流逝的),时间通常被比喻成移动的物体,因而产生了空间意义。millennium bug(千年虫) Sept.11 attacks(“9·11”事件) freguent fliertime(飞行时间积数) a polaroid picture(一次成像) longterm vision(远景规划) E everything time(电子化时代) light-year(光年) back-to-back ticket(双程票,往返两次使用) honey month(蜜月) snack food(快餐)二、实体隐喻不同的实体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域,代表不同的实体概念的整合,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的思维特征。中西方许多术语都是通过实体隐喻来命名的,这类术语以事物的形态、功能作为喻体,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是基于抽象的比拟关系之上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都习惯把那些抽象、模糊、难以解释的概念用具体、有形的实体来进行喻化解释。中西方的许多实体隐喻都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以人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来映射非人体概念域。“世界是人”的隐喻思维理据,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中西方“世界是人”的隐喻性名词术语范畴中,存在着惊人的象似性理据。1.人体域投射具体域face drill(工作面钻机) rader homing eye(自动导航雷达) spindle nose(主轴鼻) ear receiver(耳机) mouth piece(接口) hair spring(游丝) guide finger(指针) foot valve(脚阀) heel post(门轴柱)2.人体域投射抽象域heart of a problem(实质问题) face value(面值) head picking(精选) thumb rule(粗略估计) eye shot(视野) neck of bottle(瓶颈,关键制约) heart burning(嫉妒) nose dive(价格暴跌) dead eye(精明) upper hand(优势)3.理据隐晦的人体投射域在英汉语料中,采用理据较为隐晦的人体投射目标域,也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具有较为广泛的隐喻使用普遍性,这一现象基于人类认识经验的象似性。flame tongues(火焰,不理解为“火舌”) story skeleton(故事梗概,不理解为“故事结构”) green lung(绿地,不理解为“绿肺”) brains storm(灵感,不理解为“思潮”) pipe nose(管口,“嘴”和“鼻孔”可能有形态和功能的相似形) shake leg (跳舞,不理解为“摆腿”) thumb nail(图钉,不从使用方式,是从使用功能考虑) grass hand(短工,可能源于“草”的生命较为短暂) spring mouth(泉眼,“嘴喷”不能恰当地形容泉水的细溢) golden mouth (名嘴,不理解为“金嘴”)三、 容器隐喻图像—图式是人类理解的基础条件之一,这一人类的认知方式,是理解周围世界的抽象概念的必要方式。思维是想象的活动形式,人们图式思维构成了空间形式的假设概念。“容器”这个概念的形成基于人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不管存在与否,人总认为自身置于一个“容器”之中,所以中西方都通常用“容器”图式来解释世界。人们从物理空间图式发展到“概念”和“心理”空间图式,把隐喻化为一个可容纳一切事物的三维空间容器。“容器”隐喻把事物认知为一种容器状态,“容器”图式结构存在内外、 上下、前后、中心、边缘、整体、部分等意识图像。“容器”隐喻扩展是多方面的,许多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纳入这一隐喻范畴。1.关系结构图式隐喻composite aircraft(子母机) nerve tissue(神经组织) general programme(总纲) flexible coupling(挠性联合轴)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喻指人体“容器”内部) frontier science(边缘学科) coastal city(沿海城市) airtighted container(密封容器) gastric haemorrhage(胃出血,胃内部位出血) blood vessel dilatation(血管扩张)2.层次结构图式隐喻super structure(上层建筑) subconsciousness(潜意识,下意识) plywood board(三合板) 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 concave mirror(凹面镜)marine deposit(海相沉积) cardinal number(基数) cell membrand(细胞膜) literal understanding(字面理解) left back(足球术语:左后卫)3.线性数量结构图式隐喻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联合) vertical section(纵断面) 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 monoatomic acid(一元酸) hypochlorous acid (次氯酸)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semi-conductor(半导体) zero input(零输入) ultralow temperature(超低温) prophetic vision(先见)四、 结束语语言隐喻以概念为手段,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把所认识事物的象似性抽取出来,得出事物之间的共同本质属性,用一个概念来表述另一个概念。隐喻可以用抽象的事物表述具体的事物,也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述抽象的事物,所以说隐喻本质上是抽象的。隐喻是一种心理图式映射,其生成理据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隐喻的映射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类的认知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性的知识结构系统。隐喻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隐喻在认知和解释世界方面存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古德曼的新归纳难题探讨如何从多个可能的类律命题中确证科学定律,曾引发诸多争论及解法。其中古德曼的投射法有效地揭示出由客观证据到科学定律确证的路径,却忽略了主体信念的中介作用。鉴于此,可尝试采取一条证据、信念到科学定律确证的新路径,结合与信念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证明信念可能贯穿于从证据到科学确证的全过程:影响人们对新证据的认识及对科学命题的判别,揭示科学定律的确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主观变化的过程。最后,通过生命科学的案例探析信念对证据及科学发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abduction does not work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inference mechanisms and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n inference scheme designed to evaluate multiple hypotheses. We use game theory to relate the abductive system to actions that produce new information. To e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rocedure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mputer model. Experiments with this model display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collective belief-revision leading to consensus-formation,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bias and prejudice. The scheme of inferential calculations invokes a Peircian concept of ‘belief’ as the propensity to choos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T. R.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The reductionist/holist debate is highly polarised. I propose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of pragmatic holism. It derives from two claims: firstly, tha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all natural systems are theoretically reducible, for many systems it is utterly impractical to attempt such a reduction, and secondly,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irreducible 'wholes exist, it is vain to try and prove this. This position illuminates the debate along new pragmatic lines by refocussing attention on the underlying heuristics of learning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相似文献   

14.
列举分析了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认识纺织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动机或者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动机促使蒯因追求特殊的/相对的相似性概念以及普遍的/绝对的相似性概念。蒯因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繁杂的相似性概念的类别,在他看来,相似性概念对于语言和思想来说是最根本的,而他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和思想哲学。因此,准确理解蒯因的相似性概念便成为准确的理解蒯因哲学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气象术语中出现循环定义、定义不协调、定义与术语不匹配、定义重复术语名称或使用代词等问题,运用术语学原理分析,提出研制术语时要注意“语料收集、定义研制、术语分类、辨析关系”的对策建议,这对提高术语研制质量,增强表达交流效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科学模型的隐喻性结构,从而引出隐喻词项的指称问题.接着以博义德对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功能的探讨为主线,分析出隐喻或模型要能隐喻地表达思想所预设的条件是:隐喻词项的隐喻性指称就是第一主概念表达式的所指,指称的固定则是靠第二主概念和第一主概念表达式涵义之间的类比进行的.最后表明理论构成隐喻作为一种以语言适应实在的策略,它的指称功能就在于为科学探究和理论构建提供认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9.
工程技术划界问题是工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已有方案的不足,以"所造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差别"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划界标准,将工程定义为"价值普遍的(系统)设施";将技术定义为"价值特殊的(器物)产品"。基于此,讨论了与技术造物相区别的工程造物的若干特殊性质。在结语部分,基于工程造物的普遍性质,呼吁强化对于工程现象的社会学及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因为它促进了科学哲学中最富活力的讨论。19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三方面: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倾向,这是促使价值从科学中分离出去的强有力因素;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性运动,提供了有利于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观念形态和思想氛围;蔓延于19世纪的实证论思潮是对以往空泛、浮夸的观念和假设的总清算,尤其那些被看做科学进步障碍的事物。如果说在以往,价值多少在科学中留有余地,那么在19世纪,在上述几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了更为彻底和激进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