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时期的期刊传播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而呈现与前后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式,而在"文革"时期"如火如荼"的科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是这个时代的"副产品"。虽然处于政治高压之下,"批林批孔"、批儒尊法是主要目的,但这一时期的科学史研究承上启下,为之后中国第二次科学史研究高潮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2.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4.
"还NP呢"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习用的一种句式,我们将"还NP呢"分成S1~S6六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逐一进行考察。六组状中结构表达了不同的语义:NP名不副实(S1名大于实,S6名小于实);连不如NP的都没有实现,就更不用说NP了(S2);NP已经不复存在(S3);NP和不如NP的相比,程度上更高(S4);通过说话人对NP的戏谑否定,实现否定前述信息的目的(S5)。并由此传递或责备、或否定、或褒扬的语气。  相似文献   

5.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6.
王栋  谭敏  王玮 《科技信息》2011,(32):161-161
本文阐述了动生电动势中洛伦兹力分力与合力做功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分"与"合"的辩证统一思想。以此为例说明大学物理的学习不光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对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进行了多次反思,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积极成果是否定了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对运动中遭受错误批判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甄别平反,并吸取"反右倾"斗争的教训,强调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抓阶级斗争不要妨碍正常的工作。毛泽东反思的最大不足是肯定了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斗争,最终没有为彭德怀平反,留下了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后引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争议,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否定。7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不断就冯友兰的这一主张进行重新讨论和认识。本文认为“抽象继承法”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冯友兰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抽象继承法”.捍卫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9.
"全胜"是孙子关于战争指导和战略谋划的重要思想,在《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子"全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指导的最高境界,以"伐谋"、"伐交"作为实现"全胜"的理想手段,以破中求全作为谋求局部"全胜"的指导原则等,其核心要义在于优先采用非暴力、低强度的对抗方式,尽可能降低战争造成的损失,追求战争效益的最大化。孙子的"全胜"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和战略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指导当代战争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新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63-64,84
通过对英汉"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这两组英汉跨文化隐喻的异同点及其隐含的模式,并试图阐释"愤怒"、"快乐"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背后的认知、文化因素。隐喻的普遍性同样存在于情感隐喻里,而英汉特定的文化、民族认知心理等因素则导致了差异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观点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公认。有学者将潘懋元先生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总结为"适应论"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并判定"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本文在尽力还原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学者所谓的"适应论"是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一种误读,"理性引领说"中的很多观点虽有价值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时它对"适应论"的批判存在着误批和过度批判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理想应该立足于现实,在适应社会中引领社会,实现现实和理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中严格分工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在湘方言中存在特殊现象:可以用"没(有)"代替"不",也可以用"不"代替"没(有)"。这种特殊现象有其产生的动因:"没(有)"代替"不"是方言早期层次的保留;"不"代替"没(有)"是方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方位词"左"、"右"在我们生日生活中用得很频繁。除了基本意义外,它们还包含一些特殊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它们的基本义及其翻译,探讨了它们的特定文化含义及其翻译,并指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主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心"与"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别。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文中的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是最恰当的"转述"和"再现"。汉语的"心"与英语的heart和mind都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在文化交际中,"心"与"脑"的结合是文化心理学内涵最高层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人针对武术的健身性、攻防性、表演性,提出了"武术无用论"。笔者认为,仅凭武术的三性来概括武术运动的功能是片面的。武术运动的价值还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于其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思想,弘扬武术运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托首届"CUBL"举办的契机,分析了目前青海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校园篮球运动开展的状况,对青海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CUBL"协同发展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两次转折"内在关联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文"——即形式、结构、符号等文本性因素的关注展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贯通性。这种贯通性源自"文"与"人"的本体论关联,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必然引起"人"与"文"的历史辩证运动。它表明文化研究在深层本质上与文学研究相通,是一种在文化视野的"放眼"中"盯住"文本性的历史修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