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德辅  王莉萍  庞亮 《科学通报》2006,51(9):1112-1116
针对工程界有关海洋工程设计标准的研究以及学术界在联合概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种既考虑台风或其他大风过程影响每年海洋环境要素取样个数的随机性, 又考虑台风诱发的极端海况(巨浪和暴潮等)综合作用的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 并将理论以Poisson-Nested-Logistic三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的形式应用于黄海海域, 实例计算显示出新模式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由于此模型考虑了变量之间的非对称相关结构, 提供了更多的可使用的资料信息, 因此能广泛应用于风、浪、流和潮等各种恶劣海况组合的三元联合概率预测, 同时也可推广到应用于水文和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多因素联合概率分析.  相似文献   

2.
南海南部海区的环流观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方文东  郭忠信  黄羽庭 《科学通报》1997,42(21):2264-2271
以分别代表两个不同季风期考察航次的CTD资料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海水的重力势、温度和盐度等分布,系统地描述了南海南部海区的水平环流结构,提出能概述该海区中、大尺度环流水平结构的上、下二层模式,综合归纳出上层主要流系的分布格局及各自的特征,指出南海南部海区的上层环流主要受季风驱动。此外,还发现并阐述了该海区的两个重要的局部现象——局地涡旋和海洋锋。  相似文献   

3.
南海南部1.2 MaBP以来古生态环境变化事件的放射虫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丽红  陈木宏  王汝建  郑范 《科学通报》2002,47(14):1098-1102
研究了南海南部ODP184航次1143站约1.2MaBP以来岩芯中的放射虫化石,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得出以下沉积分布特征:1.2MaBP以来该海区放射虫动物群的丰度水平经历了由0.9MaBP以前的析低水平,到0.9~0.6MaBP的小幅度升高,以及0.65Ma之后大幅显著回升的变化过程,丰度值在整个过程中呈阶段性逐步上升趋势,并存在规律性周期波动,分析认为,0.65MaBP以后放射虫丰度的显著升高指示0.65MaBP以后该海区属典型的上升流区,推测其原因为东亚季风的逐步强化,频谱分析发现,放射虫指标的变化在0.9MaBP之后存在约0.20Ma的旋回周期,同本海区其他古海洋学指标的周期分析结果有良好对应,这一结果可能指示本海区特殊的古生态环境周期演变特征,同时,对0.1Ma和23ka的轨道周期也有所响应,此外,放射虫的多项指标综合显示了大约0.47MaBP存在的明显变化界线,在此年代之后放射虫动物群开始显现显著的群落结构稳定,丰富值保持较高水平波动的状况,指示了0.47MaBP前后一次海洋生态环境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1959,4(11):363-363
一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变化我們比較詳細地研究了本海区的水文情况及溫、盐度的垂直分布与时間变化和溫、盐度的跃层現象。对本海区終年的水文特征,得到了这样的概念:基本上是受季节性注入渤海的沿岸低盐水与經山东高角——长山串之間流入本海区的外海高盐水这两个水体所控制。在某些浅水区域,冬季的結冰与冬、春之間的溶冰作用,夏秋之間,大量黄泛水的流入渤海,均能使渤海的水文性貭产生一定的变化。整个海区的水文系  相似文献   

5.
陈林根 《科学通报》2012,(30):2815-2835
(火积)和(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提出,为传热优化开辟了新的方向.回顾了(火积)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导热、对流换热、辐射传热、换热器设计、传质等方面介绍了(火积)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火积)耗散率与熵产率的异同点比较分析、(火积)耗散极值原理与有限时间热力学相结合、(火积)耗散极值原理与导热构形优化相结合、(火积)耗散极值原理与对流构形优化相结合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北极地区表层海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研究测定了北极地区表层海水中的含氯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状况,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有机氯农药含量已大为降低,白令海及楚科奇海区有机氯化合物总基基本相同,但组成不同,α/γ-六六六(HCHs)的比值可以作为推断其来源及海流情况的标记,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考察了海水中的痕量重金属,结果表明:该海区基本不存在重金属污染,海水中不同种类重金属呈现出不同的垂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陈群  任建勋  过增元 《科学通报》2009,54(11):1606-1612
基于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现象之间的类比性, 引入了质量积的概念来代表物体向外界传递质量的能力, 定义了质量积耗散函数, 说明了质量积耗散是传质过程不可逆性的量度, 提出了质量积耗散极值原理和优化对流传质过程的优化方法, 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导出了对流传质性能最佳时流体流动所需满足的欧拉方程. 在此基础上, 对空间站实验舱内通风排除气体污染物的过程进行了优化来达到减少通风系统能耗, 降低实验舱内污染物浓度的效果. 结果表明: 利用质量积耗散极值原理, 获得了通风排污性能最佳的速度分布. 以该最优速度分布为指导, 采用集中送风代替均匀送风, 获得了进风口的最佳位置和宽度, 可以在空气流动黏性耗散降低了30%的基础上, 密封舱内平均污染物浓度和最大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了75%和60%, 污染源附近的污染物浓度下降50%.  相似文献   

8.
宋叔尼  刘相华  王国栋 《科学通报》1999,44(17):1898-1904
针对刚塑性可压缩材料模型热轧过程的总能耗率泛函极值的存在与唯一性问题 ,求出了塑性变形功率泛函的梯度映射 ,它是严格单调的 .进一步地 ,证明了表面摩擦功率泛函是连续凸泛函以及外力功率泛函是线性有界泛函 .因而关于位移速度的总能耗率泛函是严格凸的 .利用非线性泛函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该泛函的极值点存在且唯一 .  相似文献   

9.
高会江  杨润清 《科学通报》2006,51(13):1552-1557
动态性状因其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备受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者关注. 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探索该类性状的遗传机制已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将关于时间(测定日期)的Legendre多项式镶嵌在遗传模型的每个遗传效应中, 以刻画QTL和协同因子对动态性状变化过程的作用, 从而建立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分析的数学模型. 利用复合区间定位策略的优势, 提高对控制动态性状多个QTL的检测效力. 以F2设计群体为例, 阐述了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的似然分析原理, 推导了参数似然估计的EM法两步求解过程. 模拟实验证明, 相同设计条件下, 复合区间定位对分布在同一连锁群上多个影响动态性状QTL的检测效果明显好于区间定位; 随着协同因子数目的增加, 复合区间定位不但能检测出更多的甚至所有的QTL, 而且对每个QTL分辨得更加清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应针对动态性状的变化规律, 并考虑计算成本恰当地选择协同因子数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的高分辨分子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其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百分含量)、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δ^13Cong)、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觉 淀有机质中反映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信息,计算了柱状样觉积有机质中来源于水生碳的碳同位素大小(δ^13C水柱)。在前人建立的δ^13Cong-Pco2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δ^13C水生代替δ^13Cong,较为准确地计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表层水的Pco2。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的Pco2在末次冰期平均为240μL/L,在全新世平均为为320μL/L,对比冰芯记录,全新世支海南部表层水可向大气释放CO2。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性空间分析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GIS的滑坡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提出了改进的SINMAP模型. 该模型将滑坡确定性模型与基于DEM的水文分布模型进行有效的集成, 考虑了由于降雨引起的地下水的不同分布, 所造成的静水压力及地下水渗流过程中产生的动水压力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以中国西南典型的降雨型滑坡分布区—— 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探讨了模型应用的有效性, 详细研究分析了小江流域滑坡危险性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空间分布规律, 特别是随降雨条件的变化、滑坡变形失稳区域的扩展趋势以及失稳位置、失稳面积等的空间变化特征, 给出了滑坡发生与降雨、地形坡度、集水区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此基础上, 推算出小江流域滑坡失稳的降雨量阈值, 对区域性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1947年2月,被困在太平洋哈萨尔岛上的列农船长万念俱灰:17天前轮船触礁沉没,靠抢救上岸的淡水与食物只够维持10天的需要,此时的他奄奄一息,在等待死神降临的过程中失去了知觉。等列农船长醒来,他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原来他上岸时扔下海的飘流瓶引来了救援人员。那么是谁送去了漂流瓶呢?原来,海洋里川流不息的大洋环流可以把一个海区里扔下的飘浮物送到遥远的另一个海域。大洋环流主要是由稳定的盛行风引起,它不仅直接形成风海流,还可以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从而间接形成密度流。海面卜的风除了形成风浪,还由于风对水面的摩…  相似文献   

13.
陈店  任国庆  魏兆强  江帆  马昕  陈朝晖 《科学通报》2023,(17):2250-2257
浮标是获取水文、气象等环境参数的重要观测技术手段,是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为复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为关键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系统性海洋观测相对缺乏的海区之一,传统的大型海气浮标很难在该海区长期存活.基于此,中国海洋大学研发了一种适用于中纬度海区高海况条件下的大型海气综合观测浮标系统(China Kuroshio Extension Observatory,CKEO).该系统面向深远海大浪、强流、狂风等复杂的工作环境,对高海况下的浮标系统、深水锚系系统、观测系统等做了针对性设计,增强了浮标在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截至2022年底,该系列浮标已连续在位工作3年,支撑了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海-气物质能量交换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为“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深远海长期观测节点.  相似文献   

14.
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南海南部海区现代水体和表层沉积中硅藻在属种、丰度上的相关关系及主要的环境控制因素,为南海古环境的对比及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分析显示:南海南部的东南海域现代及沉积硅藻丰度较高,且变化趋势相似;西北两者丰度较低,变化趋势有差异.该海区的现代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bicapitata),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和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相对于现代硅藻,沉积硅藻中减少的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的类型,增多的则是个体大、壳壁厚的种类;东南海域现代硅藻的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高于西北区,沉积硅藻的则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认为,西南季风是影响现代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重要因素,沉积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分布与西南季风盛行时上层水体硅藻的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底沉积物中金的丰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阳 《科学通报》1989,34(4):294-294
为了促进大陆金矿地质的研究,查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金的丰度,无疑有所裨益。为此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海底沉积物中金的丰度。样品选自中国四大海区:渤、黄、东、南海,包括各类沉积物,共选出233个样品。样品大体上呈均匀分布,具有代表性。样品主要分布在水深<200m的陆架浅海区(209个样品),此外在东海陆坡半深海的冲绳海槽也选了2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徐光辉 《科学通报》1990,35(11):879-879
对于一般更新过程,总寿命和剩余寿命的联合极限分布已经求出。那么,对交替更新过程有类似的结果吗?本文从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将结果推广到半Movkov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城市火灾自组织临界性判断及大火灾损失极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虹  谢曙  孙金华 《科学通报》2010,55(22):2241-2246
结合相关统计方法, 对城市火灾在空间尺度(损失规模)上及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发现城市火灾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幂律分布特征, 而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指数分布特征. 根据自组织临界性的判断准则, 认为城市火灾并不具有严格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 另外, 根据城市火灾空间尺度上的幂律分布特征, 运用极值统计方法, 建立了城市火灾发生概率与其规模尺度的相关性模型, 并以合肥市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预测了合肥市未来重特大火灾可能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杨夏舟 《科学通报》1986,31(20):1546-1546
在解释强子非衍碰撞中的多重数分布、快度分布等方面,三火球模型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该模型认为,在强子非衍碰撞过程中,形成三个处于不同快度区的火球,这些火球的能量由两个碰撞强子各自独立无关地提供。但是,该模型在导出多重数分布函数时没有考虑能量守恒条件。如何修正这一模型,使之满足能量守恒条件,是一个有兴趣的问题。本文讨论了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李友荣研究团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密度极值流体Rayleigh-Bénard对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具有密度极值流体Rayleigh-Bénard对流流动的临界条件、可能存在的流型结构以及流型演变过程,证实了密度极值特性对Rayleigh-Bénard对流流动与传热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该研究工作开辟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POM诊断模型,用GDEM气候态温盐资料,对南海环流进行诊断计算.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普遍存在跨陆坡运动且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从水平和垂直断面分布可知,较强的跨陆坡运动发生于浅水陆坡和海底地形急剧变化的海区.跨陆坡运动引起近岸陆架与外洋之间的水交换,其输运量估算为:沿200,500和1000 m等深线断面的跨陆坡体积输运年平均值分别为9.4,15.8,-2.1 Sv,热含量输运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78,0.84,-0.22 PW,盐含量输运的年平均值分别为342.5,575.0,-76.0 Gg s~(-1).这3处断面之间水体产生辐聚或辐散,造成显著的跨陆坡输运.跨陆坡运动同时伴随着热盐输运,即有大量的热量和盐分向陆架海区输送,而少量向外洋输送,且沿200和500 m等深线断面的跨陆坡输运存在冬强夏弱的季节差异.200~500 m等深线之间的海区主要为向陆架方向的跨陆坡输运,而500~2000 m等深线之间的海区主要为向外洋方向的输运.陆坡流中跨陆坡运动成分不可忽视,占15%~20%.正压涡度平衡方程逐项分析发现,地形与斜压联合效应项、位势涡度平流项、对流和扩散项对跨陆坡运动起主要贡献.地形与斜压的相互作用是跨陆坡运动产生的主要因素,且在118°E以东区域对跨陆坡运动起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