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接入网中,用户数远多于波长数,因而波长资源非常宝贵,为此提出了波长共享WDMPON系统结构及其媒质接入控制协议分析模型,研究了控制信道接入的要求。最后提出一种接入方案,该方案采用先到先服务的调度策略,控制信道随机接入。该方案实现简单,并能有效地安排传输。理论分析表明,在网络轻载时具有良好的分组延时特性。该方案不仅增加了系统容量,而且能够容纳更多的光网络单元(ONU),便于光接入网从FTTC,FTTB向FTTH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混合WDM/TDM的无源光网络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接入网中,用户数远多于波长数,因而波长资源非常宝贵,为此提出了波长共享WDM PON系统结构及 其媒质接入控制协议分析模型,研究了控制信道接入的要求。最后提出一种接入方案,该方案采用先到先服务的调度策略,控制信道随机接入。该方案实现简单,并能有效地安排传输。理论分析表明,在网络轻载时具有良好的 分组延时特性。该方案不仅增加了系统容量,而且能够容纳更多的光网络单元(ONU)便于光接入网从FTTC,FTTB 向FTTH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大容量的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概念。这种网络既可利用WDM技术中的波长选路技术,又对每个波长独立进行光时分复用,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文中提出了在光网络中实现时分复用的方式和两种时隙交换的节点结构,分析了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容量及其优点.指出WDM时分复用是未来全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光波长分割复用或者光频率分割复用技术,具有设备成本低、网络的运营成本小、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具有速率和协议透明性和很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把CWDM技术应用到TDM-PON中,可以实现PON的带宽升级,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兼顾成本和效益的理想升级方法。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大容量的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概念。这种网络既可利用WDM技术中的波长选路技术,又对每个波长独立进行光时分复用,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文中提出了在光网络中实现时分复用的方式和两种时隙交换的节点结构,分析了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容量及其优点,指出WDM时分复用是未来全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脱俊锋 《甘肃科技》2011,27(23):32-34,19
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PON是在所谓的“最后一公里”中缺少带宽时的解决方案。PON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APON、EPON、GPON、WDMPON等一系列技术。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WDMPON采用波长作为用户端ONU标识,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上行接入,能够提供较高的工作带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称宽带接人。WDMPON基本原理就是在原有PON的树形结构基础上,应用WDM技术,从而为每个ONU分配独有的一对上/下行波长,使得WDMPON技术在传输带宽、用户管理、信息安全、容量扩展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综合WDM和TDM技术的EPON升级模型.通过分析性价比和可扩展性,提出了在不同的波长下实现多个标准的EPON的扩展方案.围绕这种实现带来的多条链路问题,提出通过链路聚合的方法来会聚OLT和ONU之间的多个链接,特别从协议分层上描述了这种跨PON的链路聚合的实现.该方案可基于现有标准逐步扩容,且保持光路最简化,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目前通信网的发展瓶颈,介绍了“最后一公里”的新兴解决方案-无源光网络,对各种无源光网络技术作了比较和分析,指出基于波分复用(WDM)的EPON将是近期PON的发展趋势,最后强调无源光网络的优点并作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局端光接收机的复杂度,提高光网络可利用频宽,利用反射式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特性对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上行信号进行光功率均衡,并测试光功率均衡器对上行光信号传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功率均衡器可使上行光功率由-15~-25 dB·m的功率变化转换成约3 dB功率变化量输出,并可大幅改善上行光信号品质.  相似文献   

10.
对新一代无源光网络EPON和GPON的协议层次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不同的第二层技术,即EPON采用以太网技术,GPON采用高效的传输汇聚层技术.并对EPON和GPON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者在基本技术要求、传输复用方式、帧结构、承载业务、管理能力和生存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最后,提出了通过两者的混合组网而达到优势互补,以实现“全业务”的接入.  相似文献   

11.
针对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光网络中双链路失效的抗毁需求,研究并提出一种恢复时间敏感的混合通路保护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业务连接的恢复时间约束,利用专用保护业务切换时间快而共享保护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采用专用通路保护(dedicated path protection,DPP)与共享通路保护(shared path protection,SPP)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业务切换时间与网络资源利用率之间的矛盾,根据服务等级协定(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在网络资源较少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高等级业务的保护资源分配,从而为不同等级业务提供灵活的区分业务恢复度的资源配置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DPP和SPP相比,恢复时间敏感的混合通路保护算法在满足业务恢复时间门限的前提下,能够在平均恢复时间、网络资源利用率以及业务连接恢复度性能上获得较好地折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波分复用(WDM)光网络中网络拓扑对同频串扰积累的影响。网络拓扑用两个参数描述:网络中节点数和网络连接度。在WDM光网络中,同频串扰由光交叉连接节点/光上下路节点(OXC/OADM)中非理想的光开关和复用器/解复用器引入,是使信号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网络规模,存在一个最佳的网络连接度可使同频串扰的积累最小,从而降低对光器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WDM光网络OXC节点控制管理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光交叉连接 (OXC)节点中的光通道进行路由控制 ,以及对波分复用 (WDM)光网络的性能和节点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文章采用了模块化结构的设计方法 ,针对自行研制的两条输入链路 8个波长通道的 OXC节点 ,实现了节点控制管理单元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在 WDM光实验网中 ,利用节点控制管理单元的自愈控制功能 ,实现了线路保护倒换和二纤单向环形网络复用段的自愈保护。实验表明 ,当网络发生故障时 ,通过线路保护倒换 ,节点可以在小于 4m s的时间内自动完成从工作链路到保护链路的切换 ,符合 ITU - T建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A new integer linear program (ILP) formulation wa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ared cycles design for optical networks with and without wavelength conversion. Numer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shared cycles design requires much lower redundancy compared with p-cycle design when the maximum number of spans allowed in the cycles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dundancy between the two designs becomes smaller or disappears as the maximum number of spans allowed in the cycles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5.
16.
为设计一种针对光网络中单链路失效的波长资源利用率高的快速保护算法,该文分析了完全预配置保护对预配置结构的约束,对比了预配置保护环(p-cycle)和预配置保护通道(p-path)保护性能,提出了p-cycle和p-path混合配置保护方案。该方案按比例选取p-cycle和p-path作为预配置结构,通过求解整数线性规划(ILP)方程得到优化配置方案。使用COST 239网络拓扑进行的仿真实验表明:相同网络负载和波长资源条件下,p-cycle和p-path混合保护方案比p-cycle独立保护方案的网络冗余度可以优化10%,同时保留了p-cycle快速保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光传送网的快速恢复问题 ,分析了保障 Qo S的意义和在恢复路由搜索中的关键技术。针对 WDM光传送网的特点 ,提出了多业务传输条件下恢复路由优化的设计思路 ,同时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搜索启发式算法解决了多约束多目标优化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级干线光网实例的计算以及与 Dijkstra算法的比较 ,验证了该算法能够在链路节点故障情况下为受损业务求取多个最优恢复路由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