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云南省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的元江县,设置了甜角不同培育措施试验林,研究了不同培育措施(整地方式、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林分结构、经营管理措施)对甜角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结构和经营管理措施甜角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果实产量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整地方式和造林方式甜角的树高、胸径、冠幅及果实产量的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乌江峡谷瘠薄地的立地类型和瘠薄地上的造林整地试验、覆盖对比试验、直播造林试验、树种对比试验的研究,总结出适合乌江峡谷瘠薄地不同立地类型的最佳造林模式,旨在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观赏桃超延期开花技术及各项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树势健壮、无病菌感染的越年装盆观赏桃,在休眠期解除前对其进行低温延眠,破眠后用艾比蒂(ABT)生根粉液灌根,基因诱导剂、植物蛋白素、防蒸腾剂喷洒植株,在6月中旬室内18℃控温及9月中下旬至10月初适度遮光条件下,花朵均能正常开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53-53
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健研究员主持的“中研Ⅱ号对HAART疗法的影响及疗效评价研究”(2004BA719A09-01)课题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中研Ⅱ号增效减毒的作用;为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方案奠定基础;评价中研Ⅱ号与HAART合用的安全性;进行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量表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44-44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独立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天然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新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4BA411804),开展了以天然油脂(如菜籽油、海滨锦葵油以及垃圾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新技术的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协作攻关,建立了年产500吨的生物柴油与化工产品综合示范生产线1条;发表论文6篇;培养硕士生1名。  相似文献   

6.
“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是一项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综合技术。特别是在造林困难的区域和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地恢复植被造林,采用该项技术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绿化进程,降低造林成本。该项技术是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课题组在反复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应用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研究形成的一套“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9-19,20
针对我国施药机械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状况,重点研究了农药循环喷雾技术、防飘喷雾技术、均匀施药技术及其配套的施药机械。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采用防飘喷雾、恒压喷雾新技术,与液力喷雾技术、风力辅助喷雾技术有机集成,开发了高效低污染的药械3种,精准施药关键基础部件3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2-12
本课题面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面向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WIA-PA网络)性能;拓展研究面向工厂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新技术,保持自主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并建立WIA-PA一致性测试平台和性能测试平台,为自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为WIA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WIA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21-21,23
通过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研究,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获发明专利1件(ZL200510085544.3);为低碳氮比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新技术,一定进水氨氮浓度条件下,处理水满足回用标准,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作出贡献。分为四个方面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9-60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课题(2004BA719A14—5)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云艾1号增效减毒作用;(2)评价云艾1号与HAART合用的安全性;(3)探索在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7-37,40
该成果利用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获奖项目“樟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选择利用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芳樟型、樟脑型、桉叶油素型优良无性系,推广工厂化育苗;选育芳樟优良无性系,申请福建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认定;建立芳樟、脑樟优良无性系收集区,营建采穗圃,为种业创新提供繁殖材料;建设工厂化育苗基础设施,推广芳樟容器育苗新技术,研制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营造芳樟油用示范林。  相似文献   

12.
该项目属于林业领域绿化苗木新品种引进、驯化、育种、栽培范畴。 项目共引进国内外新优绿化苗木品种170余份,通过对定植、造林等试验的定位观察和应用考察,筛选出园蜡2号等10余种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效益好的种(品种)。通过容器育苗、组织培养等快繁技术措施的研究开发,丰富了快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3,(6):17-18
建立豫生4号甘蓝品种实用、可靠的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建立10亩高产样板田15个,30亩a亩产达到5300公斤;在甘蓝生产区示范应用豫生4号10万亩,比一股生产田增产15%以上;建立豫生4号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制种单产在50公斤以上,比现有方法提高20%;繁育应用杂交良种1万公斤,研究建立杂交种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商品菜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审周麦23号”的原原种、原种保纯及繁育加工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高标准原种2000万公斤;“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示范方建设,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方6处,产量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组装,形成一套成熟的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50万亩,亩产达到500公斤;对“国审周麦23号”的进行品质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迅速、精确地实现对创新集群的识别和持续监测,提高创新集群策动水平,本研究设计了以归纳性空间统计分析、产业与创新态势分析、产业创新链条分析、企业创新网络图谱分析以及产学研合作网络图谱分析为核心的,基于融合视角的创新集群识别方法体系;提出了涵盖集群演化分析工具与集群发展指标体系两个层面、对创新集群发展进行定量跟踪与综合分析的监测方法。本研究成果在上海市建筑设计产业集群等多个案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线损管理的范围涉及线损综合管理、电网建设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营销管理、电能计量管理及降损新技术管理等方面。线损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有许多,包括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完善各种线损管理制度,健全考核激励体系;健全包括制定、统计、分析和考核等指标在内的管理体系;完善营销管理和计量管理,加强对线损波动因素的分析和控制;加大降损新技术的应用等降损措施的落实;完善线损理论计算及分析工作,明确降损方向;做好电网经济调度与运行;完善线损培训管理,提高人员素质。高效有序地开展线损管理工作,能够确保线损指标达到最优化,降低电网损耗,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的机械发明。张荫麟和王振铎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开展了古代机械史的专题研究,包括复原古机械。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对那些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机械做了田野调查。刘仙洲等机械学家—史学家以现代机械工程学为参照系,研究古代机械发明或创新,并以学科史的视角书写机械发明史。李约瑟等科学家—史学家着眼于撰写综合科技史,为此研究机械工程史和其他学科史,阐释中国发明在欧亚文明史上的重要角色。此外,某些工程师主持或参与古机械复原,尤其是帮助史学家破解技术奥秘。科技史研究的维度和方法论是多样的及互补的。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为全面认知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58-5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全国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联合攻关的“十五”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课题(编导2001241121),从蔬菜作物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003-2005年,通过上百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选育和创新优良的育种材料41份;培育新品种34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4个;获奖成果2项,发表论文共81篇,其中SCI收录5篇。课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喀斯特山地系统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关系的系统分析发现,降低人口数量、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能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系列的土壤质量变化分析提出退耕还林等植被恢复措施是改良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地表径流变化趋势为退耕地〉现有林〉天然林,森林植被类型和结构变化可改变降雨在近地表的分布和运动路径,影响水土保持能力。基于喀斯特山地坡耕地立地分类系统、退耕还林工程林种分类和现有坡耕地树种组配置类型建立了双向式“树种-林种”布局技术体系。从种子发芽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幼苗光合生理指标和钙镁含量、野外造林对比3个截面研究了喀斯特山地造林树种的二次选择,形成了不同种组类型相关指标的值域,并对部分树种进行了阶段性试验。在喀斯特漏斗洼地退耕还林工程示范中系统地提出了困难坡耕地造林6项关键技术和4种优化的物种配置类型,5种现有林类型的工程经营技术,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田静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0):14-14
本课题实施以来,选育出了通过国家、省、地市审(鉴)定品种23个。其中,国家鉴定品种4个、省审(鉴)定17个、地市鉴定品种两个。在这些审(鉴)定品种中,芸豆品种3个、绿豆品种8个、小豆品种3个、豌豆品种6个、蚕豆品种3个。育成的新品种覆盖了我国食用豆类主产区,其中适宜东北区种植的品种有绿豆吉绿3号、吉绿4号、白绿9号、小豆吉红7号、白红5号和芸豆龙芸豆5号、Nary R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