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遥同志在中篇小说《人生》(载《收获》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中,站在新时期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处,以其对人生深刻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了追求新的生活理想而不懈奋斗以至失败的悲剧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农村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的矛盾。如何看待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探究其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一、谈加林 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个有才干、有很强进取心的当代青年,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个悲剧。对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其实,高加林的悲剧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这应该从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加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是路遥"情"与"理"的合壁:一方面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环境的创设、作家的直接评论,都洋溢着他浓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是严肃的思考与清醒的理智--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从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农村边缘人"的命运引向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两者都源于路遥的生命意识,并与他深切的人生体验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电影《人生》把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观照,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对青年一代的理解综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塑造了一个“具体性和规律性、持久的人性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个性和普遍的社会性结合起来”(路遥语)的典型形象。其角度之新、容量之大,开掘之深,都说明高加林是个蕴含了极丰富的审美信息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对高加林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做个初步分析。高加林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最充分地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认识和事业的追求上。高加林是一个有知识、有进取心的青年农民。他生活在变革时代,具有双重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批评者历来多从外在的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对《人生》中的高加林寄予深切同情。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新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加林始终放纵自身欲望,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极具功利色彩,以依赖、利用和获取为人生导向,从而蜕变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同时,特定的家庭出身、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高加林对权力和城市产生极端的依恋与渴求,从而酿就了其人格中对城市和权力双重情结的病态固着,进而沦为在此二情结异化下的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6.
我们站在新世纪文艺思潮的台阶上,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形象高加林进行重新审视。对高加林在人生岔路口的抉择进行再分析,认为高加林身上蕴涵了“恶”,有着其产生的内驱力,在客观上它是一种历史的杠杆,他的抉择是种充满悲壮情调的英明之举。高加林现象本质上对社会起到了暴露、破坏和推动改革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亚萍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恋爱婚姻问题时,毅然作出舍张取高的抉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此后她的性格却发生了骤变,行为举止也显得非常龃龉、乖谬。文章运用症候批评方法研究在黄亚萍身上出现的诸多症状,揭示作家出于表现歌颂土地、歌颂农民的主题,并从反面向人们发出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意义的警示的目的,才故意安排黄亚萍扮演反面人物来"衬托"高加林的命运悲剧的,加上自身生活面较狭窄和创作功力不足的局限,所以导致小说中出现了诸多损害人物形象真实性的败笔。小说对黄亚萍恋爱观的批评指责,也暴露了作家创作思想中某些守旧与落后之处。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原型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而言 ,希刺克历夫与凯瑟林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俄瑞斯特亚》三部曲中俄瑞斯特斯与克吕泰墨斯特拉悲剧的“置换变形”。《呼啸山庄》在其深层结构中折射了人的悲剧模式的深度性 :悲剧的上帝俯视着悲剧世界里悲剧的人 ;人生来是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有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青年农民形象”;还有的说他是“农村中鲜有的另一种类型的形象”,“小说是力图把高加林这类人作为未来的新人去呼唤的”,等等。高加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便成了人们关注、探讨的议题。我认为,无论把高加林看作“农村新人”,还是看作“孤独的奋斗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作品的客观实际。小说一开篇,引用了柳青关于人生道路上的“要紧处”和“岔道口”  相似文献   

11.
介绍我自己     
正今天,老师要我们用三幅图画介绍自己。我用的第一幅图画是一条蚯蚓。为什么用这么丑陋的动物介绍自己呢?那是因为蚯蚓和我的名字"邱莹"读音相近。我一开始很喜欢我的名字,后来我上幼儿园,小朋友们都不叫我的名字,而叫我"蚯蚓"。我很生气,还哭鼻子了呢。我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那些同学,还对我说:"蚯蚓再生能力很强,把蚯蚓弄成两段,两段都会继续生长,能长出两条蚯蚓来。要是我们人能  相似文献   

12.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民间市井之义是关羽悲剧人性的基石,是他悲剧人性的关节点:性格上的弱点(刚而自矜)造成他的人生悲剧达到顶峰。从两个方面论述关羽以他悲剧的人性谱写了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原初结构是“我→你”关系结构:社会是由无数的我组成,我既是出发点也是目标,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我对道德的作为或不作为。生活中的实际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更多个体的我对道德的不作为所造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形成了社会道德的基础——我的道德的社会性解构。因而,应将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从空洞的观念讨论转向对我的道德的时代性拷问上来,以此构建起以“我→你”关系为基本框架,以我的“责任→权利”和我的“权利→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系统、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全面促进我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阐释了文学中自我求证模式厦其文化内涵,并对于连、吕西安、高加林、金狗等人物形象作了个案分析。以此就中西文学自我求证模式所导致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悲剧现厦其深层内涵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悲剧,是美学范畴的悲剧。 恩格斯在分析拉萨尔的《冯·济金根》一剧时,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论断,以后,一般将这一论断看作对悲剧的理论的概括。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两者虽一致,但却有一定差别,我认为鲁迅对悲剧作的这一解释,可以把恩格斯的论断囊括进去,而后者却不能囊括前者,即,除了恩格斯所论述的那种悲剧外,还应该有另外类型的悲剧(如施昌东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个要求的阻力之间的悲剧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他试图以此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而这另外类型的悲剧,却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解释来概括。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以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伤逝》描写的爱情故事本身出发,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对鲁迅在这部作品中表露的悲剧意识,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和爱情悲剧本质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种悲剧本质的根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演的主要是"义"。其内涵虽十分丰富,但可用心理批评的理论把它分成无意识层次、前意识层次、意识层次。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义",敷衍着不同层次的艺术特色,映射着"桃园结义"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红字》中错综复杂的冲突是该部作品最为引人入胜的特色。各种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综合其他的批评方法对当时清教社会及其教义进行分析,将理清故事中的冲突,进一步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更深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