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小球藻异养培养中的C源、N源、接种量及pH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C源以葡萄糖和D_果糖为好,N源以KNO3和NH4NO3为好;较大的接种量可以缩短小球藻的生长停滞期,延长对数生长期,提高生物量;最适宜的pH值为6.5.  相似文献   

2.
讨论N,N′-二安替比林-1,6-己二酰胺(BAPHDCA)分别与镧、钐、镱和锌的高氯酸盐,镧的硝酸盐和氯化物等在水溶液中全浓度范围内的相互作用行为;对体系中形成的5 个固液异组成的三元化合物:RE(BAPHDCA)2(ClO4)3·4H2O(RE= La,Sm ,Yb)、La(BAPHDCA)(NO3)3·4H2O和Zn(BAPHDCA)(ClO4)2·2H2O的组成、可能结构、配位方式及热分解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形成双核化合物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脂肪酸碳源生物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悬浮污泥系统中,当PH、温度适宜,碳源无限制时,反硝化速率和耗碳速率动力学呈零级反应,当以挥以性脂肪酸(VFA)为碳源时,异化反硝化的耗碳量接近于1.07mgVFAC/mgNO^-3-N。用于同化作用的碳仅占投加碳的一小部分,随着进水C/N的提高,污泥产率(YN)增加,用于同化作用的碳耗亦增加,出水氧化态氮降低。在PH7.5,温度25℃,污泥产率0.72mgVSS/mgNO^-3-N时,对完全反  相似文献   

4.
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3种不同接种方法测定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法所测结果较接近实际值,分别接种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依次接种法可能存在P17(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torescens)溶解、释放细胞中有机物所至的AOC偏高问题。依次接种法有时存在巴氏消毒不能完全杀灭P17,从而干扰AOC-NOX的测定;混合接种法缩短了实验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当1个平皿中P17和N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碳催化合成草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瞬变应答方法和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在Pd/Al2O3上CO,CH3ONO和NO吸附及在反应中的变化,探讨了吸附机理.发现CO的吸附是可逆的,线式吸附快而弱,桥式吸附慢而稳定;CH3ONO是快的物理吸附;NO有部分不可逆吸附;反应在吸附的CO与气相CH3ONO间进行,属RidealEley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水热方法以TiO_2为钛源,BaCl_2为钡源,合成粉体BaTiO_3,并采用后处理方式除去Ba-TiO_3中的杂相BaCO_3。通过XRD粉末衍射分析了杂相的存在及除去,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未经处理和处理后的BaTiO_3样品表面进行了观察。与反应前往体系中通入N_2的方法相比,对BaTiO_3样品进行后处理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除杂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以规范抽象语法树为中间语言且基于转换规则制导的FORTRAN 到C的源级转换系统,简称FTOC.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以规范抽象语法树为中间语言且基于转换规则制导的FORTRAN到C的源级转换系统,简称FTOC。  相似文献   

9.
将L—羟脯氨酸与CuSO4·5H2O螯合,经水热合成,得到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的螯合物,以95%的乙醇进行重结晶,产品经IR,PH变化,氧化物灰分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了一种较稳定的五圆环螯合物Cu(C5H8NO3)2.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CoCl_2·6H_2O、NiCl_2H_2O、ZnCl_2·2H_2O与C_3N_2S_3Na_3在(CH_3)_2SO溶剂中反应,得到产物Ⅰ、Ⅱ、Ⅲ;又用C_5H_5N与Ⅰ、Ⅱ、Ⅲ反应,得到产物Ⅳ、Ⅴ、Ⅵ。经元素分析、IR谱、UV谱表征研究,指认Ⅰ、Ⅱ、Ⅲ为Na_3[M(CH_3)_2SO(C_3N_3S_3)Cl_2(M-Co(Ⅱ)、Ni(Ⅱ)、Zn(Ⅱ);ⅣⅤ、Ⅵ为Na_2[M(CH_3)_2SO(C_3N_3S_3)(C_5H_5N)Cl](M-Co(Ⅱ)、Ni(Ⅱ)、Zn(Ⅱ))。  相似文献   

11.
在光照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氯化铵、尿素和硝酸钾3种氮源,以及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2种植物激素对小球藻生长及叶黄素含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葡萄糖和硝酸钾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可以支持小球藻快速持续生长;尿素作为唯一氮源时小球藻生长缓慢,而氯化铵作为唯一氮源时因使培养物中的pH快速降低而抑制了小球藻的进一步生长.与尿素和氯化铵相比,硝酸钾是促进小球藻生物合成叶黄素的最好氮源,小球藻细胞中的叶黄素含量可以达到0.85 mg/g.在葡萄糖为碳源和硝酸钾为氦源条件下,加入植物激素IAA、IBA非但不能明显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反而明显抑制了小球藻对叶黄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优化了一株壳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碳源、氮源、装瓶量、接种量和初始pH值等产酶发酵条件,并进行了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几丁质2.5%,(NH4)2SO40.4%,酵母粉0.7%,pH值为5.5。优化后酶活由原来的454.03 U/mL提高至604.60 U/mL,提高量为优化前的33.16%。  相似文献   

13.
自养小球藻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菌条件下,对影响自养小球藻生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实验表明,优化结果对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到了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的优化培养条件:Na2CO3质量浓度为0.02 g/L、初始pH值为7、N/P为30、接种量为5%、温度25℃、光照强度8 800 lx.该优化条件有效地提高了自养小球藻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4.
小球藻的筛选和异养培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北京清河筛选出了具有异养能力的一株藻类,经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在异养批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和碳氮比对筛选小球藻生长的效应.当葡萄糖作为惟一碳源时,硝酸钾和尿素都可以分别作为惟一氮源支持小球藻快速持续生长,而氯化铵作为惟一氮源时因使培养物中的pH快速降低而抑制了小球藻的进一步生长.当葡萄糖和硝酸钾分别作为小球藻生长的惟一碳源和氮源时,在碳氮质量比从5到20范围内,小球藻的生长随碳氮质量比的升高而明显增加,最大OD680nm达到了73.8.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酶法生产L-半胱氨酸的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TS1138为供试菌株,对微生物酶法生产L-半胱氨酸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产酶培养基中的碳氮源进行研究,得到了TS1138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尿素,DL—ATC的最适添加量为5g/L;通过对产酶培养基的产酶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最适的种子接种量为10%,产酶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为8.0,500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40mL。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对碳源、氮源、碳氮质量比、发酵时间和培养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四因素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分泌β-甘露聚糖酶的最佳碳源为40 g/L魔芋精粉,最佳氮源为5 g/L酵母抽提物,两者最佳质量比为5∶1,最佳发酵条件为30℃的条件下摇瓶培养28 h;最佳发酵参数组合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H6.5、发酵时间28 h;各因素对枯草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其中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阿维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特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文系统研究了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初始pH和接种量和培养基组成包括淀粉和氮源浓度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U8(8^5)均匀设计方案,得到各因素的最佳组合。经实验验证,当培养温度为28℃,初始培养基pH为7.2,接种量为3%,淀粉浓度为70g/L,氮源浓度为53g/L,阿维菌素产量高达3089.14μg/mL。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多因子正交试验,优化筛选了适于猴头茵摇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适宜的摇瓶条件为:培养温度28℃,培养基起始pH值为5.0,摇瓶装量为60mL/250mL,接种量15%,摇瓶培养最适碳氮源及其浓度分别为:可溶性淀粉3.5%。酵母膏3.5%。  相似文献   

19.
在成功筛选出一株高产乳酸的乳酸菌USTB--08基础上,分别采用批量和补料发酵培养,通过改变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和pH值等研究了乳酸菌USTB--08生长和产乳酸的优化控制条件.采用蔗糖和酵母膏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碳氮质量比为5∶1)、温度35℃、接种量1.0%及初始pH 6.50是提高乳酸菌生长的优化参数.进一步在50L全自控发酵罐中,采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和25%蔗糖混合溶液作为控制pH值和碳源补料的流加液,在pH 6.00~7.00范围内,恒定控制pH 6.50获得了最大的乳酸菌生物量(OD680nm 13.2),而恒定控制pH 7.00则获得了最高的乳酸含量(28.0 g.L-1).本研究首次采用控制pH值与流加蔗糖同步进行的培养方式,获得了高细胞浓度的乳酸菌和高质量浓度的乳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