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对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之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充作为嘉陵江中上游流域丝绸名城,不仅是中国蚕桑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南方丝绸之路重镇,享中“中国绸都”称号,养蚕制丝经久不衰,民间亦有深厚的蚕神信仰和社会风俗,因而对于南充蚕桑历史与文化的发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探究古代巴蜀历史原貌,更能够促进和繁荣当地经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以丝绸为主的纺织业一直是杭州传统产业的特色。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技术等诸方面原因,杭州的丝绸业发展相对迟缓。本报告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杭州城市定位和丝绸业发展的实际,从丝绸文化宣传、旅游开发两方面,提出了弘扬杭州“丝绸之府”的对策建议。一、丝绸文化宣传方面⒈创作发行以都锦生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向大众宣传杭州“丝绸之府”以都锦生为主要人物,以都锦生的创业历程及其爱国精神为主线,提高杭州丝绸的美誉度,打“响丝为华装,杭为丝府”或“东方丝国,杭州绸都”品牌。详细描述都锦生发明制作的织锦,获…  相似文献   

4.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批评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的"女性向"综艺节目开始涌入大众视野。"女性向"综艺节目对女性主体话语表达、女性身份形象塑造、社会性别建构等话题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是当代女性真实生活状况的一个镜面折射。文章试以"真人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通过分析"女性向"综艺节目中女性形象的生成逻辑、价值追求以及女性意识等,来探究女性主义在时下大众媒介中的话语建构与表征方式,反思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认知。  相似文献   

5.
南诏大理国的藏书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时期的"赠书习诗……传周公之礼节,习孔子之诗书";大理国时期的广求汉文典籍,促进了大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诏大理文化",同时作为大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理古代藏书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洲与中国距离遥远,但双方对对方的“认识”却要上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中国早在汉代就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大量丝绸到达欧洲地区。据说罗马的凯撒大帝就曾穿着中国丝袍去看戏,并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宫廷贵族的奢侈品。他们当时称中国为丝国(Seres,音“赛里斯”)。  相似文献   

7.
丁一芳 《科技信息》2013,(5):163-163,185
上世纪80年代走入中国文坛的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一直将自身的创作目标关注在女性身上。大量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女性色彩,凸显出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而母爱意识作为女性意识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类型,也成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识体现。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围绕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做了简单的解析与阐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将成为一个城市规划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正>杭州自古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有着较为雄厚的丝绸产业基础,具有从种桑、养蚕到织造、印染、服装等完整的产业链。随着世界丝绸产业和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杭州丝绸迫切需要做大产业、做深文化、做强品牌,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实现"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的目标,使杭州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丝绸之府"。近年来,杭州丝绸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市场辐射,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时期的藏文文献中,有关江南地方的记载颇多。这些记载涉及藏传佛教、经济民生、丝绸贸易及交通线路等,成为西藏认识中原的一扇明窗。藏文的“Sman rtse”■一词源自汉文“蛮子”,但已经没有了贬义。实际上,在藏文史籍中“蛮子”一词的内涵,最初指代南宋和南宋治下的区域,明初以后又指代产自江南的丝绸,是元明清时期西藏形成中原观念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藏文文献中“蛮子”一词的梳理,呈现1.“蛮子”从指称南宋到指代地名的变迁;2.民间对Sman rtse与摩诃至那的关联;3.蛮子地方出产丝绸等前后相续的三个内容,以期呈现这一时期乌斯藏史家眼中的中原形象。Sman rtse一词内涵的变动,是元明时期汉藏物质文明频繁交往的例证,是汉藏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缩影。研究这一关键概念,对于我们今日理解历史上中原与西藏地方基于皇帝赏赉、宗教交往、丝绸贸易及交通线路等历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丝履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服饰中特殊的地位,分析其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表明,丝履的社会功能着重体现在其等级性与标识性,是等级、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特殊性和我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审美取向.丝履在我国鞋文化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在我国服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者提出了一条制绵新工艺路线。它以精干绵的二次开茧和定长切断为主要特征,解决了现有新工艺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不但可用于加工丙球,而且可顺利地加工甲球,纺出的4.76tex(210~s/2)绢丝质量全面达到纺织工业部部颁标准。这条路线简单易行,经济效益高,特别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纹样风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从纹样的总体文化内涵上,分析其人文背景、造型特征、组织形式及寓意.归纳出这一时期丝绸纹样的构成特点,为继承和创新现代丝绸纹样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丝蛋白的组成、构造与性能,介绍了丝蛋白与美容美发的相依关系,分析讨论了丝蛋白作为化妆品添加剂的优良作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研究了膨化真丝的表面形态及断面形态结构,直观地解释了真丝的染色渗透性及上染率随其膨化度增大而增加的现象;并观察到膨化真丝的原纤化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真丝断面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钙盐处理是蚕丝纤维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研究了桑蚕丝与柞蚕丝经氯化钙溶液处理后的溶失行为、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变化.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柞蚕丝的溶失率比桑蚕丝小;两种蚕丝断裂强度的下降幅度一致;但柞蚕丝的断裂伸长增加,而桑蚕丝降低.经过钙盐处理,两种丝素的构象都会由β折叠向α螺旋或无规卷曲转变,但这种转变对桑蚕丝更为明显.钙盐处理30min后,柞蚕丝的结晶度上升,而桑蚕丝的结晶度下降.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两种蚕丝均发生了分纤行为,但柞蚕丝变化不如桑蚕丝明显,内部孔洞也没有桑蚕丝多.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对象,两者是交互作用的,体现文化的内外价值。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代表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本文设计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问卷,运用列联表分析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可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与性别、学历等因素无关;影响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的两个因子分别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将正常生丝、脆弱生丝、经柔软剂处理的脆弱生丝一起作为经丝上机织造,比较它们织造过程中断头、张力情况,并对织物的拉伸性能、染色性能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脆弱生丝经柔软处理后断头次数明显减少,织物强力有所增加,但与正常生丝一起染色存在色差.  相似文献   

19.
火塘在云南佤族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火塘是佤族世俗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先神栖息的场所。沧源佤族人家一般有三个火塘——“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围绕这些功能不同的火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火塘文化。火塘与佤族社会、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热处理对桑蚕丝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普通桑蚕丝纤维和经壳聚糖处理的桑蚕丝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热处理,研究热作用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真丝纤维经热处理后均产生失重与泛黄现象,且壳聚糖处理真丝纤维较普通桑蚕丝更明显.热处理后,普通桑蚕丝纤维结晶度提高,壳聚糖处理真丝纤维结晶度下降,同时其纤维表面出现皱缩条纹.经壳聚糖处理的真丝纤维更易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