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邱园记事》看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意识流作家,她提倡创作一种诗化小说,使它具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的特征。《邱园记事》是她早期对诗化小说的一次尝试,她撷取生活的片断,捕捉瞬间的印象,折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在具有“意味”的场景中渗透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堪称经典,而这种经典地位的获得与其在小说创作中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对小说审美形式的高度自觉是分不开的。对苏童而言,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他将自己的灵魂--"人性"--注入小说空间,使小说具有深广的叙述张力;同时他又擅于在小说中营造诗意的审美氛围,通过意象的选取、童年的回忆姿态、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使小说呈现出诗意焕发、韵味遥深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初读张波的《圣土》(载《小说选刊》1988年第1期),也许不会立时让我们拍案激赏。但掩卷思之,心空渐渐会被一种独异的氛围笼罩起来。是横亘于那短小文本的解读对象?还是简约而凝重的叙述呈示出来的丰厚意蕴?抑或散溢通篇的那种哀艳而沉壮的情调?这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这感受的获得,导引我们去摄取作者新异的审视眼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呼兰河的被压迫者的悲惨生活.小说直接用场景结构小说,完全抛弃了客观描写,把抒情因素融入叙事文体,集中全力描写乡土人生画面,充满了田园韵味的抒情情调.  相似文献   

5.
发现叙述者     
叙述是一种方式和技巧,它体现小说的审美价值。研究叙述的学科称叙述学。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与解析,另有一番情趣和天地。本从叙述学中叙述的角度重读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名《高龙巴》,通过寻觅叙述,剖析梅里美的思想,分析叙述本身的魅力;并探讨叙述对高龙巴的叙述方式,得出“《高龙巴》显示了故事体小说向性格体小说演进的痕迹”之结论。  相似文献   

6.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7.
庐隐是一位感伤主观主义者,她把自身的悲惨经历融人她的小说,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感伤而哀怨。本文试探讨庐隐小说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在题材上,写自身的自叙传小说;在小说的组织形式上,运用书信、日记体形式;在抒情上,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并分析形成这种浓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难题,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活动中采用了一种超感官知觉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把人的审美体验从纯粹的、主观化的感官域扩充至非感官域的超感官知觉域,她的每部小说在构成上也因此展现为从繁杂和割裂的自存性叙事转向综合和协同的依存性叙事。在《海浪》和《弗勒希小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同质化功能,去谋求人与世界的共存;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连续化功能去谋求人与集体的共通;在《远航》和《奥兰多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统一化功能,去谋求人与自身的共融。伍尔夫采用超感官知觉叙述,其目的是克服西方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及其多重二元分裂性后果。  相似文献   

9.
《哦,香雪》一文以其独特的文风在当时文坛引起轰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可能略显幼稚,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对人的"满足感"的探寻。论文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依托,分析了分别代表精神和物质的香雪及凤娇们的行为,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方式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以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节奏”理论为依据,以《青梅竹马》、《浊流》、《十三夜》三篇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可知,四种叙述运动形式———场景、概要、省略、停顿在樋口一叶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而且四种叙述运动形式的连续与交替支配了小说的结构,达成了良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写法,在叙述人的设置上,将单一的、集体化的小说叙述人,发展成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立体化的系统,其独具匠心的叙述人设置艺术,可概括为四点:“说书人”、“曹雪芹”、“石头”之间的相互置换、交叉叠合与各有侧重;“二度叙述人”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指涉和相互渲染;“石头自叙”向说书人和“人物视角”浓淡相宜的转换;叙述人在叙述时又不断被叙述,构成最可靠和最不可靠叙述的双重声音。当《红楼梦》叙述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不同和声构成的多声部、立体声的乐章,使小说摇曳多姿,意味盎然。  相似文献   

13.
曾菡召 《科技信息》2010,(13):234-234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作品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以香雪为代表的少女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4.
浅议《理发》的文本叙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183;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以边缘化的叙述体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其“文革”题材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两大叙事特点:陌生化手法——动物视角的采用使非常态的“文革”现实生活得以最真实、最自然地展现;平常化手法——对残酷现实的平常化叙事强化了作品的理性批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18.
李艳云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5-1568
在小说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以延宕读者的审美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以上世纪近百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取材对象,人物形象颠覆传统小说主人公形象,实现了题材、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小说采用多种叙述视角混用模式灵活展开叙述,实现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小说语言重感官经验又背离传统小说语言的精、雅,实现叙述语言的陌生化。正是上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丰乳肥臀》能够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老来得子"是李渔重要的生平经历,亦在其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中反复出现,是其话本小说"自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李渔话本小说中的"老来得子"情节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射出李渔膝下无子时的焦灼心理,成为李渔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特殊方式。李渔在其话本小说中通过对亲子与继子、复兴与覆灭等与"老来得子"情节相关问题的书写,展现了"老来得子"情节的多重面相以及其敷衍、生发故事的强大叙事动能。此外,李渔在话本小说中灵活地添加了"老来得子"情节,"老来得子"或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结果被放置于小说的开头或结局处;或是参与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中,成为小说主要矛盾冲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抑或是驱使故事发展的起点与动力,显示出丰富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