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全面探讨了<韵镜>所列之字与相关韵书所收之字主要是小韵首字之间的关系,以鲜明的统计数据探讨了<韵镜>列字所依据的韵书问题,指出<韵镜>当是依据<唐韵>同时期或前后的某种韵书来列字的. 相似文献
2.
依据帝讳字来判断古籍版本是版本鉴定的重要手段。明清帝讳字在文中有的是避讳字,有的不是避讳字,一定要判断准确;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决定作用,有的是佐证作用,还有的是作者书写或是刻书人的习惯,而不是避讳字,对于这些务必析离清楚;古代亦有代用字,那是约定俗成的,史书上有文字记载的,只是到了现代成了难理解的问题了,弄清这些,对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4.
韵字的考察是诗文用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宋代江浙诗韵中11个韵字的音或义,11个韵字具体如下:“做”、“蠡”、“他”、“打”、“汗”、“居”、“履”、“霓”、“归”、“离”、“贲”。 相似文献
5.
6.
对《傅山全书》中收录的近体诗之部分疑误韵脚字进行考辨,从字音、字形和字义等角度全面分析,考求正确的韵脚用字,以方便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傅山诗作。 相似文献
7.
8.
现代书法练习和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说教,直接造成书法练习和评论者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艺术造诣和理论评述所处的层次和阶段。本文试图从书法练习的字法、章法、墨法和艺法四个阶段的先后递进来浅论四个层次的艺术进步和主要特点,特别提出了艺法的主张,并从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出发,寄希望于通过从传统书法的精神和审美角度来引导书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书法的法则为核心,用直观的图表对书法进行了详实的解释,主要着重于书法的"三法",即笔法、字法、章法。对其分别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以期为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从对于书法的感性的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阶段,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勾股算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古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1):93-98
探讨了明清时期勾股算术的论证形式、运算结构及其变化,认为学者坚持古代的知识传统,拒绝纯粹的形式系统,是勾股算术未能完成代数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密单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科举望族,以诗书传家,二百余年兴盛不衰。其厚重的家学积淀,孕育出大批社会文化精英,在诗学、古文、经学、音韵学及书法篆刻等领域有出色表现,他们推动了齐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密单氏不仅是高密诗派的主要创作群体,而且是清代方苞的桐城文派在山东传播发展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吉安商人人数众多,主要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等正在开发或未开发地区。他们多为弃农经商,主要经营纸张等传统商品,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获利后多为消费性投资。吉安商人的活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明清时期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代以来,赣东北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至明清已成为江西的富饶之地。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得力于这个地区水路的发达、物产的丰富、农产品的充沛和较浓的从商行贾之风,成为江西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对江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并推动了江西手工业的兴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它的兴衰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很多文人都涉足小说评点,他们是著名的小说评点家,也是小说理论家,他们在评点小说时,从评点方式、内容到评点语言、体式,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八股文理论,其中八股文的死法理论在小说评点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八股文死法指文章的基本法则,小说评点者对它们的借用,意在说明小说具备文章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王社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2):311-316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方法运用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明清时期山西城镇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当平稳,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量前后变化不大;无论城镇人口数量还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以前有较明显的增长。结论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明清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与桑蚕业的繁盛相对应,明清时期中国的柞蚕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由以山东为中心的区域,原籍山东的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利用对柞蚕产业的熟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这一技术传播到河南、辽宁、陕西、贵州、安徽等其他内地省份。柞蚕养殖技术的传播反映于柞蚕书的不断刊行,早在明末清初,已出现比较系统的柞蚕养殖技术的记载;自清中期开始,因中央朝廷的提倡,地方官府逐步重视并关注这一产业,柞蚕业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进而催生了这一时期大量柞蚕书的刊行。柞蚕书刊行的时间、空间分布序列,不仅仅反映了柞蚕放养技术从山东向全国的传播,也承载了各种传统与新兴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促进当代柞蚕产业的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