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藻类物种丰富度高,共有8门28科60属206种(含变种和变型);2藻类生态类型多样,硅藻和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3指示藻类明显,以指示清洁或微污水体藻类为主;4保护区采样点水质整体较好,其中4个采样点为轻度污染水体,9个采样点为清洁水体.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四川雄龙西湿地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藻类物种丰富度高,共有7门37科90属330种(含变种和变型);(2)藻类生态类型多样,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3)指示藻类明显,以指示清洁或微污水体藻类为主.(4)保护区采样断面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值较高,指示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3.
湖北溪菜(P.hubeica Bi)上的附生藻类有蓝藻3属(种),即河生隐球藻(Aphanocapsa rivularis),河生瘤皮藻(Oncobyrsa rivularis)和胶壁异球藻(Xenococcus kerneri);硅藻5属(种),即曲壳藻属(Achmanthes),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cocconeis placentula var. euglypta),桥弯藻屑(Cymbella),异极藻属(Comphonema)和针杆藻属(Synedra)。其中河生隐球藻和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作为溪菜的附生藻类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巢湖周年先后共出现浮游藻类27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8门85属。依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动,均以绿藻门的属,种最多,其次为蓝藻、硅藻,而金藻、黄藻、隐藻、甲藻均极少;从种群数量分析,除冬季外,则均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占巢湖浮游藻类年平均总数的99.58%,其中微囊藻和鱼腥藻是引起巢湖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5.
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藻类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生境藻类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区藻类共记录503种,隶属7门48科103属,藻类组成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和蓝藻.不同生境藻类物种组成以硅藻种类占优势,其次为绿藻和蓝藻.不同生境藻类组成不同,相似性较低.10个不同生境,附植底栖生境的藻类与其他生境的明显不同,藻类...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运城硝池中的藻类植物进行了研究,鉴定出藻类6门,25科,50属,102种(包含两个变种).其中蓝藻门6科16属32种,绿藻门10科20属35种,硅藻门6科9属21种,裸藻门1科3属11种,隐藻门1科1属2种,甲藻门1科1属1种.大部分为喜盐种类和随遇种类.优势种类多为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大兴安岭达尔滨湖及其周围沼泽地区的藻类共234个分类单位(不包括硅藻门和鼓藻类藻类),隶属于6门79属197种31变种6变型.其中小桩藻属的鸟头小桩藻勃氏变种Characium ornithocephalum var.pringsheimii(A.Br.)Kom.、球枝小桩藻Characium pluric-occum Kor.并联藻属的克斯克并联藻Quadrigula korsikovii Kom.、十字藻属的直角十字藻Cru-cigeniella rectangularis(Ng.)Kom.为中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江津四面山藻类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津四面山的藻类植物共162种(含变种),隶属于68属、33科、7门。文章分析了头道河、响水滩,洪海和大窝铺的藻类区系,对其种类成分、生态分布等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面山的藻类区系中,以硅藻为多,占藻类总数的41.98%,其次为绿藻,占38.89%,蓝藻占15.43%,其它藻类占3.70%。分析藻类组成成分表明,微污水带种类多于乙型中污水带种类。另外,四面山藻类还有一个山区冷水种类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1年1月~2003年1月对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优势种除了2001 年 1 月是裸藻类的密盘裸藻(Euglena wangi)外,其余季节优势种均为硅藻类,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常出现的优势种,还有一些甲藻和绿藻偶尔出现.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2属7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9属74种(包括变种),甲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裸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14×104~1.16×106 个/L,平均为 3.21×105 个/L,季节变化为单峰型.福鼎红树林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以河口性种类为主,红树林潮间带底栖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潮汐和风浪冲刷有关.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diatom analysis the climatic sequence between 11 000 and 6 000 aBP in Angren, southern Tibet is established, i.e. cold period (11 095-9 970 aBP)→temperate period (9 970-9 870 aBP)→Anathermal (9 870-9 770 aBP)→cool-dry period (9 770-8 740 aBP) →super-megathermal (8 740-8 590 aBP)→Megathermal (8 590-5 970 aBP). And the opinion that the reaction of diatom to temperature change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o other ecological factors has been pointed out and certified.  相似文献   

12.
云南部分地区硅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云南部分地区硅藻植物共81种、22变种和3个变型.隶属于中心纲和羽纹纲的6目、10科、22属的种类.其中羽纹纲的种类为74种、21变种、3变型,为报道中硅藻总数的92.45%,中心纲的种类仅有7种、1变种,占总数的7.55%.  相似文献   

13.
光暗周期对3种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种海洋浮游硅藻,网纹三角藻(Triceratiumreticulum),骨条藻(Skeletonem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 lumtriconutum)培养在3种不同的光暗周期下,研究了光暗周期对硅藻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暗周期对硅藻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具有种间特异性,且与细胞生长周期有关.网纹三角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长光照条件下(L/D:16/8h),胞外多糖含量较高,前者最大值出现在生长期前期,而后者则在生长期后期;骨条藻在短光照条件下(L/D:8/16h)胞外多糖含量较高,最大值出现在生长期后期.3种硅藻中,网纹三角藻的胞外多糖的产量最高,达103~104pg/cell,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则较低.光暗周期可能影响了细胞内光吸收总量、细胞分裂模式及细胞内有机物质的合成,从而影响到胞外多糖的生产分泌.  相似文献   

14.
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是其在生长过程中向外界环境所分泌的胞外产物中的一种,在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制药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生物量的影响因素,胞外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胞外多糖的成分分析与结构修饰及其药理学活性研究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在海洋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温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温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均不利于细胞生长,同时也不利于胞内理化成分的积累.在15~25℃之间细胞比生长速率及主要理化成分(叶绿素、胞内蛋白和多糖、胞外多糖及总脂肪)含量均可达到最大,而不同藻种的理化成分最大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最高和最低叶绿素含量差值可达8.0 mg/L,胞内蛋白含量差约4.0%多糖含量差约14.0%,总脂肪含量差约为8.0%,胞外多糖浓度含量差约15mg/L.  相似文献   

17.
广西红树林生境底栖硅藻的种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6月和11月,于广西两个红树林区采集了红树植物茎部附着物,立地土壤,潮沟土壤和腐叶的底栖硅藻样品。共鉴定出159个种和变种,其中有4个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大多数样品中卵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等属的细胞较多。具槽直链藻是红树植物茎表的主要附生种类。  相似文献   

18.
以三角褐指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乙酸乙酯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低于1.8g/L时,乙酸乙酯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不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提高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和部分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其中,细胞密度提高了35%,C18∶0、C18∶2和C20∶5等几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所占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5.32%,23.15%和31.13%。另外,光合作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加入乙酸乙酯后,三角褐指藻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降低、呼吸作用速率Rd增加,这证明了乙酸乙酯是以有机碳源的形式被藻细胞利用,三角褐指藻以混合营养的方式生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水文特征,特别是水深梯度下的硅藻生物群落差异为研究历史水位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亦为水质生物监测的合理采样水深提供参考意见.通过采集金鸡滩库区不同水深下的附生硅藻,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水深梯度下的硅藻分布特征,探讨了金鸡滩库区硅藻种属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曲壳藻属是该库区的绝对优势种,在2.2m深处达到峰值;在水深梯度上,桥弯藻属和脆杆藻属的丰度减小,异极藻属和直链藻属的丰度增加.硅藻的生态类群特征为:硅藻种群的耐污性和N-异氧类群增加,营养偏好和pH偏好呈波动变化,盐度偏好变化不明显.在不同水深下,各指数的相对离散程度很低,认为在合理水深内的生物采样对水质生物评价影响较小;在响应水深梯度上,SHE是所有生物指数中较理想的.该研究结果为重塑本地区的古水位、古洪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硅藻生物监测水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diatoms on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of marine copep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hot spots in marine ecology, deleterious effects of diatoms and feeding selectivity of copepods, as well as new progress on these two issues achieve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are reviewed. These two issues are considered correlated closely. Diato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an induc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pepods, including increase of mortality and decrease of egg production, hatching and growth rates. Such negative effects, resulting from either chemical toxin or nutritional deficiency, can be conquered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by diverse feeding.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deleterious effects of diatoms observed in laboratory or during blooming period are only a special case that accommodation of feeding strategy of copepods is disabled. To understand their feeding strategy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is a prerequisite to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s of deleterious effects caused by diatoms,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evaluate the energy flow in marine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