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风》中有不少对男女自由、活泼爱情的赞歌,《褰裳》是其中较突出者: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相似文献   

2.
汉代文艺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性阐释。在这一进程中,董仲舒与《诗大序))的思想在汉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对于此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儒学诗教和时代背景两个角度对它们的相同之处作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诗》说《诗》”是一种探寻《诗经》本义的阐释方法,突破了汉代由《诗序》所确立的将《诗经》政治化的阐释传统,为《诗经》的审美阐释开辟了道路.在这种阐释原则的主导下,朱熹重申了《诗经》的情感本质和“言有尽而意无余”的审美兴味.对《诗经》本质的重新阐释,使得朱熹建立起一套与《诗序》所确立的“《诗》教”传统迥然不同的诗教体...  相似文献   

4.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相似文献   

5.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相似文献   

6.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不同于作者描写大家族命运的“激流三部曲”,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社会小人物——汪文宣的悲剧。整部小说基调悲凉,人物的命运坎坷,结局悲惨。这不仅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的冷酷无情:寒冷的冬天、寒冷的长夜、黑暗混乱的社会,一个凄冷的《寒夜》更在于人性中的“寒”:人性的孤独、人情的冷漠与无情及人与人沟通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两篇有代表性的弃妇诗。经济地位的改变、礼法制度的束缚和男子的喜新厌旧是弃妇诗产生的社会根源。弃妇形象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的贤妻,不同点在于《邶风.谷风》中人物顺从软弱,《卫风.氓》中的人物则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叙事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借景抒情,善用比兴手法;诗风纯朴,色调哀婉动人等构成了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左传》之"君子曰"是作者评价人事的重要方式,而其中的"引诗"也折射出了《左传》作者对《诗经》的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左传》作者认可并彰显了《诗经》的神圣性,同时也极其重视《诗经》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另外在用诗的时候存在着"断章取义"之嫌,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南山诗》用杜甫的《北征》之体而张大之,而韩学杜却独辟生面,所以《南山》和《南山诗》有一些共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历来多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比较,评分优劣。因个人审美趣味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其优劣反映了评论者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容易变得片面。若从比较两诗的风格之异同入手,便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两首诗。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聊斋志异》和《十日谈》中女性追求的自由情爱与性爱,认识这两部作品反封建的主题与历史贡献,进而剖析中西文学中情爱与性爱的深层文化意蕴,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以及文化对文学渗透与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按通常的说法,“末世”指一个朝代的衰亡时期,从表层含义看,固然可以如此,但从深层意义看,它也可以指一个正统思想衰败的时期。《桃花扇·小引》中的“末世”,应该指的是儒家思想衰败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新校释》所释《大乐》篇之两仪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进而强调一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的态度。首先,两仪指天地物质形态之容貌,《大乐》不言天地而言两仪,是要将两仪之两与太一之一相对。一在万物造化时指太一,而一又可以为用,以一为用时其义指不易,则一象征不变,而与一相对之两象征变。《大乐》所言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可在郑玄论易之三名中得到深刻解释。其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欲正确理解其内容尤其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内容,则应对文本内容做逐字、逐词、逐句的考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方能对文本作出合乎历史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6.
有一座30米高的电视信号接收塔,要建造与它形状相同的另一座塔,需要知道这座三角形塔的每一个角的角度。两个底角可以测量出来,而顶角太高,无法测量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朝鲜文学家柳梦寅受韩愈的影响,他的《送黄圣源洛出宰尚州序》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在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政治怀抱为主要内容。不过,前者意在"勉",后者意在"留"。前者如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饱含政治智慧,后者则如一位师长,循循善诱,显现大儒赤心。两篇序都有一波三折、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从表达上看,前者坦诚、直率,通俗平易,后者含蓄委婉,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从作品主题,表现方法和社会理想三个方向对《瑞普·凡·温克尔》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追求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倾向的差异,在作品中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和理想追求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从《花间集序》看花间词之于六朝诗的理论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又称诗余,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古诗流也,吟咏情性,莫工于词。”因此,在对文学作品创作的传承关系中,人们不断发现词与六朝诗歌的一脉相承关系。杨慎《词品》即云“大率六朝人诗,风华情致,若作长短句,即是词也。予论填词必溯六朝,亦穷黄河源之意也。”,从创作内容上肯定了二者的渊源关系。明代王世贞则从创作风格上给予了肯定的论述“盖六朝君臣,颂酒庚色,务裁艳语,默启词端,实为滥觞之始。”此外,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指出这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读《花间集》、《尊前集》,令人回想  相似文献   

20.
《诗》三百篇的框架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关于雅颂的若干诗篇,总的倾向来说:“五四”以还,学者对它是颇多误解与偏见的。许多见解,今日看来是否都是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地予以对待的呢?这就关系到怎样鉴别古籍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如何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予以反思与探索的。我认为雅颂诗中,就是《周颂》,它的思想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有其“合理内核”的,应予继承和发扬。是否有当,祈请海内外学者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