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势头可谓之儒学的"第四次浪潮".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大起大落、人们对其经典产生了多种解读模式;20世纪前期所谓的儒学"第三次浪潮"与"第四次浪潮"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上.为使儒学能够顺应时代、有效回应文化挑战和进行开放性对话与创新,应当超越专断的解构,还原儒学的真实语义,以此匡正盲点和误区.  相似文献   

2.
Wolstenholme定理的新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给出Wolstenholme定理的一个新证明.方法 应用同余的简单性质及威尔逊定理推出了有关二次剩余的一引理,并应用该引理及另一个关于二次剩余的结果,给出了著名的Wolstenholme定理的一个证明.结果 得到了关于二次剩余的一引理,给出Wolstenholme定理的一个新证明.结论 Wolstenholme定理可以用二次剩余及威尔逊定理等简单的初等数论知识证明.  相似文献   

3.
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次”的语义特征是[+计数]。  相似文献   

4.
夏虹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5-119
英语冠词产生于中国象思维和西方概念思维方式的交会点,高级英语使用者也难确保冠词使用十分安全。冠词有定意义与无定意义根源在于对"隐喻名词"的一次断言。冠词与所修饰的隐喻性的名词有复杂的逻辑断言关系。在逻辑断言言语行为中冠词的特殊功能语义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学生传统思维与西方冠词思维习惯真正接轨,在于理顺思维重围与语意纠结、明确指称分歧与知识周延,进行冠词与名词地道搭配的英语思维,避免随意省略冠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素数的表示法定理”和同余、二次剩余的性质,证明了 n~2+C 型素数的个数π_1(X_1)与π(X)关系的一个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6.
以蒙太格语义论(MS)为代表的真值条件语义论的不足之处在于:(1)无法解释跨句照应的语言现象;(2)无法把握话语和上下文相互影响的动态特征。作为超越了其不足的两大理论有Kamp和reyle提出的“话语表现理论”(DRT)和由Asher和Lascarides提出的“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SDRT)。SDRT是对DRT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梳理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凸显真值条件语义论不足的同时,对话语表现理论的前景给予了关注。在深刻把握语言和心理的联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一种包容性更强的理论来推动自然语言语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给出了一次同余式的几种不同解法,可为学习数论课的数学专业学生及接受继续教育的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紧致性是一阶模型论的重要性质之一,本文给出紧致性定理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纯语义证明。  相似文献   

9.
"次"理论是《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拉丁语法的"格"而又不同于"格"。马氏基于汉语无词形变化的实际,抓住语序这一关键,探究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对于汉语语法分析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作为汉语语法初创期的产物,"次"理论还有矛盾失误之处,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自然语义元语言研究方法具有简洁性、清晰性、无循环性等特点,为语义解释开辟了新的道路。对自然语义元语言论的语义解释进行了思考,在认定其强大的语义解释力的同时,着重讨论其语义解释的问题及缺失。  相似文献   

11.
尤侗所论“能为曲者方能为词”,宜将之放在历朝衍变的词曲观念的背景中考察。比照众多曲论家对词曲关系的探讨,尤侗之语可以有三个方面的阐释:曲难于词;曲胜于词;为曲正名。因此,尤侗之语不可作断章取义之解,其词曲之论表述较为全面,实则具有总结性和拓展性的意义,是有关曲学本体论的重要论说。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菜、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用硅胶G高效薄层色谱双波长扫描法,对冠心通脉灵片中葛根素和大豆甙元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本论述了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此法简便快捷,测定结果精确,方法可靠,板间误差小,葛根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78%,变异系数为1.24%,大豆甙元的平均回收率为99.85%,变异系数为1.18%。  相似文献   

16.
仲长统的学术思想在其《昌言》和其他散佚的章句中得到反映。重视学养与知行合一,深究事理并独立思考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不随流俗与怀疑传统,高扬社会批判精神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新鲜因子。政治环境下士人意识的觉醒、经学的式微以及士人仕途的阻绝、仲长统自身性格和经历,是仲长统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问题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针对当代文学问题叙事的偏颇,《恰同学少年》剧做了较好的辩证处理。它既是一部反映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问题剧”,又是一部成功塑造了诸多红色偶像的艺术杰作,实现了对当代文艺问题叙事的新突破,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知几及其《史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史学评论家。他 20岁考中进士; 42岁时,始任史官,撰修国史。 《史通》是刘知几终生所萃的史学名著,也是我国最早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史学思想贯穿于《史通》之中,其核心,是著名的“才、学、识”三长理论。《史通》中,刘知几史学思想突出的方面,一是史法上“秉笔直书”的精神;二是史现上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批判。  相似文献   

19.
论《马氏文通》的"句"和"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如何区分《马氏文通》的“句”和“读”入手,对《文通》中“读”的论述进行考察,分析句读的功能,揭示出《文通》中“读”的本质是可以充当除句子谓语以外的任何成分的词组。“句”是完整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独立的句法分析的最大单位。句读关系是上下位关系,“读”是“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通雅》对清代学风产生了切实的影响,方氏的《通雅》在清代被禁是因方氏有反清复明的主张及行为,而不是因《通雅》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