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壮族稻作农业史》序●游修龄/著关于中国和亚洲稻作的起源问题,开始的观点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心,继之有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的中心说。就稻作本身而言,有主张太湖流域出土的稻谷是籼粳尚未分化的混合体,随着水稻的传播而逐渐分化为籼和粳。...  相似文献   

4.
隆安壮族有漫长的稻作耕种历史,伴随着稻作耕种文化孕育而生的稻神祭习俗对当地的壮族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稻神祭习俗可窥探到隆安壮族稻作文化的内核,即极具特色的“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探析稻神祭的发展轨迹对隆安“那”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7.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富宁坡芽歌书是壮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歌书的81个符号形象以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实物为主要描绘素材,每个符号形象既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又一气呵成、联为一体,被学界称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虽为情歌,却涵盖了诸多的壮族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当地壮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及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9.
民族宗教与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壮族麽教各类法事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信仰文化特征,如南方稻作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性民族宗教特征、巫信仰文化色彩、多元融合及世俗化倾向等。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壮族有侬、沙、土三大支系,其传统服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尽管壮族各支系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审美观念,传统服饰的款式有一定差异,但是,滇东南壮族三大支系的传统服饰及其图纹存在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她是稻作文化的伸延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崇拜地母,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西南边疆的壮族民众之中,并与该民族的稻作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云南壮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地区文化可以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国壮族稻作文化与区域经济学术研讨会于8月19—24日在文山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处长林秋朔博士、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国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执行主任刘芝凤、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主任苑利博士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参会者百余人。  相似文献   

14.
龙脊梯田     
桂林龙脊梯田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两处梯田都有鬼斧神工的造型,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其规模和气魄之大,立体感之强,线条和色彩之美,蕴含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保护的完整,为天下梯田所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民族之一,是南方稻作民族。她的创世女神[女米]洛甲([女牙]六甲、麽渌甲、花婆),生于花中,给人送花送子,乃花图腾崇拜。她育了人,育了稻种,育了耕牛,她是壮族女性人文始祖,亟待抢救与保护。抢救口传神话、古歌、麽公经典手抄本、歌师歌本手抄本、花婆庙、信仰民俗和生育民俗中的[女米]洛甲(花婆)神话文化。  相似文献   

16.
婚姻家庭是最能体现性别关系的社会基本形式。与稻作文明相联系,壮族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都是男性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壮族妇女的地位高于当地汉族妇女。从神话传说所透露的远古信息来看,到了人猿揖别之后,壮族的婚姻家庭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与此相应的两性地位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从“双轨制”运行的婚姻制度,还是从不成熟的父权家长制来说,都存在较多“性别平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采集子河南邓州市白庄八里岗遗址仰韶中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植硅石分析,通过统计有重要意义的植石石形态类型,发现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从仰韶文化期至石家河文化期)稻作农业的强度在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文化景观对于作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和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独具特色、类型丰富,可分为农田自然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和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三大类型,(2)传统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在维系多样性的糯稻地方品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对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稻作文化影响下的壮族传统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敢壮山上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周边生态环境、文化背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敢壮山上的体育项目受稻作文化的影响颇深,不仅在体育项目上,而且在其特点和功能上都有"那"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述了自河姆渡人以来宁波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从而还原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宁波农业生产风俗的发展主线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