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山岩型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十分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近年来针对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在准东地区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场面。为了加快推进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高精度航磁、区域重力、地震和钻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进行推断与解释,重点对该区磁性体的埋深开展分析。基于航磁计算的磁性体深度显示,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区磁性体最小埋深在0.5-2.2 km之间,清晰地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以隆起区中部一条近南北向深大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磁性体的深度、规模和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受次级断裂的影响,东部磁性体呈北东向展布,西部磁性体呈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展布。依据断裂系统和磁性体埋藏深度对火山岩体油气成藏的控制,结合石炭系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展布,在准东地区预测出三个有利的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正>石河子乡以种植经济、粮食作物为主,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6.3℃~6.8℃,一月份平均气温-16.2℃~-18.6℃,七月份平均气温25℃~26℃,日照2 318h~2732h,无霜期16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0mm~200mm,年平均蒸发量15 00mm~2 400mm。属典型的干旱——干涸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西缘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肃北气象站1973-2010年地表温度和相关的气候要素实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分析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0.85℃/10a,最为突出,春一秋季基本为0.19~0.45℃/10a;年平均地温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向暖的突变.利用观测站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与地表温度建立关系模型,表明拟合所得的地表温度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在0~1.2,0~1.3,0~1.5,0~2.2的小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地表温度对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都存在响应,其中风速对地表温度的变化具有突出的响应特征,即地表温度与风速之间表现为风速增大地表温度上升,或风速减小地表温度降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陕西省1961-2005年97个县区的逐月气温及日照时间资料,分析了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地区的气温及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及日照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并且各地区都有上升的趋势,以陕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大(0.029℃·a-1),陕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小(0.009℃.a-1),3个地区都是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7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都是2月份上升的幅度最大,8月份出现下降的趋势.日照时间南短北长,年日照时间都呈下降的趋势,陕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4.496 h·a-1),陕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小(0.619 h·a-1),每个月都以陕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长,陕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短,日照时间最短的月份都出现在2月份,4和9月份3地区的日照时间都有变长的趋势,在日照时间变短的月份中都以6月份变化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8.
近50a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增暖明显.②四季气温的变化有明显差异,除夏季外,春、秋、冬3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分别升高了1.7,1.4,1.8℃;增温率分别为0.34,0.27,0.36℃/10a;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③皖北地区东部的宿州和东南部的蚌埠增暖明显,增温幅度较大;皖北地区西北部的砀山、西部的亳州和西南部的阜阳增温幅度较小.气温异常偏高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以后,1991~2007年的17a中,气温异常偏高及以上等级出现10a,占59%.  相似文献   

9.
<正> 一五一团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前山丘陵地带.地跨东径85°13′~85°52′;北纬42°57′~44°04′;海拔850~3200米之间,由于前山带作屏障,减轻了准噶尔盆地干旱气候的影响,加之西来湿润气候的波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湿度形成了八师特有的小气候.平均年降水量249.6毫升.年平均气温4.9℃,≥10℃有效积温为2982.2℃,平均无霜期143天,土壤PH值在7~8之间,土壤多为棕钙色土,有机质含量在0.3%~0.7%之间.对于喜冷凉,且耐寒,需水多较耐寒,较耐盐碱的甜菜而言,我团完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 ~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坑边岩溶是福建出露地表较大的岩溶之一,位于永安盆地的西侧,距永安县城8公里,其位置大致在东经117°17′42″-117°20′10″,北纬25°59′-26°5′。面积约40平方公里。属闽江支流——沙溪水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九龙溪与沙溪一级支流——益溪的分水岭地带。本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40.9℃,最低为-7.6℃;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7.9℃,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8℃,日较差可达10℃左右。雨量充沛,三至六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700毫米,年雨日可达168天,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作者从1958年以来,历次在永安进行地质和地貌野外教学实习时,曾对坑边地区的岩溶进行观察,搜集资料,现整理写成本文.  相似文献   

12.
额尔古纳地区位于我国北端,地理位置为北纬50°01′—53°23′,东径119°05′—123°。行政区划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包括额尔古纳左旗和右旗。西以额尔古纳河与苏联交界,东北与我国黑龙江省接壤,东面和南面分别与该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喜桂图旗及陈巴尔虎旗相邻。海拔高度最低不到400米(嗯和哈达),最高可达1520米(阿龙山),属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气温-5.3℃—-3.2℃,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在-30°~-20℃,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6~17℃。年降水量355.2—437.0毫米。冬季漫长,积雪日数常达150—170天,最长积雪天数可达258天,解冻迟,地  相似文献   

13.
利用酒泉市所属6个站点1959—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酒泉市的气温突变明显,而降水突变不明显.50a中,酒泉市年平均气温和各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其中90年代中后期的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突变,酒泉市东部的突变年份早于西部;酒泉市年降水量呈微弱增长趋势,酒泉市东部的增长幅度略小于西部.这表明,气候突变在酒泉市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体现,突变时间不同步.  相似文献   

14.
自兰州市向西,从永登县过黄河即进入河西走廊。绵亘千里一望无际的光秃石滩和大块的砾石是河西走廊的一大景观,这就是常说的戈壁,它沿丝绸之路向西一直延伸至新疆境内。这里气温变化极大,昼夜温差可达35~50℃,民间流传的“早穿棉袄午穿纱”的谚语,就是戈壁地区冷热悬殊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1991,(4)
江苏省大丰糜鹿保护区座落在黄海之滨的大丰县林场南端.东与浩瀚的大海隔堤相望,南与东台市毗邻,是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海陆交界处,受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的狭长地带.这里四季分明,以季风气候为背景,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温度14.1℃,一月平均气温-0.8℃,最低温度-12℃;七月平均气温26.8℃,最高温度31℃.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其中6~9月份降水675毫米,为全年降水量的68%;相对湿度80%;无霜期216天.保护区总面积15000亩,属海边盐土沼泽型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放养地.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59-2013年珠江流域43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珠江流域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在统计时间段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绝大部分区域上升显著(P0.05);年平均气温序列于1993年存在显著突变,其余时间尺度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平均气温序列主周期为3.6 a,1963-1970年期间存在2.4~3.4 a的变化周期;1983-2008年期间存在2.8~4.4 a的变化周期。流域内年平均气温范围为10.68~22.60℃,平均值为19.50℃,从西部到东部总体呈增加趋势;绝大多数气象站点在不同时间尺度内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江流域受城市化影响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于1983~1984年,对新疆昭苏地区77团和奇台农场山区的黑钙土,垦后肥力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 77团位于昭苏谷地中部,山麓洪积扇中下部地区。全团海拔高度为1700~3500米,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年平均气温2.9℃,为典型的草原性气候类型,分布大面积黑钙土。 奇台农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古尔斑通古特沙漠南缘。场区南部与雪山相衔接,最高海拔2202米,在海拔1900~2202米中山带年降雨量450~500毫米,年平均气温2~3℃,也为典型的草原性气候类型,分布有山地黑钙土。 77团和奇台农场山区的黑钙土,大部分已被开垦多年,成为旱作区。两地农田基本耕作方法,均采用连年机械耕种,不施用有机肥料或很少施用化肥。昭苏农田主要作物为春麦、大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近50年(1959-2008)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系列数据,采用参数线性回归检验(LR)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MK)两种方法,从观测站、地级市、全省和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地区4个层面,对山西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MK结果表明,(1)在108个地面站中,除河曲县站的年平均气温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之外,其余107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0.034~+0.896℃/10a("a"即"年";以下同).其中97个站的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10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不显著.除曲沃等8个站的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之外,其余100个站的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0.154~-57.750 mm/10a).其中16个站的年降水量显著减少,84个站的年降水量减少不显著.(2)11个地级市的年平均气温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升高趋势(+0.181~+0.417℃/10a).各市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6.954~-33.681 mm/10a).其中晋城、晋中、临汾和吕梁4市的降水量显著减少,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朔州、运城和忻州7市的降水量减少不显著.(3)山西省的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0.295℃/10a),其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20.486 mm/10a).(4)山西省17个综合治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126~+0.375℃/10a).这17个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2.619~-34.417 mm/10a).其中5个地区的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总之,山西省的气温和降水在整体上分别呈显著升高和显著减少趋势,在较低层面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比分析同时表明,LR和MK所得的结果,就气温而言一致性非常高;就降水而言一致性则不确定(因研究层面不同很高或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圈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幔”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20.
离开乌鲁木齐,汽车一路西行,道路崎岖,颠簸不平,越走越荒芜。视线内,除了连绵的天山山脉,就是荒原、草甸、沙漠。第二天经过芨芨湖边防检查站折向北,我们进入了准噶尔盆地东缘将军庙戈壁。这里已是无人区,空茫的戈壁上没有道路,横亘的沟坎和石堆不时将人抛离车座。傍晚时分,汽车终于拐进石树沟,迎面见到中国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