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年到7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它们死亡之后的尸体大都被风吹日晒雨淋等风化作用化为乌有,只有那些死在水中而且又很快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的遗体才能得以保存。这时还需要地壳下降,将埋藏有恐龙遗体的地层沉降到一定的深度,那里温度、压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位于胶北地体与胶莱盆地之间。区内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元古代地壳沉降,褶皱回返;古生代-中生代中期地壳固化稳定及中生代后期地壳破裂,胶北地体隆起风化剥蚀,胶南地体沉降接受沉积,在其盆地底部陆相湖泊还原相中形成富金的含炭岩系。燕山晚期为区内主要金成矿期,分别在以胶东群为基体产生的重熔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及下白垩统莱阳群中形成金矿。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路,首先是从热带(人类是在那里进化出来的)和温带(人类是在那里发展起来的)开始的,但对于遥远而寒冷的两极,却一直望而却步。直到大约在两三万年前,中亚的游牧民族才首先进入了北极圈。直到1895年,西方探险家才第一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也就是说,南北两极是人类涉足最晚,了解最少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许汉奎 《大自然》2009,(6):62-64
植物登陆是生物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但直到距今约36亿年前,海洋里才出现了最低等的植物——仅有细胞膜和原生质、没有细胞核的蓝藻;到了距今大约25亿年前,出现了具有细胞核的藻类;距今约16亿年前,多细胞的藻类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发展历史。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生物由此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演变历程。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历史。然而在漫长的地壳变迁过程中,绝大多数古生物没有形成化石,形成化石的仅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据科学家们推测,大约每5千到1万个古生物遗体才能形成一件化石。古生物化石的组合艺术过去,古生物化石展示通常沿袭传统的古生物学分类,即按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陈列形式显然已经比较落后了。如今,博物馆在展示内容上多采用“主题单元…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5000万年前的板块运动,高黎贡山这座巨大山系逐渐隆升形成。由此,依附在这座山系上的万千生灵也开始了自己的故事。在板块运动中形成,在冰川作用中塑形大约5 000万年前,漂移的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地壳不断上升,大断裂带随之形成,不断涌出的岩浆让周围的岩石熔融、变质。高黎贡山,这座以变质岩为主体的巨  相似文献   

7.
六年前,一个遥远的非洲国家——博茨瓦纳与中国建交了。经过几年的友好往来,它已经不再使我们感到陌生,而很象它闻名于世的钻石,闪烁着光彩,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变化和进步。野生动物的天堂博茨瓦纳是个内陆国家,地处南部非洲的中心,面积58.2万平方公里,是一块古老的半沙漠高原盆地。在它的东部发现了27亿年前形成的火成与沉积花岗片麻岩,其中一些已有35亿年的历史,由此推断那里可能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块;它的全境80%以上被300多万年前形成的卡拉哈里沙漠所覆盖,南回归线横贯其中。然而卡拉哈里不象那满目黄沙、寸草难生的撒哈拉,这里到处长头着过膝乃至齐肩的野草,和灌木林。  相似文献   

8.
《少儿科技》2013,(11):6-7
一谈到物种灭绝,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恐龙的灭绝。恐龙称霸地球约1亿6千万年之久,却在6500万年前神秘消失。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有种种猜想,比如小行星撞地球、火山大爆发、地壳造山运动、气候剧变等,目前尚无定论。远古时候发生的事,科学家还在不断地发掘证据以证实他们的猜想。但近代一些动物的灭绝,  相似文献   

9.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之前的地层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  相似文献   

10.
A:用燃烧这个词只是形象地表示地核内部温度很高(内部大概4500℃),并非我们常说的燃烧。早期的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之初是团炽热的液体,后来慢慢冷却形成了固态的地壳,而核心仍然保持高温液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可能早在4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生命,这比以前认为的要早数亿年。尽管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但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7亿年间,由于小行星连续撞击,特别是39亿年前一次非常密集、剧烈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因撞击产生的热量而完全熔化,原始生命无法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12.
距今大约5亿年的寒武纪,生命个体发育发展的完全生命周期在当今的古生物研究者那里一直是缺失的。而今,北京大学的古生物专家从寒武纪的胚胎化石中发现了无脊椎动物蠕虫从受精卵到卵裂(孵化)整个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化石。这一研究成果,离描述5亿年前完全生命周期的预言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世界》2010,(1):10-13
距今35亿年前,光合作用启动了,地球上的生命世界从此有了稳定的能量来源。4.6亿年前,植物走上陆地;2.3亿年前,随着种子和花等一系列结构的出现,植物的繁殖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最终将绿色洒向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今天,不同种麴植物搭乘人类的航班和渡轮,“被邀请”或者“偷渡”到陌生的大陆上。  相似文献   

14.
宝石级原生金刚石的形成条件及成因廖宗廷,周祖翼金刚石有多种成因类型,但宝石级金刚石是在地壳最稳定区—克拉通之下的地障中形成的,时间上比携带它们从地球深部至浅部的岩浆岩早得多(数亿年一数十亿年).它们在温度900~1300℃,压力4.5~6GPa和适当...  相似文献   

15.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23,(7):10-11
<正>1 2023年1~2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61768亿元海关总署网站3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按美元计价,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957.2亿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5063亿美元,下降6.8%;进口3894.2亿美元,下降10.2%;贸易顺差1168.8亿美元,扩大6.8%。  相似文献   

16.
大陆下地壳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层圈结构之一,是壳幔物质发生交换和相互作用的直接场所. 麻粒岩是大陆下地壳的主要组成物质,其成岩模式和组成特点对于更好地理解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体是下地壳内非常活跃的一种介质,不仅会对下地壳内许多性质产生显著影响,还可能对麻粒岩的成因和下地壳的形成方式有重要制约. 麻粒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陆下地壳的代名词,变质作用造成的麻粒岩组成上的许多特点,如亏损生热元素(HP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等,被广泛地认为是影响下地壳化学成分的直接因素. 文中综述了近些年来对大陆下地壳、麻粒岩和流体作用的若干进展和三者之间日趋突出的争议和问题,结合对中国东部一些典型产地产出的麻粒岩捕虏体/地体麻粒岩中主要组成矿物(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和石榴石)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指出这些矿物中的结构水可能构成了大陆下地壳内最重要的水储库. 这些水的存在和发现,可能为研究下地壳内的流体活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大陆下地壳的一些典型的地球物理学特征(如地震活动和电导率异常现象)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也表明大陆下地壳内的许多地质作用过程和原先的一些认识都可能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7.
金刚石有多种成因类型,但宝石级金刚石是在地壳最稳定区──克拉通之下的地慢中形成的,时间上比携带它们从地球深部至浅部的岩浆岩早得多(数亿年-数十亿年),它们在温度99~1300℃,压力4.5~6GPa和适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下长期稳定地保存在地慢中,为形成高质量的宝石级金刚石,要求携带它们的岩浆从地慢向上喷发的速度大于70kmh-1也可以在具备沉积盖层并隐伏深断裂的条件下,通过底辟然后爆发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12,(5):13-13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占主流的是大碰撞说。根据这个假说,在大约45亿年前,地球刚形成不久的时候,一颗火星大小的小行星忒伊亚(Theia,希惜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之母)撞上了地球。撞击将地球的一部分,主要是地幔,抛射入太空;同时部分忒伊亚的碎片也被抛入太空。在其后的数百万年中,这些环地球轨道上的物质碰撞合并形成了月球。  相似文献   

19.
一项新研究显示,地球磁场形成于34.5亿年前。这表明,地球磁场形成的时间比先前人们认为的提前了约25亿年。地球磁场形成的时间与地球上最初生命的形成时间相符,地球磁场的形成有效地避免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态遭受太阳磁辐射的破坏。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聚落的起源及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的聚落,从其胚胎期的人类汇集点、露营地、祭祀场所到它成熟期的复杂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的早期模样早已被岁月消磨,被泥土淹埋而难以分辨,难以寻觅,我们只能从后来的古籍中,从偶然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存中来推断它的初始,来演绎它的发展。一、原始聚落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二三百万年前,淮河流域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发生了缓慢地升降运动。流域周缘的山地逐渐隆起升高,流域中部则相对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凸起和凹陷,这些凸起和凹陷为淮河流域内呈现众多湖沼洼地和丘陵岗阜提供了基础。同时,流淌在其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