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的专著,它以邹鲁文化系统的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中华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的创造与审美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乐记》的审美教育思想,确定它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在"换代升级",认为健康是由生理到心理,并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格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和谐统一。本文运用全新的视角论述了《乐记》这部音乐心理学专著的重要理论思想和音乐本质,由此来探讨《乐记》对现代音乐疗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佳琦 《科技信息》2011,(1):I0162-I0162
《乐记》作为一篇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其内容形式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乐本篇,它概括了音乐产生的心里机制,表现了音乐的情感状态,把音乐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是一篇礼、乐、刑、政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至《乐记》出现后,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逐渐系统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其中乐教思想贯穿始终。本文用"广博易良,中正谐和"来概括乐教,并分析它们的内涵,以及在后世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一要探讨《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必须首先明了《乐记》的作者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般认为,《乐记》系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然而从《乐记》的内容看,今有《乐记》不全是公孙尼子的东西,它经汉儒的杂纂杂抄混入了不少东西,但主要的文字仍采自公孙尼子。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时期。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各持不同政见,对社会上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是展示中国早期文化理论、特别是音乐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而“物”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物”贯穿了《乐记》的几条主要逻辑链,它在逻辑建构的起点、终点或者是媒介(中介)等不同位置上有各异的效果,并且对理解文本中被后世阐释为“心物关系论”“人性养成论”“音乐作用论”等理论方面有一定帮助。“物”的概念为《乐记》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也有助于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观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先秦音乐思想以及整个文艺思想 ,集中表现在一场关于“乐”的论争上。作为这场论争的总结和结晶的《乐记》 ,其成书年代历来没有弄清楚。郭沫若曾提出了公孙尼子说。但从《乐记》自身的矛盾性来看 ,作者不应是公孙尼子 ;从儒家传统文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 ,《乐记》当在《荀子》之后。从直接的史料记载看《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汉书·艺文志》提供的史料是基本可信的。所以 ,《乐记》应是汉武帝时 ,刘德与毛生等人收集《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所作 ,经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而得。  相似文献   

10.
《乐记·乐象》云:“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这句话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乍读《乐记》,难免感到头绪纷繁,不得要领,而抓住“以类相动”的观点再看《乐记》,就可以看出《乐记》有一个严整的逻辑体系,《乐记》中各种音乐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各就各位。当然,合逻辑并不一定合科学,逻辑可以用来论证科学的道理,也可以用来论证反科学的迷信。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乐记》中音乐的起源、特点、作用的论证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而揭示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在音乐这一艺术样式中的体现,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待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念在社会政治教化、维护统治阶层既得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易传》是阴阳理论衍生出的《易传》的宇宙创生模式,“道”是其核心内容,从“道”向下落实到人心、人性,最后贯通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道”是《易传》形上道德本体的内涵依据。《易传》的致思倾向与《孟子》、道家哲学稍有差异,对比之中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性。而《礼记》之《乐记》乃《易传》道德本体论的落实与延续。  相似文献   

13.
高静 《科技信息》2010,(30):I0163-I0163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其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所以它具有当代科学的综合特点,同时,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门比较学。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文艺美学的道路,对文艺进行美学探讨。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本文透过探讨其二者美学思想的异同来解读他们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家钱穆曾对先秦哲学衍化展开详细考察,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旧说迥异的钱氏先秦学术谱系:孔孟→庄→荀→老→《易》《庸》.孔孟儒家以德性人生观开启中国文化的人文转向;庄老道家的气化宇宙观对古代有神论宇宙观掊击无遗;荀子驳击诸家,重回孔子隆礼重德传统,却又陷于天人二分;战国晚期至秦汉间的新儒家创作《易传》《中庸》,其德性天人观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崇德广业”的思想精神,对中国文化应对吸纳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从而实现当代复兴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引发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相互交汇与碰撞。文章以新音乐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活动为着眼点,探究其产生碰撞的原因以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周易》为儒家群经之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中国易学史上,杨万里的《诚斋易传》具有特殊地位,它冲破了当时盛行空谈天道性命的易学习气,专以史事论易理,独成一家。作为时代的进步的思想家,他在该书中提出许多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少合理之处。整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变易思想是《易传》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易传》作者认为运动变化是关于世界的普遍原则,指出宇宙万物都是在变化中生成与发展的,在究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与精神之基础上,人类面对森罗万象,无数纷繁杂乱的问题时,就能知变、应变、适就,从而得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全人类造福。重新审视《易传》的这些思想仍然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读《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孙永大大凡一门科学,总有一种思想作为立论的基础。西方的欧氏几何,明显地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为思想基础。作为欧氏几何学出发点的“点”,就相当于原子;亚里土多德认为一门科学是通过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