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五代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词人与选本中,《花间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在词史上自然具有独特的地位。抓住关键人物展开研究是赵丽教授研究《花间集》的一个书写策略。赵丽教授以性别意识展开的立体研究更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审美意象、道教文化对于词文本的分析更是体现了独到的问题意识。花间词的道教文化意蕴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精华部分,将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融合无间,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时代、民族、审美风尚均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展现出来,作者的文学文化研究创新之处即在于此,这也是全书所体现出的文学文化研究特色。《花间集研究》以性别意识、道教文化、创作主体、审美意象为研究关键词构筑了一个富有层次感的研究体系,体系中多幅风景在赏心悦目中开启,在怡人心神中收束。  相似文献   

2.
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诗、曲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主要文学成就。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词也就是应有之意了。通过《生查子》这一词调在唐宋时期意象、题材与声情的演变来发掘词的文学内涵,以求能对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学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从唐曲子到宋词,是千百年词史上的辉煌时期。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唐宋时期的民俗息息相关。因此,词与民俗的关系,为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此可以深入考察有关词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探讨以往词学研究中的若干深层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从唐宋词的初创到繁荣再到南宋中后期的雅化,恰好完成了一个悖论,既最终成就了宋词一代文学的地位,也结束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光荣。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词。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二十多首,宋代词人中作品数量以他为最多。他的词内容非常广泛,而以爱国词篇为主,但山水词、农村词也不少。就农村词而言,有人统计约四十多首。这些词,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清新明快,都是他以前的词人所无法比拟的。这固然是由于他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但和他长期居于农村,接近农民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王可喜 《咸宁学院学报》2003,23(5):86-87,91
在推尊词体,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的努力中,苏轼在“词为诗裔”的观念指导下,“以诗为词”,开拓词的题材范围,增强词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词的地位,而李清照则强调词“别是一家”,将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结合,让词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提高了词的地位。途径不同,然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提高词的地位的共同目的。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绚丽多彩的世界文苑中,文学作品的类别繁花似锦。就题材而言,随着文学触角延伸的领域愈益广泛、愈益深入,作品的内容也愈发拓宽,分类也愈发精细。本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涌现出了大量以描写企业经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我们姑且称之为企业文学。这是一种融社会学,  相似文献   

9.
词是产生于隋唐鼎而盛于南宋的一种倚声文学。自隋唐历五代以迄北宋之初,均以温婉为宗,题材狭窄,风格旖旎,被作为“析醒解愠”、“娱宾遣兴”之具而披之管弦、付之清讴。其后,横放杰出的苏轼“以诗为词”,不受音律的束缚,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改变声律比词情更重要的要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词境扩大,词体始尊。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全词坛的认可和响应,不仅他人难乎为继,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之说,宋词作为唐朝诗歌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从词的意境入手,管中窥豹,初步探索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学题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与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流派;二者之间的理论旨趣区别很大.但道家理论又为道教所利用,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人们经常忽视道家哲学与道教理论的区别,夸大二者的联系;或者把这两个概念混合使用.这都是错误的理论判断,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道教在白族地区的长期渗透,白族民间文学浸润着浓郁的道教色彩。白族民间文学既拥有大量的道教人物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又广泛地吸纳了道教的方术和仙境幻想。白族民间文学生动地揭示了道教对白族民众的深刻影响,也突出地展现了白族民众不为宗教拘囿的世俗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通过"格义"的方法,依托《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实现了其中国化目标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隋唐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佛道两家的关系更为复杂,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此时,道教理论家通过"援佛入道",从而提高和完善道教理论建设。成玄英和杜光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既促进了道教义理建设,又为佛道的融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宁波古代曾宫观林立,许多宫观屡毁屡建,延绵不绝,但近现代许多宫观被废弃或改作他用,堙没不存。紫极宫是宁波的一座重要宫观,它建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道教地位显赫,基本上贯穿了宁波道教发展的始终。梳理紫极宫的历史变迁情况,能够折射出宁波道教宫观整体的历史变迁轨迹,也能为当今宁波道教文化的弘扬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7.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在深入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之后,对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情有独钟,道家思想慢慢地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循环论和阴阳对立论等。奥尼尔受中国道家文化影响,从历史和社会方面来看,是当时的社会时代和自己的家庭所致;从思想和文化方面来看,奥尼尔的道家情结正是出于对天主教的绝望和对社会理想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道家这个遥远的东方智慧给了他理想的归属,他认定道家思想是一种能给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作为乡村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士往往通过包括清醮在内的各种醮事活动,传承着乡村民俗与文化。当然,我们在分析清醮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对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内容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著作<老子>凝结着道家哲学的精髓,包含了完整的哲学体系,是研究道家哲学的重要典籍.<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贵柔,主要涉及"道"的本质,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以及辩证法与认识论思想.<老子>哲学对于指导当代政治和现代人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