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化学物质诱发油菜孤雌生殖单倍体,结果表明,适当的化学物质能够诱发油菜孤雌生殖单倍体。实验经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来自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诱发植株,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是二倍体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38的一半。该研究方法简单,单倍体产生频率有提高的潜力,作为作物育种的途径还可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单倍体烟草(n=24)叶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离体培养早期(3—5天).叶外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倍性已有明显变化,除单倍体外尚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及其各种类型的非整倍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变动在8—96之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烟草叶外植体细胞在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成再生植株的过程中,亚单倍体和单倍体细胞比率逐渐上升,而最终占据绝对优势.在离体培养中除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之外,还经常看到染色体断片、后期桥、落后染色体和微核等染色体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3.
化学杀雄制种是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途径之一,也是油菜育种的一项新技术。油菜的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虽有一些初步研究,但要用于生产实践,还需作进一步的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解决孤雌杂交油菜示范推广中制种问题出发,对油菜的化学杀雄与制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结果,现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较早能够利用杂种优势育种的农作物之一,如果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需要自交五代到六代才能得到较为稳定的自交系,如果我们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能够将获得稳定自交系的时间缩短到两个世代内,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单倍体隐性性状不会受到显性性状的掩盖,因此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淘汰不良个体,为培养优良的玉米后代打下基础。该文将就玉米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茼蒿(Chrysanthemun CoronariumL)的不同品种和杂种一代进行同源四倍体的诱发、鉴定、细胞遗传学研究.探讨蔬菜多倍体的人工诱导方法与效果,以及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为蔬菜的多倍体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选育出茼蒿四倍体新品种.试验材料以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细叶茼蒿、大叶茼蒿与其前两者的杂种一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C_(22)H_(25)O_6N+1(1/2)H_2O)和不同处理方法诱发染色体加倍,并从形态和细胞学上进行鉴定,筛选出同源四倍体,对其诱发四倍体的第一代作染色体行为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从中选择优良单株套袋自交留种,期望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四倍体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1964年,印度的 Guha 和 Maheshwari 首次从毛叶曼陀罗(Dature innoxia)的花药中诱导出胚状体并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由于单倍体植株只含有一套染色体,有利于隐性基因性状的表达,经染色体加倍,又可很快获得纯合植株,这对于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几十年来,花药培养发展很快,据 Maheshwari  相似文献   

7.
以半无叶类型、普通类型豌豆为试验材料 ,对卷须性状的特征特性、遗传规律及在育种上的利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半无叶类型豌豆品种卷须极其发达 ,能够在株间相互缠绕 ,形成棚架结构 ,显著地提高了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同时改善了群体通风透光性能 ,显著提高了新品种的产量 ,是豌豆抗倒伏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半无叶类型属单基因质量性状遗传 ,显隐性完全 ,卷须基因af和子叶颜色基因i表现连锁 ,位于第一染色体 ,交换值为 6 4 %。  相似文献   

8.
人们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促使幼嫩花粉改变其正常的发育程序,诱导成为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碱(或别的化学药品)处理,使染色体加倍(也有不经处理自然加倍的),引变成为纯合的二倍体,然后进行选育优良品系,在育种上是一项新的方法。这使长期以来的“单倍体育种法”由设想成为现实。同时,又为高等植物细胞学、胚胎学及遗传规律的研究,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应用秋水仙碱混合二甲基亚砜的方法,对烟草单倍体进行加倍,采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筛选加倍单倍体,成功构建烟草DH系;并对分别来自两个杂交组合的40个DH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油菜生产目前存在优质而产量不足的问题,传统育种方案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高产育种需求,高光效育种将充分挖掘油菜的产量潜力,正逐渐成为新的育种方案。本研究综述了油菜及其他作物的高光效育种设计,认为以叶绿素含量为指标,在光合生理层面开展油菜高光效育种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对叶绿素含量的定位研究也表明,光合性状的改良对产量提高意义重大。油菜高光效育种应该结合现有育种技术聚合优良性状,可以实现油菜产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水稻的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片形态包括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厚、叶片卷曲度、叶倾角等性状.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和突变体的深入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较多的叶形控制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s).根据水稻叶形控制基因或QTLs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着重从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卷曲度等性状,对已克隆叶形基因和QTLs的功能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挖掘水稻叶形控制基因和理想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雌雄异株植物雌雄个体在小枝内部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作者以河北省小五台山天然青杨(Populus cathayana)成树的当年生末端小枝为研究对象,用偏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小枝大小和小枝上叶片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青杨雌雄植株在叶与小枝干重、叶与小枝横截面积、叶与叶柄方面的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2)雌株的叶数量与单叶干重显著负相关,但雄株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雌株在小枝水平上表现出叶面积的增长速率高于雄株的功能分化,反映出雌株为了满足繁殖成本快速积累的需要而在叶片生长方面出现的功能适应.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我国,也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之一。1995年世界油菜种植面积为2426万公顷,总产量为3469万吨,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为690万公顷,总产量为978万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油菜生产国纷纷开展了油菜生物技术研究。从早期的组织培养和染色体组分析,到现在的基因标记定位和基因克隆、转化等,研究技术日新月异,油菜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快了油菜育种研究的步伐。目前,油菜生物技术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果蝇的红白眼色为遗传标记性状,利用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的方法,研究了乙烯雌酚影响果蝇性比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浓度条件下,乙烯雌酚未能使y类型的合子发生性反转,而是对其存在致死作用或是降低了含y染色体的精子的受精机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1973年开展激光育种试验以来,先后育出水稻、小麦、油菜、蓖麻蚕、家蚕、白薑菌等新品种,在育种实践上证明激光有一定的作用。在激光遗传效应理论研究方面,观察到激光照射后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及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诱变率。但也有提出并未发现激光具遗传诱变效应的初步报告。为了更好地确定激光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将激光与其他诱变剂进行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6.
磁处理土壤对油菜抗旱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室外盆栽试验的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了磁处理土壤对油菜抗旱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磁处理土壤增加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油菜根、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促使其叶片中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也相应增加,还提高了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水平,并使叶片相对电导率降低,从而增强了油菜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水稻花药培养植株,可以在短时间内育成新品种。但在单倍体育种中,白化苗的频率很高,有些甚至全部都是。由于白化苗缺乏叶绿体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全靠异养生活,不能为生产上应用,严重地影响了单倍体育种的成效。因此,对白化苗产生的原因与控制的措施,就成为当前禾谷类单倍体育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绿苗、白化苗的叶片以及分化绿苗与白化苗的愈伤组织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内含物成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抗源选择是抗病育种的关键。野生和种间抗源的利用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烟草抗病育种的重要途径。体细胞杂交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不仅丰富了烟草抗源的变异来源,而且使这些抗源易于操作和利用。配子体单克隆系变异与加倍单倍体的产生程序,以单倍体作为育种选择单位的技术,不仅选育出了含有新的抗病种质的品种(系),而且改进了抗病育种方法、并改变了抗病育种策略。新的抗病基因变异源的利用,对抗病性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同时改良,是今后烟草抗病育种必须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外源激素对野牛草营养生长与有性生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喷施生长素、赤霉素和激动素对野牛草营养生长与有性生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外源激素对野牛草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匍匐茎节数以及匍匐茎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三种外源激素显著地增加了野牛草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气孔导度(P<0.05)。生长素、激动素显著地增加了野牛草的雌花数、雌枝数、小穗数及小花数(P<0.05),赤霉素对雌花数、雌枝条数以及小穗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地降低了小花数(P<0.05)。  相似文献   

20.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倍体技术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一种育种新途径.介绍了玉米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方法以及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