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针对光纤探针复合原子力显微镜(AFM)作用于纳米量级物体分析的操作,对纳米微粒、探针、基底之间作用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纳米微粒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毛细作用力、微观接触斥力、微观摩擦力和静电力等,通过纳米微粒受力分析并确定出微粒和探针之间距离的关系曲线,达到有利于控制纳米微粒精确操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AFM推动作用下纳米棒的运动情况,引入了与速度相关的黏滞摩擦力,建立了纳米棒体的运动学模型.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AFM单探针及纳米环境操作不确定性问题,对AFM探针操作参数的设置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虚拟纳米手Z字形稳定操作策略.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棒的运动学模型能够实时预测推动操作后棒体的瞬心位置,虚拟纳米手Z字形操作策略能够将棒体的位置误差限制在规定误差范围内,实现了纳米棒的稳定、定姿态操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微探针发展的新型超灵敏传感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基于AFM微探针的新型传感器主要是利用AFM的高分辨率、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和AFM微探针悬臂对极微弱力敏感等特性.如利用AFM的高分辨率的特性,通过测定样品表面覆盖度、高度等的变化,发展了新型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等;利用AFM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通过测定分子对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了各种新型微探针力传感器;利用AFM微探针悬臂的对极微弱力敏感,将分子识别反应的力学信号转化为AFM探针微悬臂的纳米机械响应,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新型化学、生物传感器.文中从AFM微探针信号转换原理的角度分类综述了这一前沿研究方向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实现农残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对于认识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采用纳米荧光探针可实现农残污染物的快速原位检测,但存在实验成本高、消耗高、荧光探针制备周期长,有毒有害物质对实验人员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等难题。通过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基于三维虚拟技术,设计开发了纳米荧光探针检测农残污染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设置纳米荧光探针制备、标准样品准备、果蔬样品前处理、农业废水样品前处理、检测样品制备、纳米荧光探针的检测性能分析、纳米荧光探针与检测对象间作用机制7个模块,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合成、仪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通过该平台教学,有助于学生利用虚拟实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纳米级光纤探针的拉制与镀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显微镜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分辨率、作为高分辩率探测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纳米级光纤探针的研制则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一种利用激光器加热,通过重物在光纤-端拉制并进行镀膜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得到尖端曲率半径小于40nm的光纤探针。  相似文献   

6.
光学显微镜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分辨率 ,作为高分辨率探测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纳米级光纤探针的研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介绍一种利用激光器加热 ,通过重物在光纤一端拉制并进行镀膜的方法 .采用该方法可得到尖端曲率半径小于 4 0 nm的光纤探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微探针发展的新型超灵敏传感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基于AFM微探针的新型传感器主要是利用AFM的高分辨率、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和AFM微探针悬臂对极微弱力敏感等特性.如利用AFM的高分辨率的特性,通过测定样品表面覆盖度、高度等的变化,发展了新型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等;利用AFM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通过测定分子对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了各种新型微探针力传感器;利用AFM微探针悬臂的对极微弱力敏感,将分子识别反应的力学信号转化为AFM探针微悬臂的纳米机械响应,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新型化学、生物传感器.文中从AFM微探针信号转换原理的角度分类综述了这一前沿研究方向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纳米光纤探针探测光谱信息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用光纤探针激发和采集光谱信息的新方法.描述了纳米级光纤探针的制作方法和利用探针进行光谱探测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并与常规光谱探测方法进行了对比.这种方法具有可远程探测、活体检测、信号相对强度大、信息丰富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成象系统中光纤探针对经样品调制后的倏逝场的探测机理;着重研究了光纤探针的腐蚀加工工艺,同时具体分析了单模、多模光纤探针不同的显微成象特点,并与理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比较;最终应用于多种样品的显微成象,为纳米级分辨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对锥形镀膜光纤探针的近场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射光照射到探针上出现了退极化现象,光纤探针的近场分布不具有圆周对称性,探针的纵向截面中,与入射偏振光垂直的截面和与入射偏振光平行的截面两者的近场分布差异较大.在其它光纤探针参量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锥角的光纤探针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锥角越大从探针尖端出射的光强越大,从光波波导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四探针法测量土壤电阻率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假设大地表面层土壤全为同一电阻率为ρ的均匀介质,当接地器中有恒定电流流过时,在土壤中建立了恒定电场,恒定电场满足拉普拉斯方程,依据球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方程,得到了土壤中任意一点的电位的解.在四探针严格地位于一条直线的方法,并分析了与土壤电阻率有关的因素,为电力系统的接地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模糊逻辑理论对近场电磁探测器进行优化说明.近场的研究必须使印刷电路板和其他电路与外界完全隔离,这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屏蔽来完成.检测无线频率能量的最好方法是用一根合适的环形天线.这个环形探测器既可以用做发射器,也可以用做接收器.要得到准确的结果,环形探测器的物理参数和电参数必须选择恰当.最重要的电参数就是这个环形导体的电感.  相似文献   

13.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由于其超过常规光学显微镜的光学分辨能力及特殊功能,正在受到生命科学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三维光纤探针的Maxwell方程直接进行求解,获得了光纤探针的光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光纤探针中的光强分布呈固定的花样图形,其图形形状与光的偏振及针尖的结构有关,故对腐蚀锥和熔拉锥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在纳米生物领域对光纤探针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扫描探针显微术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镜的总称,SPM的发展使得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它为生物,医学等传统学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5.
针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内流场压力测试探针尺寸小、测点多、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仿真分析手段,根据圆柱绕流的特点,对不同直径的探针进行了气动性能分析,研究其表面压力分布规律,根据CFD分析结果确定了总静压复合探针设计方案并加工了试验件,试验件的风洞校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来流无偏角的情况下,Ma0.2到Ma0.6的范围内,Φ10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50o时、Φ12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47.5o时、Φ14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45o时,测量误差在±1%以内,可满足一般试验的精度要求。另外,在满足探针±1%的测量误差的前提下,Φ10 mm探针静压测量不敏感角在马赫数0.2~0.5范围内,可达到±18o;在马赫数0.6时,能达到±15o。Φ12 mm和Φ14 mm探针静压测量不敏感角在马赫数0.2~0.4范围内,可达到±18o;在马赫数0.5时,能达到±12o;在马赫数0.6时,可达到±3o。探针的总压测量误差在马赫数0.2~0.6、±15o的偏转角度范围内可达到±0.3%的发动机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应用ANSYS软件系统建立了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探头激励线圈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几何形状的ACFM探头激励线圈的感应磁场以及工件表面的感应电流分布,确定了激励电流与激励线圈结构的定性、定量关系。根据优化的激励线圈,在工件表面得到符合要求的均匀交变电流,从而为探头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工件表面感应电流的均匀区域与激励线圈水平段的长度存在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于油田内部小型企业而言,尽管已经在体制改革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但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搞活这些内部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各油田普遍关心的一个紧迫问题。文章探讨了我国油田内部小型企业体制改革的环境条件和这些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油田内部小型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现实意义和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油田内部小型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应遵循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8.
Ball P 《Nature》2001,412(6849):764
  相似文献   

19.
《Nature》2005,438(7068):532
  相似文献   

20.
Brumfiel G 《Nature》2006,444(7122):978-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