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郑州沿黄河旅游的开发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河南省“三点一线”河南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郑州沿黄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郑州沿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提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郑州沿黄旅游开发、规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河南沿黄湿地资源丰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优势明显。通过对郑州黄河湿地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3.
董亚娟  王劲蕴 《河南科学》2022,(10):1696-1703
以沿黄公路陕西段为案例地,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收集了百度指数和携程网、马蜂窝等知名旅游平台UGC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词云图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测度分析,探究沿黄公路旅游形象感知维度与网络结构.研究表明:(1)沿黄公路旅游形象感知以黄河、公路和沿线景区为主,滨河旅游资源特色突出.(2)感知分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氛围和旅游体验4个维度,呈现出强观光、重体验、弱文化的特征.(3)社会语义网络四层结构进一步反映了各感知要素的关联度,并验证了感知特征.(4)感知情绪整体以积极、中性为主,但也存在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却不是旅游经济大省."黄河板块"是山西省未来旅游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黄河文化特色鲜明,是华夏文明的源和根,黄河板块的旅游有序发展将撬动山西旅游新发展.本文应用旅游资源学理论对黄河板块四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得出:黄河板块旅游资源种类多,总量丰富,资源质量高;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临汾和运城地区.在此基础上,利用Acr 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四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3个特点:国家A级景区南部集中沿黄河片状分布;北部偏东,沿太行吕梁山脉呈带状分布;整个黄河沿岸,国家A级景区稀少,缺少5A级龙头景区.最后,针对黄河板块的旅游有序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研究与建设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本文通过对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旅游资源的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景及人文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表明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达到国家级资源质量标准。并根据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适宜发展地质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建设该国家地质公园的具体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赵志祥 《科技信息》2008,(19):333-334
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这个物质基础,这其中沿海地学旅游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到底什么是沿海地学旅游资源,它和人文旅游资源关系是什么。本文从发生作用方面,对沿海地学旅游资源做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在沿海地学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开封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形象是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的“形神合一”的美化。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形象定位堪称点晴之笔,它包括静态定位,竞争定位,组合定位。对开封市而言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要从开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开发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原生人文景观,二作为黄河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城市,应加大黄河风景资源的开发;三,应恢复挖掘固有的人造景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开封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8.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本文通过对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旅游资源的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景及人文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表明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达到国家级资源质量标准。并根据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适宜发展地质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建设该国家地质公园的具体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9.
旅游本体有助于提升语义层面的信息组织和共享水平,对于依赖信息服务的自驾旅游而言极具研究价值。借助本体思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图谱理论,以陕西黄河旅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需求自下而上构建自驾旅游本体。研究结果表明:(1)自驾游客信息需求金字塔从低到高分为安全、交通基础设施、消费及自我信息需求4层;(2)陕西黄河旅游带自驾游客信息需求包括旅游消费、景区景点、沿线交通、出行安排、自驾游基础设施及天气气候信息6类;(3)陕西黄河旅游带自驾旅游本体分为4层,确定了6个二级类,21个三级类,42条属性,7种关系等。由结论得出,完善自驾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打造沿黄旅游风景道等启示,为助力陕西黄河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20,(4):85-92
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空间上覆盖黄河,在文化上协同黄河文明共同提升郑州文化影响力,在都市功能区划上发展黄河文化生态带。随着黄河高质量发展趋势愈显,通过研究黄河沿岸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发现区域内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资源优质,但目前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据区域发展现状,提出以旅游与生态相互促进为发展方向,进行区域统一规划、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竞争时代,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树立品牌为内容的合作竞争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主要形式.黄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域位置优越.在遵循开发与保护、有序开发与协同发展、功能分区与整体推进、突出区域主题形象等原则下,实现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的整合,构建大黄河旅游走廊,是黄河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参与区域竞争的必要选择.为此,黄河沿线各省区要加强合作,在编制全流域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组建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旅游推广合作、共拓客源市场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各有侧重。先秦时期,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主要奉行的是儒道朴素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保护的理念。秦汉时期,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封禅设施的建设、苑囿的建设等方面,那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被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例如泰山石刻、石窟类旅游文化景观等;另外,在开发方面,其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明清时期,由于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垦,黄土景观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13.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环西宁地区区域背景、区域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城镇”综合集成,“组团-环线”链式空间结构模式,对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即强化一个旅游中心:西宁———中国夏都旅游中心;开辟两条旅游环线:青海湖环线与(黄)河湟(水)谷地环线;打造三大旅游片区:青海湖———梦幻天海旅游片区,(黄)河湟(水)谷地———碧水丹山、文化长廊旅游片区,祁连山———八宝祁连旅游片区;重点开发17个旅游组团的“1-2-3-17”总体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库调蓄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郑州市城市供水量约60% 来自黄河.但自1971 年以来,黄河下游多次出现断流现象,1992 年以来黄河郑州段脱流、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于主要依靠黄河作为供水水源的郑州市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科学地评价地下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本项研究在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方法评价了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并提出了地下水库人工调蓄的供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横穿苏鲁豫皖四省,流域内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行政区划不统一,开发难度大,这一区域一直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未取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邻近性模式和拓扑空间分析法,用邻近指数R、连接度β指数和γ指数、交通回路a指数、通达度指数Ai、平均路径长、紧密度指数C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聚集效应、交通网络结构、紧密度、区域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研究认为,郑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均衡,交通通达性较低,景点间的连接度不强,各景区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等.为此提出了构建"一心、三片、一带"大郑州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对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景区间的亚高速,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建立服务区以提供旅游服务和疏散人流,增加区域竞争力等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州、西安同为中西部旅游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却大不相同,两者的差距在哪儿?在介绍两个城市的城市概况、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并借鉴西安的旅游发展,探询郑州的旅游发展之路,指出郑州应在明确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设计精品线路,加强宣传推介,全面促进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