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种章鱼     
《大自然探索》2010,(10):4-4
最近,科学家首次从南极海域捕获的章鱼身上提取了毒液,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四个章鱼新种(下图为其中一种)及两类全新的头足类动物毒液。科学家希望这些毒液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以缓解疼痛、对抗过敏和治疗癌症。虽然动物毒液一直被视为是开发药物的潜在资源,但科学家只是在最近才意识到头足类动物(包括章鱼、乌贼、鱿鱼)的毒液性质独特。  相似文献   

2.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部存在.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6,(6):4-4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都存在。化石证据表明,蛇和蜥蜴的制毒能力都源于一种生活在  相似文献   

4.
双面真菌     
<正>一种对其中一个宿主有益但对另一个宿主有害的真菌共生体。巴拿马热带雨林中的龟甲虫,其蛹表面覆有一层白色蜡样物质。科学家曾认为该物质是龟甲虫的分泌物,直到2020年,德国某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这种白色物质在培养皿里竟然会生长。这就意味着,它并不是分泌物。那它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以毒止痛     
正蛇、蝎子等许多动物都拥有用于捕猎或防御的"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有的会使人类感到强烈不适,有的甚至杀人于无形,但其中一些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药物开发的灵感。科学家从动物毒素的作用机理中发现了疼痛产生的机制,也从毒素中找到了一些镇痛物质。动物王国里有不少有毒的动物,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毒蛇、毒蜘蛛和蝎子等"凶手",一些蜗牛、青蛙和鱼类也含有毒素。毒液和毒素是这些动物用于防御或捕食的"武器",其中很多都会造成攻击对象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近日通过超高倍显微镜发现,一种锥形蜗牛竟然能运用"气枪",通过长而空的鼻腔发射充满毒物的"牙齿"来捕鱼。毒牙中的毒液能在50毫秒之内让鱼儿瘫痪,于是原本动作慢吞吞的蜗牛就能悠哉乐哉地尽情享用一顿大餐了。解剖发现,蜗牛运用自己长鼻中的肌肉来推动带刺的  相似文献   

7.
医学上很早就发现女性得偏头痛的人数远远超过男子,好像偏头痛对女性"情有独钟"。科学家们发现:偏头痛往往在两次月经周期之间的排卵期或月经来潮之前出现,这时女性体内雌激素含量远较平常要高。据此,科学家推测:女性偏头痛与雌激素的神经化学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原来,体内雌激素含量增高,会大量产生一种名叫血清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刺激大脑神经,从而导致偏头痛。而且,它还能让人心情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另外,还有两个帮凶推波助澜:一个是患偏头痛妇  相似文献   

8.
正鹈鹕蛛是一种米粒大小的蜘蛛,长着十分夸张的口器。最初,科学家在一块5000多万年前的琥珀中发现了这种小型蜘蛛,并认为它已经灭绝。1881年这种蜘蛛在马达加斯加被再次发现。鹈鹕蛛的口器用于和其他蜘蛛搏斗,它们可以一边用口器和可能是敌人的蜘蛛保持距离,一边向对方体内注射毒液。  相似文献   

9.
瑞典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男性年龄太高,所生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其症状表现为产生幻觉、自我意识改变、感觉冷漠和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中原 《科学之友》2007,(1):18-20
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的来历和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1970年,苏联有两个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叫做“宇宙飞船月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实际上月亮不是自然产生的一个卫星,而是某一种智慧的生命,也许把这个星球经过改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人造卫星。这种说法太惊人了,科学家到底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会让他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就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探讨有关月亮的未解之谜吧。  相似文献   

11.
一只华丽的头盾海兔在绿色的水草上觅食。海兔是一类无壳的海洋软体动物。海兔因形态可爱、色彩鲜艳而被一些人养作宠物.因此海兔近年来不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非法捕捞.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发现,通过把人类的DNA与能产生氧气的海藻结合在一起,或许有一天人类就能像鱼儿一样在水下呼吸。他们研究蝾螈时发现,产生氧气的海藻可与这种动物的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致二者无法分开。他们希望通过对这一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一天能把这种方法应  相似文献   

13.
昆虫是动物中的大家庭,已命名的就有100多万种,约占全世界已知动物的2/3。在这么多的昆虫中,有极个别的昆虫还能杀人。昆虫究竟是怎样杀人的呢?南美洲有一种蚂蚁被称为“魔鬼蚁”,它们主要是以毒液来杀人的。这种毒液比眼镜蛇的毒液还毒,人畜只要被它们咬上一口,会立刻丧命。这  相似文献   

14.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者神经系统中的短时信息储存,通常包含着蛋白质的短暂的共价调节,它控制着突触的强度。与之相反,像包含在记忆形成中的那种氏时信息储存,则很可能包含发生在基因表达中的变化,这变化最终改变突触的结构。关于短时信息储存与长时信息储存潜在机制之间重叠的内容有很多争论。格林堡(Greenberg)等通过海生软体动物海兔的实验,提供了突触的短时与长时信息储存这两个过程之间可能的分子联系,这两个过程是突触传递了海兔触角相似的回缩反应。对海兔的规范训练产生长时反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5,(6):4-4
科学家最近报告说,一头名叫“姆来卡”的被俘非洲象竟然会模仿在远处经过的卡车声音。此前,科学家只发现少数动物具有模仿能力,这些动物包括人类、蝙蝠及一些能模仿声音的海洋哺乳动物。另外,瑞士动物园里有一头和好几头亚洲象共同生活的非洲象,名叫“卡里梅罗”,它能模仿其亚洲“同仁”的叫声,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不管是姆来卡还是卡里梅罗,其叫声听起来都与其故乡“兄妹”的叫声大不相同,但是二者的声线图却又非常相似。科学家认为,野生象之所以会模仿其他象的声音,目的是为了搞好社交。下一步,科学家希望查明是否一个象群的所有成员都共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相似文献   

16.
广角镜     
常见的闪电多是分岔的枝条状而非平直的线条状,其中的奥妙人们却不甚了解。荷兰科学家最近解释说,大气放电过程中存在两种气体,因而放电时如同两种不同黏度的液体混合,最终会产生分岔的枝条形状。荷兰科学家介绍说,闪电中有两种不同的媒介,即中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种可清除记忆的基因Tet1。科学家分别对两组老鼠进行了实验,一组老鼠的Tet1正常,而另一组的Tet1则遭到破坏。为了让老鼠对笼子产生恐惧感,他们把这两组老鼠放进同一个笼子,并对它们进行了轻微电击。但当研究人员再把它们  相似文献   

18.
时东陆 《科学》2008,60(2):2-4
为会么是纳米 科学发展到21世纪,出现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纳米科学.纳米科学的产生并不偶然.事实上,科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纳米现象,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形成一种巨大的科研浪潮.那么,现在为什么需要研究纳米?它到底有何独特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19.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和巴西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地从巴西游走蛛的毒液中分解出名为"Pn-Tx2-6"的化合物。将其制成药物,能对那些功能紊乱的男性患者有所帮助。这条消息使人们对相貌丑陋的蜘蛛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月2日,美国游客伦达尔在智利圣费利克群岛海域游泳时,被一条怪异的海蛇咬伤。他立即被送到附近医院。由于当地海蛇经常出没,这家医院有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然而,治疗并没见效。医生用尽了所有治疗手段,病人昏迷却越来越严重,心跳与呼吸越来越慢,口鼻不断流血,肢体越来越冷。医生大惑不解:海蛇毒液通常为神经毒液,极少数为血液毒液;可是病情表明病人同时中了两种毒素。这怎么可能,又该如何治疗?医生立即叫来了院长。院长是著名的蛇毒治疗学家。院长认定:“病人被一种非常稀少的鹰嘴海蛇咬伤。这种海蛇的毒液是神经毒与血液毒的‘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