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历史上的歧视性政策,华裔在美国政治生活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这也使得华裔习惯于疏离政治生活。二战后,美国经过民权运动,少数族裔的权利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七十年代末,中美关系解冻。在这一有利背景下,华裔通过努力,整体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参政热情逐渐显现,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参政有利于维护华裔利益,促进自身发展。华人参政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参政水平的提升还将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姜静静  杨照蓬 《科技信息》2008,(32):205-205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这对于美国华人参政,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来说,不失为一个经典范例。早期华人由于各种因素根本无暇顾及政界,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出台后,华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政界,积极参政。纵观历史,美国华人参政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报刊传统"文人论政"以报刊为载体解读时政和民生疾苦,揭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变革的转型期,"文人论政"对政局变迁产生双向影响:以报刊为平台、斗争阵地和服务国家治理的工具,通过沟通内外信息,论战和舆论监督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文人主体的阶级局限性很难做到论政而不参政,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乱象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华人移民作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伴随了美国建国后的整个历史时期。随着华人素质的整体提高及中国实力的增强,华人在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人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社会力量,为当代美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1880年,华人伍廷芳入立法局打破港英政府机构由英人垄断的局面,是香港华人在英民统治下参与管理香港事务的开始, 是华人实力增强、地们上升的重要标志。华人地位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别外,具有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轩尼诗港督给人参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在客观上成为港英转变对华统治方式的起点。同时,化夫参政并不意味着华人获得管理者香港事务的真正权力。  相似文献   

6.
赫景秀 《世界博览》2011,(12):18-19
加州禁止鱼翅法案透露出的信号时下,华人政治团体甚至能直接影响奥巴马的决策。一些中国城市在美国的招商活动也经常能得到华人协会的支持。美国加州刚刚通过的"禁鱼翅"法案,其实并非针对华裔的"文化歧视",因为这项法案的提出者本人就是华裔。今年3月,美国加州华人众议员方文忠向加州众议院提起一项议案:要求禁止拥有、售卖、交易鱼翅。这个议案提出后,在加州这个华裔移民最多的州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打破了信息控制 ,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认识、参政方式和政治价值观 ,使公民的国家民族意识淡化。网络对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光军  陈梅 《科技信息》2009,(36):I0169-I0170
从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出发,不难发现其中刻画的否定的华人形象,亦可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文学,诸如杰克·伦敦和布莱特·哈特等人的作品中发现华人负面形象的印证。本文意在指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十九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为美国这个大熔炉下一支少数族裔,在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火花。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性"——语言文字、教育选择、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在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美国华裔的身上,一方面有着被同化的"断裂",一方面有着落叶归根的"延续"。文章旨在研究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在分析研究"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根源及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美国华裔未来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侨华人对我国"和谐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外华侨的参政议政权利应该得到充分保障;海外华侨华人推动中国的和平统一,维护我国在海外的政治权利、政治形象,促进我国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与海外华侨华人政党和社团组织的积极交流,则有助于我国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助于我国党和政府建构民主文明的现代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乌克兰"橙色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政治走向,可以看出"颜色革命"的实质就是美欧等帝国主义企图以民主名义,抓住大选机会,通过政治选举的方式来达到政权更迭、称霸全球的目的。即使是像乌克兰这些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只要不俯首听命于美国,美国也要颠覆之,使其变为美国的附属国。所以,任何一个向往和平、追求稳定、谋求发展的国家都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对这种和平演变手段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李静 《世界知识》2012,(19):30-31
2012年是美国华人参政划时代的一年。华人社会推出的政治明星、纽约州女议员孟昭文成功战胜民主党党内对手,成为纽约州第六选区民主党国会议员候选人。但是,就在大家翘首期待孟昭文成为美东地区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全美历史上第四位华裔国会议员之际,其父孟广瑞于7月24日被联邦调查局(FBI)逮捕。  相似文献   

15.
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被当作消费的对象和符号,革命历史再叙事明显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戏说革命历史之风盛行,革命英雄人物被塑造成充满欲望的凡夫俗子,革命故事呈现出曲折离奇,悬念重生的面貌。这种书写革命历史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口味,制造了阅读上的快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在革命故事的重述中掺杂进大众文化中常用的娱乐元素,表明的是作家对市场经济实用法则的一种认同和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动退避。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是各国政府在走向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总统杰克逊从当 时美国的政治现实状况出发,实行"轮流担任公职制度"的官制改革,取代官员任职的终身制,在推动美国政治 民主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政治文化是制约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明显因素,因此,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在革命后依然延存的原因所在,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传统政治文化的性质,全面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有效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根本摆脱民主发展所陷入的困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0年总统大选时只得到48℅的选票,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差别不大,还闹出佛罗里达州的计票纠纷,最后通过最高法院的裁决才勉强登上总统宝座。2004年总统大选又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布什若想成功连任、与民主党拉开距离,开发新的票源就成了首选战略。美国的华人大约有270万,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想极力赢得华人的支持。眼下布什的高级幕僚已经开始接触华人社区领袖,希望获得华人的大力支持,争取连任。华人社区领袖也认为华人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团结一致参与政治活动,争取让美国主流政界认识到华人的力量。华人———美国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刘娟 《世界知识》2010,(5):60-62
<正>沉寂多年的青年人的身影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俄罗斯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3年至2005年,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颜色革命"。2004年11月,在乌克兰发生的"橙色革命"中,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且受美国支持的激进青年运动团体"该行动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转型社会后,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观念,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性、规范性在总体上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农民现代政治参与意识和农民政治社会化程度等政治文化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与现代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差距,严重制约着乡村民主建设,亟需为农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创造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