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22,(4):88-94
在“对外讲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学写作策略的驱动下,林语堂海外时期用英语创作的科幻小说《奇岛》,因书写语言、目标读者等方面的非中国属性而具备异国属性、跨文化属性。通过小说中以劳思为代表的海外混血华裔形象,以孔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桃花源记》文学原型等三重中国形象的梳理,指出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具有自塑性与他塑性的双重属性。自塑形象表现为中国形象的正面性,是科技主流话语语境中对中国诗性智慧的重新确证,反映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同;他塑形象则凸显为对中国形象的混杂化处理与隐匿化处理,反映出林语堂高超跨文化叙事能力。林语堂科幻小说的中国形象阐释,是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形象学呈现。  相似文献   

2.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138-142
鲁迅作为文学家与其他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创作,还关注创作之后作品的传播,他非常自觉地利用传媒这个工具来推动当时新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将文艺事业与传播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独特之处,则突出体现在他作为编辑出版人所具有的宏观视野,选题策划追求系统性,对作品进行整合组构,从而一方面不断瓦解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缔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佛教和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深受皇权统治的左右和影响。出于"大一统"的思想和"皇权至上"的理念,封建皇权统治者用多种手段牢牢主宰了这些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甚至对其最终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表明,历史、时代和阶级对文化传播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乡贤林语堂先生诞辰100周年。林语堂学贯中西,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起,他开始撰文宏扬炎黄文化:一是编译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二是撰写中国古代名人传记,三是选择、重编各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理论。在向外国人宏扬炎黄文化方面,林语堂贡献特多,其在炎黄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功劳是不应遗漏和忘却的.  相似文献   

5.
借助符号学、传播学理论,分析了展示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及符号所蕴含的文化涵义;进而对展示设计传播的特点、模式与社会功能进行解读,强调了多维视野下的人文展示空间艺术与视觉文化特征——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符号文化特征,是符号学视野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信息传播特征,是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人文展示设计空间;文化价值视域下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是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6.
这里我们用“传播语境”来概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社会传播体系。每一个时代的传播必然有其独特的“语境”。笔者认为在传播语境之中至少有五个因子与我们要研究的编辑活动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的互动关系。它们分别是:元文化,符码,媒质技术,媒体,社会意志。在不同传播时期,它们会对“宜共用”原则的实现给出直接而具体的标准和制约。编辑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围绕“宜共用”原则这一支点对这五个制约因子自觉的适应和突破,进而完成与其背后的社会传播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宋代瓷器风格多样,特征明显,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与其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大范围、多层次传播密切相关。该文运用文化学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试图勾勒出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途径、审美选择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广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必然文化产物.但是,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它给文化价值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从本质上说,广告传播中所暴露出来的文化安全问题实际上并不是由广告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我们在分析广告对现代文化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还应从广告本体意义的角度出发,看到作为商品传播介质的广告,是不应该承担建构形而上的价值理念的文化功能的.广告传播的文化安全有赖于人们对广告本体意义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3):126-132
为了介绍传播外国进步木刻艺术,促进本国木刻艺术创作的发展,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自觉利用现代传媒,编辑出版艺术期刊,编印大量画集、画册,在艺术类书刊的编辑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传播进步艺术的过程中,既注重艺术作品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又始终考虑作品的接受对象,同时发挥编辑的创造性,组织策划一系列社会活动,推动进步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我国进步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于1935年在美国出版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社会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林语堂以概括的笔调客观论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国民性格,其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著作的真实性以及对人类学学科精神的前瞻性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林语堂属于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其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他独立人格、闲适生活的前提与基本保障,但也是影响他“被认识”、“被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损害林语堂形象的一张无形的网,而影响他被客观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义利兼重的金钱观,显然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师院学报》2018,(1):110-114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愤著书""净化说",这是古典文献中有关文学与情绪之言说。情绪在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情绪的研究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应该还原情绪在文学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从静态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绪类型、动态的虚拟社区中作者和读者的情绪互动以及基于两者基础上的整体网络文学情绪传播的分析等方面,探索网络文学虚拟社区中情绪传播的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3.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款媒体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节目的品牌营销、广告营销必须以受众为中心,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传播节目信息寻找更广泛的受众群,还要整合运用多种营销媒介,对节目进行品牌的延伸与扩展,从而形成一种传播的合力,"用一个声音说话",传递一致的节目品牌信息。  相似文献   

14.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应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数字传媒的信息量变的空前丰富和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无可比拟.而网络传播也自然而然地成电子传播时代媒介的宠儿.时至今日,单纯将网络传播化入"大众传播"类型或者是"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类型亦或是"人际传播"类型,无疑都是不科学的.相反,网络传播不仅包含了所有的这几种传播类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几种传播类型一旦被纳入网络传播的范畴,其形式和内容都将随之被网络所改造和颠覆.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是一种以语言为中心的知识传播过程,是校园传授知识的核心手段,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校教育的特征及其传播方式,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具有自学行为的学校教育知识传播微分方程动力学SIRI模型,提出了影响学校教育知识传播的主要因素及促进学校教育知识传播教学效果的策略.数值仿真表明,该模型对参数的变化非常敏感,对控制和管理知识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漳州师院学报》2017,(3):27-3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时代的呼唤,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状,从传播学的视角学习借鉴乔布斯的营销传播策略,坚持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价值引领与情感认同相统一、理想信念与阵地建设相统一,以话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跨领域融合中拓宽马克思大众化传播渠道与路径,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出版传播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出版过程中工作流程、技术基础及产品形态的变化导致了出版传播内部产业链结构重组,数字化进程还促使出版传播业和其他传播相关产业突破了产业分工的限制,发生产业融合,寻求传播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这些因素使得实施跨媒介出版战略成为出版传播业在数字传播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师院学报》2022,(2):99-105
韩国现当代文学除了关注本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还有一批韩国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再现了韩国与日本、美国、中国的国家关系以及这些国家之间民众的交往。美韩双边关系在韩国文学以及韩裔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反映,如韩国小说家安定孝的《白骏马》与《白色徽章》、黄皙暎的《武器的阴影》以及韩裔美国作家简·郑·特伦卡的回忆录《血的语言》与《流亡视野》等。这些作品从身体的角度揭示了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使得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染上了等级色彩,反映了韩国民众为不平等的美韩关系遭受的苦难以及做出的牺牲。  相似文献   

19.
论精准营销的广告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建立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精准营销模式将是现代企业营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一论断,本文对精准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传播进行探讨,分析了其三个核心要点,主要的传播方式及对比传统广告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以幽默、性灵、闲适为特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小品文理论话语.他打破"文以载道"的封建桎梏,不为圣人立言,不复替天行道,是对廊庙文学的反动;自觉跳出以启蒙导师自居的精英立场,回归于生活的常人心态,并为小品文的主体设计了凡人庸人形象,完成了民间岗位意识的确立;以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为格调,闲谈人生,探寻中西文化.在林语堂的小品文中,隐含着令人深省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