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裂缝是地下结构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病害。本文通过对地下结构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设计和原材料及配合比着手,对于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地下结构裂缝可采用表面涂抹法、表面涂抹加玻璃丝布法,充填法的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首先阐述了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基本原理以及其优缺点,将湖州市1:2000航摄成图项目作为实验数据,以Inpho空三软件为例,针对其最严密的光束法平差所得空三成果在立体像对恢复后突显出的精度问题,设计了一套空三成果质量检查程序。目的是能够快速迅速发现区域网平差中的精度弱区,分析其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空三成果的精度与测图质量。  相似文献   

3.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主要受周围土层变形控制这一基本思想,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强制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新的抗震设计方法——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新方法将土层变形施加到计算模型的整个土层有限元上以模拟地震作用,避免了原方法所施加土层变形传递到远离模型边界位置会发生衰减的现象.结合上海市某地铁车站的计算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基本特点.同时以动力时程法为基准,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计算效果.研究表明,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与动力时程法符合较好,设计理念体现了地下结构的震害机制,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奥法是“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法”的简称,缩写为NATM。按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委员会的定义,新奥法是一种在岩质、土砂质中的地下洞室围岩内形成环形支护结构的隧道设计施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洞室参数化设计与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电工程地下洞室区域所处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二维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引入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技术,并结合地质交互解译、TIN算法和地质趋势面分析理论方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提出地下洞室三维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对设计成果进行分析,并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地下洞室设计方案的优选模型.通过在某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地下结构工程可靠性的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用述了将可靠性设计方法引入到地下结构工程中的必要性,从地下结构功臣可靠性设计的特点人手,分析了当前地下结构工程可靠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下建筑物的盲沟排水抗浮设计技术是在传统盲沟排水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型盲沟排水方法。文章结合在盲沟项目施工与管理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地下建筑物的盲沟排水抗浮设计的内容、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工程实践表明,地下建筑物的盲沟排水抗浮设计技术能在施工阶段和工程使用过程中形成永久性地下连通排水通道,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优化了地下建筑物施工环境和地下结构工程使用环境,并有利于提高地下建筑物的抗浮能力。地下建筑物的盲沟排水抗浮设计技术施工简便、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温度应力是超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也是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SAP2000对某商务中心地下广场超长结构温度应力,分析了地下混凝土结构从施工到正常使用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温度荷载类型,并将混凝土自身收缩效应等效为温度荷载;用线性分布法计算作用在建筑物上的各类温度荷载,制定了超长结构温度作用计算工况。在此基础上,得到此商务中心地下广场在最不利温度工况下的温度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地下广场超长结构的温度计算模型,可以为相似工程的施工图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下工程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均需根据隧洞断面制作施工作业台车,呼和浩特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附属隧洞共11条,开挖施工由于工期宽裕、且洞型差异不大,通过对钻爆作业台车的结构型式进行创新设计,采用调变式钻爆作业台车,达到减少钻爆作业台车数量而增效的目的,发挥明显的节省成本效益。其设计成果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供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基于地下结构破坏的特征和地下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提出了地下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友山 《科技信息》2010,(32):I0363-I0364
本文简要介绍了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控制测量的方法,贯通测量设计及贯通精度的估算方法,总结了地下工程控制测量平差处理的计算公式,经过平差计算,得到了较好的误差控制,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于20世纪的既有城市地下大跨径分离式基础砌体排水拱涵已超出服役期,当鉴定其需要加固时,往往采用整体式高性能混凝土内衬进行,其结构传力方式以及土-结构相互作用将发生变化。以湖南省长沙市红旗渠试验段加固工程为例,研究不同地层弹性抗力系数取值方法,提出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分布弹簧约束的荷载-结构法,并与拱形刚架法、固定无铰拱法和弹性支承无铰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对城市地下砌体排水拱涵的设计和加固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双面赤平极射投影法拱坝坝肩岩体稳定分析是拱坝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三维空间四面岩体稳定分析,多采用全空间赤平极射投影法,但这个方法的赤平投影网面积过大,使用不便,且有精度不够高的缺点。常见的拱坝坝肩可能滑移体,是由三个相交的结构面和自然边坡面构成的四面体。在这三个相交的结构面中总是有一个缓倾角结构面。我们提出的双面赤平极射投影法(也称为两次赤平极射投影法),是把缓倾角结构面置平,另外两个较陡结构面也跟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液化场地侧向变形对地下结构的作用效应,建立土-地下结构体系的简化力学模型。考虑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变形效应,地下结构弯曲变形效应采用三折线模型。土-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由此得出液化场地中地下结构侧向变形的解析解,并通过规范提出的反应位移法对解析解进行验证,证明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当UG较小时,解析解与反应位移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当UG较大时,解析解与反应位移法结果沿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解析解大于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上覆土层厚度对地下结构的影响不同,地下结构的弯矩在液化层与非液化层的交界面附近达到最大;并且其位置随着上覆层厚度的增加逐渐下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液化场地侧向变形对地下结构的作用效应,建立土-地下结构体系的简化力学模型。考虑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变形效应,地下结构弯曲变形效应采用三折线模型,土-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由此得出液化场地中地下结构侧向变形的解析解,并通过规范提出的反应位移法对解析解进行验证,证明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当Ug较小时,解析解与反应位移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当Ug较大时,解析解与反应位移法结果沿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解析解大于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上覆土层厚度对地下结构的影响不同,地下结构的弯矩在液化层与非液化层的交界面附近达到最大,并且其位置随着上覆层厚度的增加逐渐下移。  相似文献   

16.
回顾历史上地铁地下结构的震害现象,尤其是日本阪神地震大开地铁站的震害.简要归纳目前地下结构抗震研究主要方法,包括静力法、BART法、反应位移法及动力有限元法等.总结地铁地下结构在一致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研究现状.对地铁地下结构在非一致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研究、非一致地震动自由波场输入方法及其人工边界研究进行简要描述.概述了地铁地下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包括普通振动台试验、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和针对非一致激励的振动台试验.对地铁地下结构抗震领域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地下结构横向抗震分析方法常用的有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时程法,从理论方程上看不出3种方法的精度会随模拟地下结构的有限元单元类型不同而变化.为简化说明,特设定一根悬臂梁,通过对比分析悬臂梁周期和梁端位移来讨论不同单元模拟时带来的误差.另外设定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埋深的矩形地下结构,采用梁单元或平面单元模拟地下结构,使用反应加速度法、反应位移法、修正反应位移法和时程法计算地下结构的结构内力,评价采用不同单元类型带来的精度变化.结果表明:地下结构采用梁单元或平面单元模拟均可,但梁单元模拟时,需要注意梁单元位置及其与土体单元的连接;若以时程法为基准,反应位移法精度低于反应加速度法和修正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修正反应位移法有类似精度,但反应加速度法比其余两种方法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8.
用光弹性法研究结构的强度,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方法.现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加载装置,对某地下停车场衬砌结构的强度进行了成功的光弹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逆筑法"是施工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多层地下结构的有效方法,高层建筑采用补偿性基础,它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地基承载力,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使用面积。传统的多层地下室的施工方法是开敞式施工,即大开口放坡开挖,或用支护结构围护后垂直开挖,挖至设计标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上盖框架建筑时大底盘地铁车站结构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基于系列土-地铁车站及其上盖框架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上盖框架结构对大底盘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再在借鉴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传统反应加速度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上、地下一体化结构体系中的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反应加速度法。首先,从理论上验证了振型分解法-反应加速度法的可行性,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力学模型和实施步骤;其次,以北京某核心区地铁车站与上盖高层建筑一体化工程为背景,对比时程法和传统反应加速度法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结构刚度、土层刚度、上盖结构高度、地震波类型等影响因素下振型分解法-反应加速度法的计算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振型分解法-反应加速度法是一个操作简便、精度较高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的简化分析方法,可在类似工程的抗震计算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