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广泛发育以泥质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的深埋藏决定了海相盆地以天然气为主,但不同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的不同又导致油气相态的差异;富含蒸发盐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对原油裂解成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海相储层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TSR和断裂裂缝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由于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旋迥,导致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也多种多样;油气藏普遍具有多期成藏、晚期为主或晚期定型的特点:古隆起对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三大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层的不同,油气富集层位、油气藏的类型与分布、油气成藏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赵靖舟  李启明 《科学通报》2002,47(Z1):116-121
根据包裹体分析、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认为,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主要有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3期成藏以及燕山期和喜山期2期调整再成藏. 其中晚海西期是现存原生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燕山期特别是喜山期是古油藏的调整再成藏时期, 喜山期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油藏主要是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 中生界油藏则主要为喜山期调整再聚集形成的次生油藏.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藏之所以普遍出现晚期调整现象, 主要与中新生代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塔里木盆地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以及晚喜山期高过成熟天然气的强烈气侵作用有关, 另外克拉通区油藏幅度普遍较低也是造成早期油藏易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斜坡区, 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运用板块构造、古构造分析与构造岩相分析、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含油气系统等现代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 结合盆地内地震、钻井和周边露头资料, 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研究. 研究表明, 塔里木是具大陆地壳基底、由古生界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盆地结构的特征是: 盆地核心部分为海相古生界克拉通, 上叠的陆相中新生界为4个前陆盆地.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虽然规模较小, 但构造比较稳定,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多期成藏和古隆起构造控制油气聚集. 塔里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分布在克拉通周边, 长期沉降, 在中新世以后成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煤系生烃, 富含天然气, 晚近期成藏, 前陆冲断带控制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多油源、多含油层系、多期成藏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油气勘探具有古生界克拉通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油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西地区奥陶系溶缝洞型潜山油藏中的原油以重油为主,为源自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混合油,经历了以侧向运移和聚集为主的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油气聚集和破坏,即有沿断裂向上调整又有侧向运移和聚集的海西晚期油气聚集并在海西末期降解形成重油的成藏过程.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油藏不存在燕山晚期-喜山期油气充注,却受该期深部轻质油气扩散的影响,表现为重油与原油裂解形成的干燥系数为0.91—0.96的溶解气伴生.通过对该地区奥陶系潜山成藏过程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早期充注形成的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系统分析源岩沉积样式并结合区域地温场,综合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和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成烃模式,探讨了各自的生烃潜力.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4种成烃演化模式:早期快速演化型、中期快速演化型、持续演化型和多期演化型.其中,早期快速演化型对形成工业性油气藏直接贡献不大,以寻找古油藏或原油裂解气为主:中期快速演化型虽然已发现较多气藏,但总体规模有限;后两种类型都取决于前期的演化程度,若较低后期仍可生成液态原油,否则以生气为主.四川盆地古油藏得以较好地保存,源岩普遍经历了干酪根-油-气的演化过程,这对于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两大构造期和5个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构造期是指早古生代板块离散-漂移控制下的海相盆地形成和晚古生代以来板块聚敛-碰撞控制下的盆地叠加改造这两大构造期.5个演化阶段如下:①元古界-中石炭世,小陆壳板块在大洋中的漂移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海相盆地的形成;②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陆壳板块向北的拼合聚敛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的发育;③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板块拼贴以后的构造稳定阶段和陆内沉降控制的湖相沉积盆地的叠加;④晚白垩世-古近纪,受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经受陆内变形,发生埋藏、隆升剥蚀或破碎;⑤新近纪以来,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及其远距离效应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边缘发生前陆挤压和盆山耦合作用.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了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中新生代的构造叠加与改造决定了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关键条件.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漂移在大洋中的古板块上沉积的深水相泥页岩和陆缘海碳酸盐岩层序中,发育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和礁滩相储集层.晚古生代,陆壳板块聚敛并上升成陆,克拉通盆地内部的古隆起成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储集的良好空间,同时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煤系地层形成了区域性的封盖层.中新生代的构造稳定性决定了古生代海相盆地的保存条件.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盆地改造程度低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其中古油气藏容易保存,例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都是有利于海相油气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以生烃动力学对海相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 对气液态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标定.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动力学参数作为参照指标, 用动力学方法外推到地质实际中.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 海相碳酸盐岩热解生成气态烃的主要温度为150℃~220℃ (Easy%Ro介于1.0%~3.0%), 液态烃的生成温度主要为100℃~170℃(Easy%Ro介于0.5%~1.5%). 通过该研究可以建立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生烃动力学演化的参照系, 进而能够对中国成熟度较高的其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作出相对合理的评价, 从而为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定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为加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才能  陶士振 《科学通报》2007,52(A01):32-39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带类型多样、形成时间和埋深跨度大、成岩演化复杂、非均质性和孔洞缝发育的影响因素多,其沉积、成岩和成藏的复杂性造成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分布和富集的特殊性.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并不严格受二级构造带的控制,多数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主要受沉积成岩作用及其有利相带的控制,油气藏类型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通过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的广泛调研,认为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7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控制.本研究对碳酸盐岩成藏规律的认识和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成藏与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伟林  钟锴  李友川  徐强  房殿勇 《科学通报》2012,(20):1833-1841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海相烃源岩也有生烃贡献,并可能成为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深水-超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东部来自珠江物源的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目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主要勘探领域,来自深水区西部的红河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可能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并已得到了该盆地深水钻探的初步验证;深水区大中型构造圈闭是当前深水勘探的首选目标,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是今后深水勘探的潜在领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推动南海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动我国深水相关产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PVTsim模拟软件,对不同储层流体包裹体成分与GOR(油气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中发育三期石油包裹体,石炭系与三叠系储层中发育两类石油包裹体;奥陶系储层中的三期石油包裹体与石炭系及三叠系储层类型1石油包裹体成分相似,为正常原油聚集条件下形成,而石炭系、三叠系储层类型2石油包裹体具有较高的GOR与C1值,油质较轻.结合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认为轮南低隆起现今油气藏主成藏期有两期,一期是正常原油,另一期是轻质油,均发生在晚第三纪;轻质油充注来源于东南部,具有东南强,西北弱,下部强,上部弱的特点;油气藏的多期充注及保存条件造成的油气散失是轮南低隆起油气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盆地为例,从海相层系的后期叠加样式、埋藏历史、构造变形演化出发,阐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海相烃源岩埋藏史可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指出不同埋藏类型油气生成、成藏与现今烃类相态有差异.海相层系构造带演化可分为早正断-晚断褶型、早隆起.晚断褶型、早隆起.晚平缓型、早拗陷.晚冲断型等4种类型.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指出中西部地区“退火”地温场演化与构造沉降耦合以及高.过成熟烃源岩中分散液态烃晚期成气,是海相油气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总结提出深层海相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即早期烃类充注、风化壳储层、深部溶蚀作用以及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总结提出三大类海相油气富集区带,即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古断裂带、高能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2.
下古生界奥陶系Gloeocapsomorpha prisca(G.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在全球范围内是一套重要的油气源岩,所以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是否发育Kukersite型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备受关注.研究通过中等成熟度灰泥丘相沉积源岩干酪根裂解-色谱-质谱分析,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地层中存在典型Kukersite型烃源岩,裂解产物表现为低含量n-C19链烃,在n-C13~n-C17之间存在明显奇偶优势;以正构长链烷基取代异构体为主的烷基苯系列和烷基噻吩系列;以及特征性的5-正烷基-1,3-苯二酚及其同系物分布等.根据G.prisca繁育的地理环境特征,并结合目前已经揭示的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原油特征和典型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干酪根裂解产物组成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大规模发育G.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发育以宏观底栖藻或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油气多期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烃源岩生烃期、封盖层与圈闭形成期、有机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等技术综合确定了轮南低凸起区有二叠纪、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晚第三纪至第四纪3个成藏期和二叠纪末期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两个油气藏调整期. 综合研究表明, 早海西期形成的奥陶系大型潜山在二叠纪时为源自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的石油沿奥陶系风化壳顶面由南向北侧向充注成藏, 成藏后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改造、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调整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再次充注的复杂过程, 形成了早期重质海相原生油藏和晚期原生轻质油气藏. 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藏则是奥陶系油气藏向上调整与再分配的结果, 其中, 三叠至侏罗系油气藏的形成受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向北掀斜的影响, 源自不同烃源岩层系的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 进入三叠系底部不整合面继而由北向南侧向运移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下古生界奥陶系Gloeocapsomorpha prisca (G. 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在全球范围内是一套重要的油气源岩,所以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是否发育Kukersite型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备受关注. 研究通过中等成熟度灰泥丘相沉积源岩干酪根裂解-色谱-质谱分析,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地层中存在典型Kukersite型烃源岩,裂解产物表现为低含量>n-C19链烃,在n-C13~n-C17之间存在明显奇偶优势;以正构长链烷基取代异构体为主的烷基苯系列和烷基噻吩系列;以及特征性的5-正烷基-1,3-苯二酚及其同系物分布等. 根据G. prisca繁育的地理环境特征,并结合目前已经揭示的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原油特征和典型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干酪根裂解产物组成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层中大规模发育G. prisca富集的Kukersite型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发育以宏观底栖藻或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王招明 《科学通报》2004,49(Z1):1-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源问题争论已久,争论的焦点是盆地内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资源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文中对前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进行了总结,并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研究中的有关核心问题,如对比参数的选择、成熟作用及物理分异作用对油源对比参数的影响、有关对比参数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应用那些受成熟度、物理分异效应等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引起的歧义可能较大,只有那些地球化学意义明确、受成熟度影响小、次生变化过程中变化小的参数才是有效的油源对比参数.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包括了这两套烃源岩贡献,广泛存在混源油,发现有来源于寒武系的原油.建议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成因的进一步研究应优化油源对比参数,采用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具有分区性特点.位于盆地西部的塔中隆起西部井下岩石及原油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体通过深大断裂及火山活动进入盆地内,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溶蚀和交代,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结构发生改变而使其储集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塔中隆起西部地区沿大断裂及火山活动区发现的萤石矿带是深部流体作用的产物,是塔中45井油田的主要储集层类型.热液白云岩化使英买7井碳酸盐岩储层得到明显改善.深部流体的来源及其活动范围与盆地内深大断裂以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发育区可以作为寻找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的指针.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的基本特点是大型断裂及火山通道附近聚集、火山活动之后晚期成藏、受岩性物性控制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现的和田河气田、轮古东气田、塔中气田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气源来自寒武系烃源岩.模拟实验表明,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晚期裂解成气,是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成因.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通过两种方式聚集成藏,一种是在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上一次成藏,形成和田河典型的干气气藏气田;另一种是在轮南和塔中继承性隆起带上形成的凝析气藏,通过裂解气与原油的混合模拟实验证实,是由于这些隆起带上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原油聚集,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古油藏充注混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松辽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年代研究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才能  陶士振  张有瑜 《科学通报》2007,52(19):2319-2329
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的形成时间、演化特征和油气充注时间认识不清, 一直没有公认的统一结论. 文中对扶新隆起扶余油层岩性地层油气藏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研究. 在伊利石矿物分离提纯、X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检测的基础上, 进行了同位素测试和年龄的计算分析. 在松辽南部“六史”演化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剖析了松辽南部扶新隆起的构造-沉积-成藏演化特征, 认为盆地南部整个中央坳陷区油气演化和成藏的地质背景相似, 其中的长岭凹陷和扶新隆起是在青一段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后和扶余油层主成藏期后才发生明显的“隆-凹”分异, 即油气成藏发生于扶新隆起大规模隆升之前. 油藏具有上生下储、本地供源、垂向运移的特征, 澄清了以往油源主要来自长岭凹陷侧向运移的地质认识. 根据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 结合流体包裹体方法, 确定了扶新隆起扶余油层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充注的完整历史过程. 这一认识有助于正确评价扶新隆起和长岭凹陷及外围地区的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 研究表明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和流体包裹体两种技术方法的结合是追溯油气充注历史、确定油藏年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有孔虫古生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兰英 《科学通报》1982,27(15):938-938
有孔虫化石不单是划分地层时代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反映古沉积环境的敏感生物,是海相及海陆过渡相的良好标志。目前世界上很多油田证明,古代浅海及海陆过渡带是油气形成的极好环境。因此,研究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有孔虫的古生态,对于勘探该地区这一时期的石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成藏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气源对比研究, 认为该区气藏的主要气源岩为寒武系烃源岩. 在烃源岩演化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区气藏储层沥青薄片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 认为气藏主要有3个形成期. 第1期为晚加里东期, 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层以液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聚集, 成藏后由于地壳抬升, 该油藏被破坏; 第2期为晚海西期,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凝析气阶段, 由于断裂活动切穿至二叠系, 烃类以液相形式进入奥陶系储层, 可能圈闭条件不好, 没有大规模成藏; 第3期为喜山期, 由于挤压应力的作用, 和田河气田两侧断裂活动剧烈, 形成现今的断垒构造,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干气阶段, 烃类以气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和石炭系储层, 形成现今的大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