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试图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以诗人兼翻译家刘半农为个案,追寻他的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文章重点通过刘半农的译诗经历,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进而讨论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新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心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60-160,162
<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4.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5.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6.
张楠 《科技信息》2013,(16):172-172
文学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而诗的语言则是精华中的精华。诗歌翻译需要把精华转换成精华,要求译者既能充分领悟原诗的语言,音韵和意境,又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驾驭目标语。因此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原诗在源语言方面体现的美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托马斯.纳什的《春》及李云启的译本为例,分析了英诗汉译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韵、意象及形式上的美学再植。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霍译本《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选取回目中的典型译例,从音韵、形式、意境三方面,分析霍译是如何再现原文回目的美感要素。  相似文献   

8.
范仲英教授的<实用翻译教程>是一本颇有影响的翻译教材,但遗憾的是,该书提供的不少翻译实例却体现不出作者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从而影响了理论的说服力.本文对其中翻译实例分析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总结,从误解原文、可接受性、相似性、修辞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教程中的部分译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的一首名诗,也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一首诗.在众多译本之中,黄新渠的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体特点.因此,本文从韵律、节奏、文化因素及句子层面等分析一下黄新渠的译诗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目前,影响许多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技术、营销、管理、观念、战略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鉴于企业的情况不同,从企业的共性出发,研究了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因素的阶层性,并提出了诸多影响因素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佘波  程兵兵 《科技信息》2011,(23):I0263-I0264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家庭成员称谓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汉语中家庭成员称谓比英语要复杂,因为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称谓深深根植于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理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构成了深远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赋予此说具有不同意义,探讨"天人合一"理论、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萌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102-103
辽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文化,受汉文化影响,非常重视绘画艺术。因此,辽代画家辈出,作品丰富。辽代绘画在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受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审美特点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同于汉族艺术的新的艺术现象和美学特征,体现出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庞倩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1):68-69,67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迥异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促成了语言结构上的不同。本文以汉译英中产生的中式英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类归纳,解析出该语言形式背后的英汉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农业之间存在着长久而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直到现代的都市农业,文化对农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如此深切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并形成中西方不同的都市农业形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分析文化的基本特质,并从这四个层次分析文化影响下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层次文化影响下,中西方都市农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都市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兆贵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103-105,109
“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宣传自己的民族复兴理论。其中,抗战民族复兴的各种理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思潮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庞德名诗In a Station of the M etro译文版本颇多,结合意象派创作原则,庞德的美学追求及汉字汉诗对他的影响,这些译文似乎有待重新思考。对比原作与译文,发现原诗现代感强,汉译比较传统;原文简洁,汉译稍显冗长;原文参差,汉译整齐,原文为典型的自由诗,汉译均强调押韵等等差异。作者尝试运用文体学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新的译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入绘画理论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融合了道教儒教的文化艺术理念,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形成了具有意象神秘主义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及其衍生的具象唯物精神,则根深蒂固地渗透进西方美术理论体系中。中西方绘画理论体系走上了意象神秘主义与具象唯物精神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宗教对其精神内涵的影响和形成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纵观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子》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方法论和艺术论诸方面来观照《老子》思想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