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郁 《科技信息》2011,(13):341-342
近几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建筑物的抗震减灾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建筑与传统抗震建筑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技术关键—基础隔震层和隔震装置。结合近20多年来隔震结构建筑成功运用的实例,凸显出了隔震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基础隔震技术的经济性,对未来隔震结构建筑的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指出了新型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详细地阐述了隔震和减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常用的隔震、减震装置,以推广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相当部分的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已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实际使用要求,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文章分析了既有建筑防震减灾加固思路,研究了增强自身整体性加固法、外包加强构件加固法、增设构件加固法、替换构件加固法等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技术的原理和隔震层设置的原则,最后对不同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措施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技术具有施工便捷、对原建筑影响小、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工期短、工程造价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高层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通则及规范,以及国内学者对于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的研究,依据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结合高层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适合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设防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功能分类、性态目标及抗震设计类别;将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性态分为五个水准:充分运行、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接近倒塌;最后将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设防目标进行量化,为高层隔震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被动控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并说明了隔震结构区别于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的特点,最后提出隔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叠层橡胶支座抗震是结构抗震技术中的新兴技术,是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隔离”,来延长隔震结构的系统周期,消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文章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了隔震支座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建筑隔震技术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减震控制技术。它彻底克服了传统抗震结构"硬碰硬"式抗震设计方法的不足,采用"软化"结构,"以柔克刚"的方式通过在结构底部设置建筑隔震层来避免、限制和吸收传入结构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工程抗震技术的演变发展过程,系统总结评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产生、隔震原理及计算理论,分析讨论了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指出了当前基础隔震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首先比较了现行的几种保证连续梁桥顺桥向抗震安全的减隔震措施,然后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新近开发的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抗震机理和构造特点,接着简要介绍、分析了对该支座进行的抗震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最后通过对一个11跨连续梁桥算例的抗震分析,表明这种减隔震支座非常适用于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10.
黄小健  赵歆冬  马辉 《甘肃科技》2011,27(11):119-121
层间隔震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隔震形式,是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控制的一种减震技术.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利用ANSYS软件建立其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频率;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得出有关层间位移、加速度及剪力.结果表明:与抗震结构相比,层间隔震结构的频率减小,周期增大;各楼层的加速度幅值减小...  相似文献   

11.
隔震技术是被动控制技术一个分支,是一项新兴的抗震技术.本文主要提出隔震支座的不同的布置方案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隔震结构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出了选择隔震结构的准则,为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有隔震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震支座,较少考虑上部结构力学特性对整个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符合规范要求的隔震RC框架结构,并依次增大柱尺寸,据此研究柱尺寸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SAP2000对四个隔震模型分别使用倒三角加载模式和均匀分布加载模式进行推覆分析,并使用能力谱法评估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本模型在相同顶点位移条件下,隔震结构承受的剪力更小,因而抗震性能比普通结构更佳。另外,通过分析隔震结构塑性铰及层间位移变化,发现增大柱尺寸可使隔震结构破坏减轻,从而改善隔震结构尤其是结构首层的抗震性能;但随着柱尺寸递增,层间位移减小幅度递减,即抗震性能改善效果减弱。最佳方案是,在柱尺寸600 mm基础上增加10%,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工程结构防震减震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建筑结构的防震包括抗震设计和减隔震技术,介绍了建筑结构隔震体系和常用的隔震元件——橡胶支座,以及消能减震设计原理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有隔震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震支座,较少考虑上部结构力学特性对整个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了符合规范要求的隔震RC框架结构并依次增大柱尺寸,研究柱尺寸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SAP2000对四个隔震模型分别使用倒三角加载模式和均匀分布加载模式进行Pushover分析,并使用能力谱法评估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顶点位移时,隔震结构承受的剪力更小,因而抗震性能比普通结构更优越;通过分析隔震结构塑性铰开展及层间位移变化情况,增大柱尺寸使隔震结构破坏减轻,改善了隔震结构尤其是结构首层的抗震性能;随着柱尺寸越来越大,层间位移减小幅度递减,即抗震性能改善效果减弱。因此,柱尺寸600mm基础上增加10%的方案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探讨了建筑物的隔震技术,并从设计,施工等方面介绍了隔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本文回顾了传统抗震设计思想,简要介绍了隔震结构;主要从自振周期、阻尼比、滤波、传递率、动力放大系数和能量角度阐述了隔震机理;简单介绍了隔震的规范设计方法及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列举了我国的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7.
以对比欧洲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方式,就欧洲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范围、基本要求、依照标准、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延性与隔震设计方法等方面作简单介绍.对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规范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延性与隔震设计方法应是桥梁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秦慧  张润钢 《科技信息》2010,(3):295-295,330
隔震技术在桥梁上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桥梁体系的抗震性能.目前隔震技术在桥梁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隔震装置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桥梁的隔震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桥梁隔震技术的基本理论,并参考先关文献资料总结和阐述了桥梁隔震设计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因为地震我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今人们对结构的安全性更加重视,因此,更安全可靠的抗震技术也成为抗震研究的重点。针对钢筋混凝土(RC)结构在遭受外力作用时的结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考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隔震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对非隔震的RC框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找出结构薄弱层,再将隔震支座分别安装在结构基础层、薄弱层以及结构顶层并对各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对比隔震支座的位置对结构前六个振型的周期、频率的影响,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对大多数情况下的RC框架结构,建议采用基础隔震方案。  相似文献   

20.
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隔震结构的另一种形式——滑移隔震技术;通过实例分析计算,比较了隔震滑移结构与传统结构的抗震性能,讨论了不同摩擦系数作用下对隔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