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分析了目前建筑基坑工程广泛采用的桩锚支护加降水结构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或污染环境及影响后续地下工程等问题,提出了采用水泥土防渗桩墙插型钢与可回收锚索的绿色施工技术,并进行了水泥土浆材的实验研究,以及水泥土桩的施工工艺与防渗桩墙布置形式、型钢及其插拔工艺和可回收新型锚索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可回收基坑支护体系在回收过程中基坑和地下室结构所受的土压力和变形特性,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基坑桩锚回收体系模型,采用硬化土小应变模型模拟基坑周围土体,通过9个施工步序模拟桩锚回收的过程.结果表明:锚杆回收过程中,支护桩坑内位移增大,所受的土压力减小至接近主动土压力;钢管桩回收后,地下室外墙所受的土压力...  相似文献   

3.
以既有建筑增层开挖为研究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建立地下空间向下增层既有-新增双层排桩支护结构模型,对地下空间向下增层过程中既有-新增双层排桩支护结构的工作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冠梁对既有-新增双层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的影响。研究表明,有冠梁约束时既有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曲线比无冠梁约束时更平缓,增设冠梁能够明显减少空间效应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增设冠梁后,前后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差由10.43 mm减少为0.06 mm,有效提高了前后排桩的整体性;既有支护桩桩顶增设冠梁后,既有支护桩桩身弯矩明显增大,而新增支护桩桩身弯矩变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小深基坑开挖对毗邻建筑及基坑底的影响,以兰州市某地下车库基坑开挖、支护及降水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毗邻建筑情况进行了方案设计和论证,采用排桩+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确保施工过程中排桩+预应力锚索质量,经工程实践,基坑开挖未对毗邻建筑沉降和倾斜造成影响,该支护技术满足深基坑整体稳定性和坑底抗隆起性能。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8):1270-1273
通过某基坑工程实例,分析了冠梁水平侧向刚度对桩锚支护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桩身最大剪力、第二道和第三道锚索轴力对冠梁水平侧向刚度不敏感,而桩身位移、桩身弯矩和第一道锚索轴力等对冠梁水平侧向刚度较敏感,其中第一道锚索轴力最敏感,其次为桩身弯矩和桩身位移.提升第一道锚索位置将显著降低桩身位移和弯矩及第一道锚索轴力对冠梁水平侧向刚度的敏感性.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对基坑工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杏锦路站基坑支护工程为案例,运用有限元和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基坑开挖坑底回弹的规律和不对称开挖对地铁工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离基坑边越远、开挖越深,坑底土体回弹越明显;土体不对称开挖产生土体偏压,桩前塑性区范围与基坑开挖深度成正比,且在土体偏压一侧比另一侧明显.为保护地铁工程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可采用排桩+预应力锚索结合排桩+内支撑支护方案,解决基坑整体稳定性和变形控制问题;可采用土方分层分段分块、均匀、对称的开挖方案,减少土体偏压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昆明银杏金川花园基坑周边条件较复杂,开挖深度在12.9~14.6 m,需支护长度496.5 m。施工中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支护方案,以土钉支护、冠梁、腰梁、钻孔桩加锚索支护及锚喷网和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及摆喷桩等形成止水帷幕进行综合支护。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实测值为24.67 mm,桩顶及土体水平位移15 mm,均小于允许值。  相似文献   

8.
吕娇娇 《科技资讯》2015,13(4):51-52
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伸线洪泥河桥站为地下两层框架结构,主体结构基坑宽20.7m,基坑深约16m。该场地站址及周边为农田和鱼塘,上部地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存在淤泥质土等软弱地层。车站基坑施工可采取两种支护结构形式,第一种为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形式,第二种为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支护结构形式。该文对这两种基坑支护形式从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地条件下地下连续墙的支护形式从技术、经济两方面均优于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支护结构形式,因此该车站基坑最终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支护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10):1672-1677
基坑开挖以及基坑支护是目前基坑工程中需迫切解决的工程难题,当前多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常用支护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模型,对西安某基坑工程的排桩+锚杆和连续墙支护等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锚杆+排桩支护作用下,桩基的整体位移较大,单根桩身弯曲变形较小;内支撑连续墙支护的情况下,桩基的整体位移较小,没有明显的弯曲变形但出现倾斜现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最终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连续墙(排桩)加内支撑的支护方案,或直接采用地下施工结构的"逆作法"施工方案.该支护体系能够提供主动的支护力,有效阻挡土体的侧向位移,将基坑开挖导致对周围的影响效应减至最小.通过对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模拟分析,对实际工程以及类似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肋梁-桩-锚支护结构有别于传统桩锚支护结构,前者在传统排桩上增设了竖向肋梁。为解决肋梁桩锚支护结构中锚索拉力计算问题,以变形协调理论为基础,根据肋梁、桩和锚索这3种支护结构在共点时水平位移相等,构建肋梁-桩-锚索共同支护作用下锚索拉力计算理论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深基坑工程的锚索拉力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模型求解得到的锚索拉力小于传统桩锚支护结构锚索拉力,与工程实际结果更加接近;由于有肋梁存在,支护结构整体刚度提高,支护结构的受力分布更加合理,锚索内力更小,节约了工程造价,同时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在电子废弃物方面所采取的立法措施及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报废汽车的回收问题也接踵而至,目前这一行业还未形成有效的模式,处于无序状态,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可以借鉴国外报废汽车回收的成功经验,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概述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现状、来源和回收途径,分析与评价目前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的设计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未来趋势进行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4.
沥青再生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健 《山西科技》2009,(2):96-97
随着公路养护技术的发展,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由于其特有的环境保护的效应日益受到重视。文章结合某国道改建项目中厂拌冷再生试验路铺筑,提出沥青再生技术设计及施工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为类似项目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Now, a rapidly growing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has stimulated many new activities in the in dustrialized world for coping with urg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reated by the steadily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Increasingly stringent r egulations and widely expressed public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posing solid waste generated from industrial and consumable pr oducts. How to efficiently recycle and tackle this p...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将回收的旧沥青混合料破碎、筛分后作为集料使用。其中的沥青未得到利用,造成了大量沥青资源的浪费。回收沥青混合料的常温乳化再生技术能充分利用回收混合料中的老化沥青,降低新添加沥青的用量,提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节约大量宝贵的沥青资源,降低材料成本,节约工程投资。为实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建设模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环境意识的电冰箱回收性能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电产品的淘汰废弃速度不断加快 ,如何有效地回收和处理这些家电产品 ,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主要热点之一。该文在阐述了电冰箱现有的回收处理方法和回收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评价电冰箱回收性能的指标体系 ,利用成本 -收益模型分析了电冰箱回收过程的经济特性 ;讨论了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冰箱回收性能进行评价的过程 ,同时给出了评价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行业的空前发展,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如何合理的利用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有必要积极拓展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途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孝感学院学报》2012,32(1):116-120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资源梯次循环利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目标。武汉市目前资源循环利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有利于资源梯次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信息平台联系机制、投融资市场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应用,在新郑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采用该技术对沥青路面进行维修。通过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检测,分析旧沥青路面混合料中沥青结合料和集料的性能衰减,并通过不同掺量的性能试验,确定合理的再生剂和新沥青结合料掺量,使沥青性能得到有效再生。通过添加新集料对旧沥青混合料中的集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使集料级配得到有效恢复。工程实践表明,旧沥青混合料经过掺加再生剂和新沥青及新集料后形成再生沥青混合料,其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