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山西晋中市为例,通过对黄土高原农村饮水困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认为加强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监督制度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文章就造成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农村饮水的需要,配合农村饮水(消防)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建设,在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目标,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上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强化工程建后管理.  相似文献   

4.
明代军屯历来以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著称于世.其主要地区"九边"中的大同、延绥、宁夏、太原、同原五镇处于黄土高原地区,这里屯垦活动的大规模开展加剧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态势.黄土高原以土壤色黄而得名,但历史早期这里曾是一片绿色,其时原始森林遍布于山峦丘阜和低地平川,中间还夹杂着若干草原.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的有效性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李勇 《科学通报》1992,37(4):366-366
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陡坡上积极建造人工植被,“拦蓄水分,就地入渗”,是提高土壤渗透能力,防治土壤侵蚀的关键措施。迄今,有关植被地上部分对土壤渗透力的影响研究甚多,但涉及地下部分根系强化土壤渗透作用的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以定量描述植物根系强化土壤剖面各层次渗透力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建立根系强化土壤渗透力有效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在水土保持优良草树种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研究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90,35(3):220-220
风是地球系统中大气子系统的一个基本因子,是地球系统质量和能量的全球性传输营力之一。新生代深海沉积物中风尘组分的粒度和通量记录了过去输送粉尘的大气环流的强度和风尘源区的干燥度。黄土高原风成黄土的形成亦即粉尘的产生、搬运、沉积和后生变化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较大空间尺度的风场的强度和气候状况。黄土这一风成粉尘的粒度分布指  相似文献   

8.
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90,35(7):529-529
黄土高原的近代褐土属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褐土型古土壤和黑垆土的微形态特征及所保存的生物遗存,指示了干湿季节分明和高温与多雨季节相一致的季风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古土壤和黄土交替出现的变化序列记录了过去夏季风(东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分析了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状况认识差异的可能因素, 对全新世不同地貌单元古植被记录做了初步分析, 认为黄土高原的古植被并没有严格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布, 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别, 全新世以来有厚层黄土分布的塬面上从来没有稳定的大面积的森林生长; 但在黄土高原南部沟谷和基岩山地全新世气候温暖期森林(疏林)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育. 在黄土高原外围一些局地的植被群落, 更多的受到地形及地下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最近800ka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林本海  刘荣谟 《科学通报》1992,37(18):1691-1693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建设与功能布局的规划与构想,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给排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市政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给排水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其为根本出发点,力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给排水设计方案,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太原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展中水回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推广中水回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镇文化站对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要构筑现代化乡镇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以保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层面,确保乡镇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形、气候条件,论述了在黄土隧道群施工中做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具体做法,对相关工程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坡地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资料的分析,认为区分导致该区草灌坡地不同产流方式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40~1.45mm/min,裸露坡耕地产沙强度产生明显变化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50~1.53mm/min。同时讨论了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沙规律,给出了其相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通过改变坡面产水产沙规律,对减少坡面侵蚀产沙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通化县农村饮用水源进行调查,了解了污染现状,分析了污染的原因,并提出通化县农村水源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 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根据NOAA/AVHR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的计算结果,过去30 年间(1982-2011 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总体上升态势, 植被总体变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强,占全国增加碳汇的10%左右。气候条件的变化是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因子,退牧还草等大型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也比较显著。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同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植被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生态更为脆弱的藏北高原、西藏“一江两河”和三江源的部分地区,尤其是藏北高原西部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草地退化,其原因是气候变暖变干叠加人类活动(如超载放牧等)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应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长期监测系统与平台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和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关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建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独特而敏感的生态系统,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青藏高原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区生态功能及区域问题也不尽相同,生态建设亟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本文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脆弱程度、变化趋势及面临风险等特征,辨识出阿里西部、那曲中南部、三江源地区和三江并流区等4 个生态建设的关键区;并在分析各区环境和生态特征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措施与建议,对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