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帛文献的大批出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为真正“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学术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进一步丰富了王国维以来的史学方法。这些,都给予我们的多学科研究和大学文科教学以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衡百国际广场建设项目为载体,进行深基坑栈桥出土技术研究。衡百国际广场地处城市中心区,场地极其狭小,周边管线错综复杂,三面环楼,一面环路,距坑边距离较小,对变形较为敏感。针对项目特点开展“狭窄场地栈桥施工平台技术研究”,实践取得“一桥一岛两坡道”出土施工方法,解决了狭窄场地内出土行车路线,拓宽了出土面,提高了出土效率,缩短了工期。同时出土期间,基坑周边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杨杰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27-31
目前年代可考的出土端砚均在中、晚唐及其之后。结合文献记载和古人诗文考察,端砚始于唐代前期的观点比较接近事实。端砚多出土于砖室墓,且相当一部分有墓志,可确知墓主及纪年,说明当时使用端砚者一般为中、上层人士。出土端砚的地点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出土端砚显现出样式由少到多、由实用到用赏结合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人们以为宁乡出土青铜器的历史是从四羊方尊开始的,实际上宁乡出土青铜器历史至少可早至康熙九年(1670)。据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前宁乡出土的青铜器有十五件,其中晚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六件,除1938年黄材出土的四羊方尊外,还有道光十六年(1836)朱石桥出土的三件铜钟、道光二十四年(1844)沩山出土的周觚棱壶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公桥出土的“父乙”窝纹。  相似文献   

5.
陈良武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4):75-78,84
道家研究史上留有许多疑问,大量出土道家文献为学界解决这些疑问提供了新的材料,也激起了学界对相关疑问的再次追问与探究。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出土道家文献可以帮助鉴别传世道家文献的真伪,确立其时代坐标,甚至恢复《鹖冠子》、《文子》等道家文献的真实历史身份;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出土道家文献拓宽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对解决诸如道家(尤其是老、庄)的思想资源、早期道儒关系、道家的宇宙生成论等重要问题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6.
兰田窑古窑址是景德镇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的窑址之一,出土了大量整器、残片.从出土情况来看,大部分兰田窑瓷器受埋藏环境的侵蚀较为严重,存在残缺不全、盐类侵蚀以及沉积物沾染等病害,利用EDXRF检测其附着物为硅质沉积物,并用EDTA二钠盐和NaOH的混合溶液对其进行了清洗等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中国出土陶瓷器的保护处理提供参考和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地区出土的17面铜镜作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把铜镜按照形制和花纹分为四类,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伴随出土物,探讨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金属器进行实验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早期金属技术的特征,为全面认识吐鲁番史前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出土青铜器的锈蚀因素及其防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出土后青铜器的腐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考察了青铜粉状锈(即青铜病)的生成条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了存放出土青铜器的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与青铜病产生的关系,并指出存放温度的增加对青铜粉状锈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对于青铜病的防治,阐述了青铜器的除锈方法和保护措施。并介绍了有关清除青铜粉状锈的一些新方法,进而对出土青铜器的保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北京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来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测试了10个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化学组成,并和浙江南宋时期龙泉大窑青瓷、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数据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南宋龙泉大窑区,少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浙江龙泉其他窑区.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胎、釉料来源和南宋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先后出土汉晋时期钱币二十多处(见表).出土分布北到洱源,西至腾冲,南到越南东山,东到昭通、曲靖.出土地点多为开发较早的平坝区.当时这些地区多数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具备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用货币的条件.这些地方出土钱币的种类有:  相似文献   

12.
简帛文献中常用词的新搭配对词语演变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新词的语源、产生过程、代替旧词的过程,帮助我们认识新义位的产生时间及衍生过程,帮助我们认识词汇的语用演变。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儒学重镇,其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在长期不同角度的研读中既有一致又有争议。最近出土的简帛对孟子思想的研读有重要推进,它既使部分共识得以深化、又使部分争议得以澄清,了解出土简帛对于全面而深刻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西段上的咽喉要道,因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地缘条件而保存了珍贵的历史遗迹。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该地出土了一大批地下文书,其中有异域的胡语文书,也有中原的汉文典籍。从这些出土文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时期其对外来文明与中原文明的接受情况,其中,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原地区在此地的历史沿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之前对西汉张汤墓考古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汉代墓葬考古出土的相关文物,认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陶鱼的功能应为洁身沐浴的工具.另外,通过对张汤墓出土穿带印和其他汉墓铜印的对比,明确了秦汉时期双面穿带印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指出张汤墓出土的星云纹镜,是汉代星云纹镜分期演变的重要补充,并判断星云纹镜至迟在汉武帝初年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6.
云南祥云县红土坡石棺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制作精美,类型丰富,堪称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研究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对20世纪80年代两次发掘祥云红土坡石棺墓所出土各类铜器(包括剑、矛、钺、斧、锄、动物模型、杖首)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的铜器材质主要是红铜或低锡青铜,含锡量很低是该墓葬群出土铜器的一大特点。这些铜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少数兵器为实用器。个别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已经出现了在合金中加铅的技术。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数器物表面镀锡。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探索洱海区域青铜时代金属技术及其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不少古代汉语教材开始增加出土文献的内容.古代汉语教学因为其难度系数大一直面临着困境,可利用出土文献不断出新的学科特点,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字词意义,梳理字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已有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1954年至2016年间出土算筹信息的梳理,发现三十余批新信息,进而结合文献对这些算筹的数量、形状、材质、用途、时段、地域等进行初步分析,对算筹的形制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绵阳市东郊永兴汉墓出土染色绢的现代检测分析,对其纤维属性、织物组织、染料品种进行了判定,指出其在研究四川蚕桑丝绸史及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引证国内外考古的已有成果,通过对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图案与斯基泰文化现象器物进行比对,列举了青州西辛古墓出土的金环首刀柄纹饰表现的艺术特点与具有草原文化特点的斯基泰文化器物的相同点,以及对青州西辛出土的银豆盒艺术造型所具有的栗特艺术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古青州文化与草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古青州曾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