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更好地监测和掌握深圳围填海区域在填海造地工程结束后的地面沉降情况,通过哨兵-1A影像和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方法研究了深圳围填海区域2016-2019年的地面形变.结果 表明:深圳围填海区域的地面形变速率为-19.85~ 15.60 mm/a,深圳东部宝安区和西部福田区的地面沉降相对稳定,南山区监测到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和年均降雨量的对比分析显示了南山区的地面沉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靠近海岸的形变点目标受降雨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点,与深圳的沉积层厚度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围填海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修建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来将近陆域的天然海域变为陆地,从而拓展陆域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人类活动。选择连云港连岛及其周边为实验区域,利用1985年与2017年的Landsat影像,运用ENVI 5.1遥感软件,得出连云港市连岛地区32年间围填海面积的变化图。研究表明:基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因素的需求,连岛进行了大面积的围填海。  相似文献   

3.
归纳总结了滨海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据此建立围填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的评估方法,并以江苏海门市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为例,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成本替代法、成果参照法等计算方法,计算出海门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值为2 878.3万元/年,单位面积损失为1.87万元/hm~2·年.本研究为计算同类海域围填海生态损失提供参考,计算出的围填海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可为分析围填海工程综合损益提供依据,为围填海形成后的生态恢复与补偿经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岸线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岸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研究广西海岸带区域岸线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合理开发和利用海岸带岸线资源,通过利用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结合水陆边界识别技术及临岸地物类型、结构等信息对广西岸线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进行遥感识别和提取,对岸线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获取了广西不同时期岸线及围填海的空间分布及岸线属性信息。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的岸线分布状况、围填海状况及岸线属性信息,结果表明:广西岸线类型丰富,自然岸线以生物岸线、淤泥质岸线为主;人工岸线以港口、码头、养殖等类型为主,养殖围堤是该区最显著的岸线类型。13年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逐渐增加,岸线总长度增加102.86km,其中岸线变化最大的时期是2005-2010年;广西沿岸13年间围填海面积为66.74km2,围填海主要的增长点是钦州市钦南区及防城港市港口区。港口、码头及工业园区建设是广西岸线及围填海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港口合理布局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监测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对1993年、2002年、2010年和2020年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遥感解译的方式,获得了近30 a来我国渤海区域海岸线的空间位置以及海岸线演变的信息.研究表明,随着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围海与填海等人类活动对渤海区域海岸线的利用率不断提高,除自然岸线相对稳定外...  相似文献   

6.
围海造地是解决土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型围填海工程不仅对海洋生境造成深远影响,围垦区内景观生态格局变化更是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变化.本文选取江苏条子泥垦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15、2018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和环境生态调查等数据,研究垦区内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指数变化,采用面积转移矩阵模型分析驱动因素,进...  相似文献   

7.
刘青  龙士工 《科技信息》2010,(7):163-164
本文提出了一个检测旋转面部图像中眼睛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实时的检测和跟踪发生了各种偏转角度的面部图像。Zemike距用来提取眼睛的旋转不变性特征,支持向量机(SVM)用来将眼与非眼分开。首先,在脸部图像中检测出眼睛的感兴趣区域;接着,计算感兴趣区域的Zemike距;最台,用SVM方法处理感兴趣区域,精确的定位到眼睛。大量的实验表明,新方法对于放缩,平移,头部旋转以及光照条件的改变是鲁棒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动力模型和拉格朗日粒子跟踪法,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渤海湾水交换能力的影响.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统计出大规模围填海之前(2003年前)渤海湾海水的整体半交换时间约为300,d,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大规模围填海之后半交换时间显著增大,达到600,d以上.分析表明,半交换时间增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围填海工程显著影响了渤海湾沿岸的余流场,致使西部水体沿岸南下进入渤海中部的通道受阻.进一步计算了各节点上的驻留时间、曝光时间和返回系数,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影响下渤海湾各处的局部水交换能力及其对渤海湾整体水交换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湾西部、中部和南部沿岸地区对渤海湾整体水交换的贡献小,黄骅港东北部近岸区域对渤海湾整体水交换的贡献较大,且其水交换能力受岸线变化的影响较小;渤海湾湾口的水交换能力受岸线变化影响较大,湾口北部的水交换能力变弱,南部的水交换能力增强;湾内及湾口的余环流对渤海湾的局部及整体水交换能力影响显著,围填海后湾口北部回流对渤海湾整体水交换能力的影响大,南部回流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围填海解决了沿海地区土地不足的问题,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围填海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有效管控围填海活动,2018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卫星遥感具有瞬时、广域的特点,是围填海监测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综述我国围填海卫星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加,广西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围填海是缓解沿海省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方式;围填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环境、生态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广西沿海1949年至今大规模围填海进程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海洋生态环境、自然海岸线、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大规模围填海对广西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并对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出初步的管理方法和对策,为广西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和围填海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影像的深圳湾填海造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7年到2000年24年期间的8个时段的Landsat MSS/TM/ETM 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分析处理软件Erdas Image的支撑下,对深圳湾填海造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深圳湾填海造地规模不大,表现出“小分散”的特点;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出“大成片”的特征,集中分布在后海西岸与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以西的地区.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对外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道路用地等.填海造地还在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朝板块从震旦纪(680Ma)开始分裂为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环渤海地区及海域元古界主要分布在该板块。华北块体为环渤海地区的陆上区,由于燕辽裂陷槽在华北北部展布,主要发育有中元古代地层;渤海海域区分布在胶辽朝块体上,完全缺失中元古代地层。1000Ma芹峪运动后,华北块体主体抬升为陆,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主要分布于东部,而胶辽朝块体却有较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在收集野外露头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地震、测井数据,对全区中、新元古代沉积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特别对争议比较大的海域区作出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13.
机载雷达在对临近陆地的海面目标进行探测时会受到很强的陆地杂波干扰,海面附近的强陆地杂波会导致探测范围内虚警概率升高,严重影响雷达的对海探测性能.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图信息的机载雷达对海探测目标检测算法,所提算法通过载机惯导系统提供的载机姿态及天线指向等信息计算天线波束照射区域的经纬度,并将其与地图数据匹配实现海陆分割,进而剔除陆地虚警,输出海面目标. 基于X波段雷达探测实验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判断目标的海陆位置,通过海陆目标的筛选与剔除,提高机载雷达在陆地杂波较强的情况下对海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分辨率图像下目标所占面积小,检测效果较低、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DCF-ResNet50的深度学习模型检测方法.以行人检测为例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基于局部无关通道特征的预测提议区域,对行人潜在区域粗检测.然后,设计候选区域合并和扩展方法,将合并后的区域用于后面的ResNet-50神经网络.其次,设计了一个合适的ResNet-50网络,用于精确检测该区域.最后将ResNet-50网络的检测结果映射到原始图像中,输出检测结果.为了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清华-戴姆勒数据库平台上对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行人.与主流的算法(包括Faster R-CNN,YOLOv3和SSD)相比,本文方法对行人检测的平均精度分别提高了4.07%、17.79%和31.45%.  相似文献   

15.
基于Mean Shift方法的视频车辆检测与分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Mean Shift方法的视频车辆检测和分割方法.首先将交通场景图像与路面区域所对应的二值掩模图像进行“与”运算以排除无关背景干扰,并对所得的结果图像用Mean Shift聚类方法进行分割以得到原始的分割图像.然后根据区域的面积、分布以及颜色的均匀性和相似性等特征有效过滤出路面区域.进一步基于颜色的不相似度量,将路面区域置“黑”,所有其他区域置“白”,对路面区域图像进行二值化.最后通过特定的后处理过程可把路面区域中所存在的动、静态车辆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面运动载体所获得的可见光序列图像及图像自身特点,提出了一种既适应于海天背景下的小目标而又适应于海岸背景下的大目标的目标快速自动检测方法.首先,量化子图像的区域复杂度以及单元区域上、下邻域的灰度差异,以预测并定位海界限区域,摒弃不含海界限区域的图像;采用周围纹理抑制方法改进的Canny算子提取海界限区域的主要轮廓,并进行Hough变换而提取海天线或海岸线;依据海界线上的灰度环境判断背景,在划定线附近的局部区域,凭借该区域内海面灰度的平缓特性而对其进行聚类提取目标;分析剩余海面灰度的统计特征,求取属于海面区域的灰度范围,快速区分海面区域和非海面区域;最后,进行后续处理,以剔除伪目标并标记真实目标.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单帧图像的平均耗时在100 ms以内,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现有车道线检测方法在弯曲道路上识别准确率较差及Hough检测方法耗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搜索框及K-means聚类的三车道检测算法。首先,根据逆透视变换(IPM)将感兴趣区域内部转化成鸟瞰图的形式,利用大津法(OTSU)将单帧图像分成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区域,然后,在图像底部规定区域内进行直方图分析,得到车道线基准点建立初始搜索框,并在其内部使用K-means算法聚类得到车道线候选点,根据建立的车道线直线模型迭代生成搜索框;最后,将得到的车道线候选点根据贝塞尔曲线对其进行拟合得到检测车道线。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很好地检测车道线弯曲部分,算法单帧处理时间达到30 ms,在包含障碍干扰的路况下识别准确率为90. 1%。  相似文献   

18.
复杂背景图像中彩色人脸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在复杂背景的图像中自动检测彩色人脸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YCrCb和HSV色彩空间进行肤色和非肤色的分割,对检测到的肤色像素在CrCb空间中进行聚类,在每一聚类中心应用形态学算子除去一些较小的背景区域,然后进行区域合并形成候选人脸区域.在候选人脸区域内应用重复阈值法得到候选眼睛对,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复杂背景的图像中检测人脸的正确率为90%.  相似文献   

19.
Small or smooth cloned regions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 in image copy-move forgery (CMF) detection. Aiming at this problem, an effective method based on image segmentation and swarm intelligent (SI)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segments image into small nonoverlapping blocks. A calculation of smooth degree is given for each block. Test image is segmented into independent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smooth degree. SI algorithm is applied in finding the optimal detection parameters for each layer. These parameters are used to detect each layer by scale invariant features transform (SIFT)-based scheme, which can locate a mass of keypoi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hich is effective to identify the CMF image with small or smooth cloned region.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在反射光较强的条件下基于多背景模型的海面运动目标检测方法.使用基于统计模型的变化检测方法将被监控场景区分为海浪波动显著的背景区域和海浪波动不显著的背景区域;对这两种区域中的像素点分别以Weibull分布模型和Gauss分布模型建立背景模型;使用建立的背景模型检测海面的运动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在海面反射光较强且波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用该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到海面的运动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