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至上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也是建党百年重大历史经验的实践总结。人民至上原则是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产生的,具有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以人民为中心”到“人民至上”的话语表达,更加凸显人本理念与人民主体性地位的法治价值。在具体路径上,需扩大立法的直接民主范围、强化司法为民的价值标准、协调严格执法与人民监督的制度衔接,以实现人民至上原则的法治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究竟什么是法治精神,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法治精神是指法治的宗旨或主要意义,是法治所固有的内在品质、品格和品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可以概括为良法至上精神、社会主义宪政精神、公平正义精神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法治已成时代强音。但法治的形成,宪法监督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它本身就蕴涵着法治价值,并且通过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为法治打下基础;将程序性审查与实体性审查结合,使法治从形式走向实质;确认“法的统治”地位,使“法制”走向“法治”等途径来彰显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回顾现行宪法颁布20年及实施过程中的三次修正的历程,提出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贡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成功经验与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建设在“三重转变”、人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虽要面对破旧立新的复杂性,但也容易形成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拨开了迷雾。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法治变革,但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中国固有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和西方化的法治实践的挑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形成以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权利救济途径为路径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法治观由治国之术升华到人治国家相对立的国家形态是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法律地位的至上性,法律内容的正义性;法治主体的人民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过程,经历了近百年漫长坎坷之路,直到今天仍存在着障碍法治进展的诸多因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方法工作,保证法律正义品质;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至上地位;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8.
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使命,其外在目标是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法治公平分配各种利益,法治矫正社会不公,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当代学者叶舒宪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古代文化,用外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三重证据法”的名词或可质疑,但用文化人类学来“破译”古代文化所取得的实绩确实是令人振奋的。若不为名词所限,本着闻一多、郑振铎等前辈学者的开创精神,在当代学者勇于探索的启发下,尽管不采用“三重证据法”的说法,或不限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但沿着文化学的研究路子,应该可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学术大师们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和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优士丁尼罗马法的特点及其产生条件的分析,说明了法律制度建设与诸种社会政治条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罗马法的制订和实施经验对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人和谐,人物和谐,物物和谐是和谐图书馆必须建立的三重和谐。人人和谐是和谐图书馆的核心,人物和谐是关键,物物和谐是基础。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国于2007年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但对于表演者的界定和范围,我国著作权法与国际条约仍有一定的差异。以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为基础,结合日本著作权法对表演者的规定,寻找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在表演者的定义和范围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本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14.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分析入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现状进行论证,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三皇五帝时期即已有了关于刑罚的记载,沿历史发展的脉络可将我国历史中的刑罚结构分为刑罚结构未形成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完成时期。我国形成系统的刑罚结构从西周时起,经历了秦汉、唐宋至明清的变迁,展现出从无序到有序到配置合理的变化,各种刑罚之间衔接合理,主刑与附加刑可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刑罚结构。各个朝代的刑罚结构均是在当时的立法思想和刑法适用原则指导下建构的,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使各类刑罚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重大作用,对我国现代刑罚结构改革以适应逐步减少和废止死刑的替代刑罚结构设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的基本因素,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的表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由技术垄断强化的寡头垄断形式在我国也日益明显,但占据寡头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却是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必须通过自主研发和积极吸收技术外溢等方法力争成为技术垄断者。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我国建筑法律体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德国、英国、美国的建筑法律体系,提出了我国建筑法律体系中目前存在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管理方式上过于依赖政府部门,未能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作用,规范形式上不完整,缺少技术性规范的补充,建筑法律在实践中未能发挥太多的效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贯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的基本理念,即国际性、统一性的立法理念及保障权利、提供服务与打击非法、防范危害双向考量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指出了《护照法》在立法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在有限集上构造三元等价关系的方法,揭示了三元等价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