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桃花扇小札     
一 桃花扇非传奇名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自它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的艺术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可是关于《桃花扇》的主题思想倾向,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些同志认为孔尚任”不是亡明遗民,没有遗民的反清思想,也没有反清的需要”;有些同志认为《桃花扇》算不上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有些同志认为《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等,如果将持上述观点的同志视作一派的话,则另有一派与之针锋相对。他们认为《桃花扇》唱出了深沉的民族血泪仇,写出了民族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安排侯方域、李香君入道,长期以来一直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意见,褒贬不一。本文通过细读文本,结合明末清初的禅悦之风以及孔尚任自己的宦海生涯,探讨了其结局的必然性以及其中所寄寓的孔尚任的深沉历史感与迷惘无奈性。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清代初年,各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洪昇和孔尚任正是在创造性地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写出了一代名著《长生殿》和《桃花扇》。这被誉为清初剧坛的双壁,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若就剧本的结构而论,《长生殿》后半部有些拖沓,而《桃花扇》却通体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中,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孔尚任的反思对象。《桃花扇》通过对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的塑造,不仅表态地呈现出无行人的三个层面,还形象地演示出人变异的动态进程。仗义轻利、轻知重行、人格完事的人是作心中理想的人形象。孔尚任思索人问题时有深刻也有迷茫。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成就最高者首推洪异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二剧分别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和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为情弃责,是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是对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警示,是对明末清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为责弃情是《桃花扇》所标举的爱情新特征。为责弃情,与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存所谓孔尚任《会心录》第六则是完全抄袭清中叶沈德潜于1731年时的《说诗晬语》而成,而此时孔尚任已经离世13年.再参照《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现存的《会心录》体例与四库馆臣描述不符,因此现存《会心录》绝非为孔尚任《会心录》而是伪作。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天津北部的盘山,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15大名山之一。盘山有山、水、林、泉、石构成的自然景色,尤以“五峰”、“八石”、“三盘”称绝,雄伟险峻,婀娜多姿。盘山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作为名山,还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山在唐朝时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鼎胜时期建有72座佛寺,13座古塔,并因之有“东五台”之称。纪晓岚曾写过一首《次韵张晴溪孝廉〈过盘山〉》:“山光春染黛,云气晓生衣。路转千峰合,泉鸣一练飞。”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及王士贞、顾炎武等许多文人都曾经到过盘山。康熙皇帝曾9次光顾盘山,乾隆皇帝游历盘山有28次之多。  相似文献   

11.
勾利军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100-102
张易之、张昌宗是不是武则天的男宠,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肯定引据旧史,否定则认为高龄的武则天已无淫乱能力。借助当代医学与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唐代的社会环境、武则天的身体心理状况、配偶情况等,认为,武则天晚年具有性生活能力,二张是其男宠无疑。  相似文献   

12.
张说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位居清要,工诗能文,对盛唐文学的到来做了文化上的准备,又以其创作开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道路。张说现存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脉络:他早期的诗歌多羁旅行役、留恋山水之诗,情感率真质朴,显示出兴盛的气象,描写细致生动,以巧思丽藻见胜。中期是张说诗歌创作的高峰,题材多样,内容充实,风格清健,引人注目,体现了由初向盛唐过渡的特点。张说后期的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留恋光景之作。张说的诗歌,不仅题材丰富,艺术卓越,而且各体亦工,以其一生的工业所充实的创作实践为盛唐诗人作出了表率,并昭示了盛唐文学的新风貌。他事实上成为盛唐文学的一位开路人。  相似文献   

13.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东荪和张君劢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政权。南京政权解体后,张东荪重新转入报业评说时政,张君劢则继续蹉跎于民国初年的政坛,两人在政治品格上的差异已初露端倪。虽然张东荪和张君劢都反对军阀专制、主张宪政,但是张东荪强调从思想自由入手建设宪政,张君劢则认为宪政制度建构才是宪政道路的核心,这使得他不得不一再向军阀专制妥协。历史已经证明,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宪政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4.
盛唐开元时期,张说、张九龄二相主政期间,诗人王雏曾向二相上书并与之交游,这是盛唐诗坛的一件大事。过去一般只认为王维曾给张九龄上书,并为张九龄所提拔,却不知或否认王维曾给张说上书。从王维作品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史料来看,王维确曾上书张说。  相似文献   

15.
张鋆传略     
张鋆(1891-1977),字伯鋆,平阳县(今属浙江省)鳌江东河村人,出身寒微。少年时聪颖好学,启蒙老师陈仲芸对他期望甚高,资助他进县城平阳县学堂(今平阳县小)学习。1905年张鋆15岁时,与同学三人,相偕东渡日本留学。他立志长大后要为祖国富强而献身。求学的第一志愿是学海军,但未被录取。第二志愿是医学,因他认为医学能增强国民的体质,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也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于是他考取日本慈惠会专门医校,在那里勤奋学习六年,191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该校。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张鋆满怀爱国激情回到祖国。在选择职业时,他选中了生…  相似文献   

16.
"九龄风度"记载着张九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和政治远见;"九龄风度"的内涵包括才华超群、远见卓识、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张九龄以蕴藉、超逸、高雅的文采开山水田园诗文之先河而被推崇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超逸、高雅的文学内涵丰富了"九龄风度"。倡议藉"九龄风度"弘扬客家文化,凝聚世界"客家商",促进韶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学者谭献在学术上既宗仰常州庄氏的今文经学,而又拳拳尊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他主持刊刻的浙江书局补刻本<文史通义>,对章学诚思想在晚清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谭献的学术思想中,"天下无私书,天下无私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主张.通过考察谭献的该学术主张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官师合一"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角度察看章学诚在晚清思想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章学诚对繁琐学风的抨击远承自刘歆,学主于用是两者学术思想的共同基质,但刘歆本于通经致用,而章学诚则是承自浙东学派一系的事功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的张衡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一生在天文、数学、地震学、机械学、绘画等方面都具有杰出的成就。纵观他的科学研究历程,包含了敢于同图谶迷信斗争的精神;具有坚持客观真理,尊重事实,表里如一的实事求是精神;楔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不墨守陈规,敢于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支配下,张衡的一生才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达到“术数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有明确和成熟的文学思想。其要点有三:强调有感而发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注重朴实的文风诗风;以倡导雅颂之声为核心的系统看法。其中,第三点至为明朗、最为重要,它包含了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实现途径,即博览群籍、高谈王霸和浩潮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