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儒学的价值系统驱使社会风俗向善,在传统社会中起着“美俗”的道德功用;但过分地着重人格的道德精神层面而泛道德化的倾向容易培养起道德至上的意识,实际上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决定于儒学的人格理想;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实质上是儒学价值观的历史的落实。3.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的良心,是中国社会人伦价值的倡导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 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培育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社会培育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主要有:学校道德教育注重研读儒家经典,家庭教育注重以训立教,社会教育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个体道德修身目的明确。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有三:一是形成全员育人体系,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力量;二是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保障;三是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实效。  相似文献   

4.
自然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心灵的栖居地和精神家园。旅游文学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负载着儒家的"君子比德"精神、进取精神、忧患精神,这些积极入世精神是中国世世代代人们灵魂的核心。儒家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引导、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全部的生命力量与热情,去直面人生,参与现实,不懈求索,直到心灵世界的诗意栖居。旅游文学应充分展现出儒家对个人在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中作出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进程,是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法律相融合的进程.在这一融合进程中,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于传统法律中,使传统法律成为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进程,是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法律相融合的进程。在这一融合进程中,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于传统法律中,使传统法律成为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自汉以降至清末,儒家法律传统从未遇制度理念的正当性危机,然而近代以来,固有的法律传统和制度体系已不能给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作为帝制正统之儒家法律传统,其思想观念仍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难免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斗争。儒家法律传统在近代的命运嬗变,伴随本能的抗争最终走向解构。儒家法律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与转型之路是坎坷的,其在近代之复杂命运是国人对自身法律文化与思想体系进行现代意义重建的艰难过程,其在近代的困境亦是后人重构制度儒学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儒家传统义利观在中国社会中居主导地位并影响达两千年之久,它的价值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现代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10.
传统语境观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群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8-131
语境对于研究话语的言外之意至关重要。本文对传统的语境观和认知语境分别作了介绍,并对两者的区别进行了讨论,从中得出结论:认知语境开创了语境研究的新阶段,从认知角度去探讨语境,解决了许多传统的语境观无法解答的问题。而认知语境观也有不足,突出表现在其完全否定具体语境的观点上。  相似文献   

11.
自汉定儒学为一尊,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特别是诗人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反映或折射一定的儒家理念。在岑参诗歌创作中,从作品的内容到风格表现出儒家的许多优秀传统,如国家民族至上、积极进取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量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儒家的“君子人格”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征包含仁道理想、独立意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真善美的统一。凝聚为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就是:热爱祖国、不惜献身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历史责任感;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讲求道义、注重整体利益的胸怀;提倡人伦、强调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充实、品德高尚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合理吸取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有益成分,塑造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周易》文学价值的初步阐释,试图阐明《周易》不仅充满哲理,而且富有文学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生命意识、简洁的叙事艺术和萌动的寓言意识。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现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出发,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在不同生死观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也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自从被Gutt引入翻译领域,就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解释力.文学作品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也深受其影响,但同时文学作品富含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又使关联翻译观遇到了挑战,从而使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的关系呈现出既解释又受限的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17.
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权意识中的“人的尊严”观念、权利观念等有相契之处 ,故而以儒学传统为根基亦可建构起现代人权意识。而且 ,发掘、汲取儒学传统资源 ,完善、丰富和发展人权意识 ,将会对人类未来的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个性解放运动在当前是必要的,而且它是一种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运动.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个性因素,如积极的入世精神、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个性解放氛围等,这些对于今天开展个性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特里·伊格尔顿对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批评的洞见颇值得挖掘,尤其是他洞透到了布鲁姆的美国中产阶级男性中心主义的精英身份。而他对布鲁姆的批评谬见则应该被予以批判,分析其背后的非文学因素,深层次的政治偏见立场影响了两人文学经典批评观的和衷共济。至于两人对文学的虔诚与知性就更可以在符号化的消费社会与喧哗的理论之后的当代语境下,共生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学经典批评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论是以汉族文论为主体的多民族文论,只有汉族文论,没有少数民族文论,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中华民族文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具有民族特色,为我国文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论在整个中国文论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从发现和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文论,积极主动的寻求平等的多边主义的文论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