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基于科技协同创新对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后发现: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内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有所下降。针对长三角主体间科技创新合作方式单一、要素流通不畅、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三省一市应通过加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路径等举措,更高水平提升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oran I指数检验发现,长三角区域专利授权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产出,以R&D资本存量为R&D经费投入,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人员投入,分别采用经典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长三角创新生产活动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用传统的OLS模型进行实证是有偏颇的,应采用SEM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进行解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利用2010—2014年的数据,构建科技创新资源评价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资源分布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资源排名由高到低分4个层次;从时间变化来看,深圳逐渐超越广州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存量最多的地区,佛山在2014年超越香港,肇庆的科技创新资源在2013年开始下降,其余城市的排名基本不变或小幅波动;从空间来看,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轴线向外扩散,形成了一条创新走廊;但高存量地区对于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地区,运用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分析了区域创新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区域创新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和高低值集聚特征,并且是由经济基础、政府支持、空间区位、信息技术、科技人才及科研经费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修正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8年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弱北强”的非均衡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长三角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多线程、复杂化的特征,网络整体在2015年之后趋于稳定;个体网络特征方面,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在网络中起到枢纽作用,“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3)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内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板块间的空间网络传导规律具有“梯度”特征。研究结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与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创新趋同研究——基于专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创新最具活力的地区,以专利数据作为区域创新变量,采用趋同理论来检验长三角各地区创新差异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存在σ趋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不存在绝对β趋同,采用稳健的广义矩估计(GMM)一阶差分两步法估计结果显示两者均存在条件β趋同,并且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7.
在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从IP保护政策、综合保护实力、行政保护水平、司法保护水平4个方面入手,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实行区域知识产权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区域共享IP侵权"黑名单"制度、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创新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介绍了拓展创收渠道的方法,提出了提高队伍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去年11月初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会上,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它提出了两省一市将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和资源共享等协作任务,标志着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正式进入施工期。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环境问题治理3个主要的维度,构建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标分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为示范区长远更快更好的发展提出了6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建立政府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环境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建立产业转移利益诱导机制;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机制;加大推进技术进步的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12.
该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2010—2017年的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福利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福利水平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区域间呈现出三极化格局,其区域间差距是影响总体差距的最主要来源; 各类因素对不同水平的城市绿色发展福利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水平城市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促进绿色发展福利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2者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为正; 在高水平城市中,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发展福利水平上升的关键因素,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显著为负,其与社会福利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介绍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有水平和分布状况。根据各城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将16个城市划分为三类,进而识别并分析16个城市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以及三类城市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各自存在的主要个性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量、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和距离衰减等多种方法和模型,量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揭示其供需盈亏关系;根据整体供需空间格局,确定生态源地到生态需求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与价值流转量.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微小,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供需盈余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丘陵,供需赤字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研究年份内,供需平衡区面积减少,供需失衡区面积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供需空间异质性增强;将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总量分别为127.1,272.6亿元.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全球疫情冲击的有效之策,也是基于当前全球化周期性调整新挑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着眼于当前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政策调研、国际比较、产业案例研究等结合的方法,从长三角产业经济所面临的新环境、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链价值流动等角度剖析了当前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优化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分工以及协作共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第6,7次区县尺度常住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人口进一步向浙东北、苏南、浙西南集聚,上海、苏北和苏中地区常住人口比例有所下降;(2)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为5个类型,其中杭州市、苏州市和宁波市为高增长型,上海市为中增长型,常州市、台州市和徐州市为低增长型,泰州市和淮安市为低减少型,盐城市为高减少型;(3)苏北、苏中地区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逐渐减少;(4)长三角常住人口规模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气候变化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脆弱性三要素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气候变化下城市基础设施脆弱性的空间分析框架,并以长三角城市群各地级市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脆弱性三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三类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脆弱性更多地取决于城市单元个体的行政级别、经济水平以及所属行政区域等因素,应将降低基础设施脆弱性的策略体系融入区域一体化政策中。  相似文献   

18.
陈昕  陈涛 《科技与经济》2011,24(4):58-62
选取长三角两省一市1990—2009年共20年的统计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来测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长三角中江苏省经济增长质量较好,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型,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为并重型增长模式,上海还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江苏和浙江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从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率的趋势来看,两省一市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先增长后下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中心地在组织旅游活动、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数据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是分形的,该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四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各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最后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的规模与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