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神经元网络进行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案例设计中的提取、改写操作.另外,将案例设计与专家经验有机地结合,使设计过程更加切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
牛湖山大断面公路隧道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湖山隧道位于惠深高速公路,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隧道,设计拟定开挖方式为双侧壁导坑.为了验证设计的开挖方式是否合理可行,选取隧道右线洞口段一典型横断面,运用FLAC2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且支护后最终的围岩位移、应力以及初期支护内力,确定了双侧壁导坑是适合该类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施工方法,为以后类似的大跨度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图纸终端的公路隧道设计方法,将图形、尺寸标注、文本标注、工程数量表、文字说明和图框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管理.图形、尺寸标注、文本标注封装成基于尺寸驱动的工程图元,工程数量表封装成基于特征的工程表元,文字说明封装成面向对象的注释块元,工程图元、工程表元、注释块元和图框共同组成图纸单元.根据工程特征将图纸单元分组.利用目录树对图纸单元、图纸组,甚至整套图纸(图纸终端)进行管理,由此实现基于图纸终端的公路隧道图纸的设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运用VC++6.0开发同济曙光(GeoFBA)公路隧道图纸设计系统(SETDDM).最后,归纳了基于图纸终端的公路隧道图纸设计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隧道规划和设计阶段要预防可能的病害.危害、进行合理设计;在隧道施工阶段要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法、措施和材料以保证施工质量。在隧道运营阶段要及时检查、发现病害,分析病害成因,采用合理的整治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可靠性是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生命线的观点出发,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先进合理”的设计原则,采用国产工控微机,研制深圳梧桐山公路隧道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了隧道环境、交通和通风机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于1997年6月25日开始投入运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功能扩展组合容易,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膨胀性围岩形成的原因及设计方法,并通过十字垭隧道施工实例,对隧道膨胀性围岩段的预警及处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减少工程损失,可靠的处理措施可以使隧道顺利穿过膨胀性围岩段,可供内似的隧道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7.
隧道路面阻燃多孔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前常用的水泥混凝土隧道路面会出现抗滑性不足、噪音高、接缝损坏以及排水困难的问题,降低了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性.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采用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沥青混合料铺筑隧道路面.采用阻燃技术提高沥青混合料在发生火灾时的难燃性,同时提出OGFC的混合料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隧道路面的使用要求,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渗透性、抗滑性、水稳性、降噪性和高温稳定性以及降噪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8.
隧道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隧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开挖面的相向施工中,使其中线符合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设计要求,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在满足限界要求的条件下正确贯通。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隧道的贯通误差,决定着隧道施工的安全、顺利贯通和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
后吉红 《科技资讯》2014,(28):110-110
我国交通运输总量的不断增加,使我国公路、铁路事业蓬勃发展,从而有效带动了隧道工程的不断发展。隧道的施工通常是在湖底、山体或者海底等位置,这就对隧道的防水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的隧道建设事业引进了很多高新科技技术,但仍有渗水、漏水现象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隧道建设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渗水、漏水的具体原因,并详细阐述了几项防水措施。除此之外,隧道工程建设中需要采用大量的金属设备、电力设施和信号装置等,如有渗水漏水的现象,会使空气湿度相对增加,导致各项设施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在隧道工程设计中,其防水设计一直是相关工作人员着重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粘弹性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圆形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粘弹性力学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改进,引用对数函数来描述岩石蠕变的本构模型.通过等代圆半径算法,把一般深埋隧道简化为圆形隧道,使其适应一般断面形状的隧道,最后给出了铁山坪隧道工程算例。  相似文献   

11.
公路隧道高强地基水泥路面轴载换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轴载换算公式仅适用于基层顶面模量不超过212MPa的情况,不能解决公路隧道基岩强度较高下的轴载换算问题.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临界拉应力,根据疲劳损伤原理推导了轴载换算公式.得出了公路隧道高强度地基下的单轴双轮、双轴和三轴双轮的轴载换算公式,可用于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厚度设计与寿命预估.  相似文献   

12.
顶山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模拟试验,是模仿隧道的实际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建造一个长14.4m,宽6.02m,高3.9m的隧道模型,其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针对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普通混凝土、普通高性能混凝土、掺膨胀剂高性能混凝土、掺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模型施工的主要目的是,试验中低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各项混凝土性能,检测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模型施工历时18d。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与设计(Ⅰ)──时程响应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沉管隧道在地震条件下整体受力的分析方法.分两步建立计算模型.第一步通过分析场地地基土切片的动力特性.根据等效原则将其化为等效单质点体系,然后在纵向用等效弹簧连接而成为多质点体系的地基土计算模型;第二步将隧道看作弹性地基梁与上述多质点体系通过等效弹簧连结而得到土一隧道体系的计算模型.本文结合广州黄沙一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工程实例建立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并对多种不同的约束条件,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地震响应时程分析,为该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并行数值仿真技术在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全三维非线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盾构隧道总体有限元模型,模型规模上节点总数超过400万,单元总数超过380万.由于系统的非线性,且地震激励是一种时间历程,盾构隧道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的实质是一个超大规模非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计算问题,使得目前在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普遍采用的串行算法、串行软件和普通的计算机无法胜任此工作.本文根据所用超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特点,采用改进的区域分解算法,通过对盾构隧道总体模型合理分区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载荷选用调幅后的上海隧道场地人工地震波,应用通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有限元程序LS-DYNA进行求解,计算结果可为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飞鸾岭隧道左洞作为全国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采用“新奥法”理论设计、施工.本文从施工监控、防排水处理、塌方地段处理等施工要点介绍了隧道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6.
杨卫华  付洄运 《科技信息》2008,(32):124-124
公路隧道工作的防排水工程对隧道使用寿命正常运营和安全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为了确保建成的隧道洞内的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及洞内各种设备的正常使用,必须保证隧道内各部位不渗水。因此,隧道结构防排水设计非常重要。现结合厦蓉线高速公路于都峡山隧道设计,介绍隧道的结构防排水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王立 《工程与建设》2013,(6):806-808
方兴湖隧道为安徽省首座城市湖底隧道,属城市快速路隧道。该文主要介绍了方兴湖隧道总体设计的思路和部分技术指标,包括隧道纵断面设计、交通组织、排水设计及管线布置等。  相似文献   

18.
张海霞 《甘肃科技》2003,19(7):102-103
隧道涌水、渗漏,特别是地下水有侵蚀作用时,对衬砌结构、行车安全的危害极大,为保证隧道的正常使用,必须设置防排水设施,并根据具体情况加强衬砌的防水性能,严寒地区还要防止冻胀对衬砌和轨道的危害。峡口隧道在施工中根据设计、隧道水文地质条件、防水要求和施工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防排水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某南方公路隧道二期工程是在与既有隧道南侧中心线间距较近的情况下,新开挖一条平行隧道。新建隧道全长2.270km,最大开挖宽度11.28m,最大开挖高度8.34m,为双车道公路隧道。隧道中心线间距25.00m,净间距小于13.5m,为小净间距公路隧道。考虑到新建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爆破地震会对既有隧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偏压隧道易发生塌方、冒顶、地表塌陷等工程灾害,在小净距偏压隧道的相关设计规范中,要求对其施工方法、支护参数以及施工顺序进行特殊设计.用FLAC^3D对小净距偏压隧道在不同施工间距下循环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对偏压率P分别为1.16、1.25和1.5时的不同间距,以及不同偏压率时的施工力学效应和围岩沉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偏压率分别为1.5、1.25和1.16时,2隧道中间岩柱最小合理间距分别为30、24和18m;偏压过大时,围岩大范围塑性区集中于右洞右边墙侧,需加强对右边墙的支护.考虑偏压浅埋隧道的实际地形情况,设计中间岩柱间距为18m,监测数据结果显示18m的间距设计是合理的,满足围岩稳定性要求,验证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